1樓:相思豆
孔子的禮實質是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孔子認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
孫子的禮確實有利於社會的規範,確不利於做大事的人
本人認為世間的道德,禮節,倫理和流言這些都只是對俗人的無形的枷鎖,被其所縛束的人,終身無法自由,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終生成為無形枷鎖的奴隸,成為階級社會的良民,如行屍走肉存活於世間。我稱其為庸俗之人,庸人之禮。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曾經說過:禮之用和為貴,慢慢理解這句話
孔子禮的含義是什麼?
3樓:大頌恩功德
**念孔子
仁政魁首,而立之年寫「春秋」,一部論語,撐起多少王侯。開門立宗列國遊,中庸六藝傳神州,上古燈一盞,光照在千秋。不曾有金衣玉食,也不是將相王侯,不是王侯勝似王侯,鑄就中華魂魄,萬代留。
昔有夫子教仁德,今盼聖君光社稷。德照九州復禮樂,子民謝恩萬叩頭。
禮記中孔子說的禮指什麼,為使禮得到保護和鞏固,應該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以當時人們最為敬畏的「天」為載體,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論,他認為「天」是人世間的最高主宰,禮是「本於天」的,先王要順應天意加以運用,用來管理「人情」,剋制人的不合理慾望。離開了禮,聖人也無法治理社會,天下百姓更是不知所從。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禮」,其實就是孔子主張的一套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推而廣之,在社會生活中,「禮」可以表現為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禮節」。
孔子十分重視禮,認為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對統治者來說,「上好禮,**易使」(《憲問》),「上好禮,**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無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但孔子對於禮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他曾說:
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陽貨》)
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那麼,這個更本質的內涵是什麼呢?《論語·陽貨》中的一段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很珍貴的啟示: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顏淵問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回答說:
「克己復禮為仁。」
「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什麼?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
吾從周。」他對於周的崇仰之情溢於言表。又說,「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現在衰老了,長時間沒有夢見周公,能夠經常進入夢中的,必定是生活中結下了深厚感情的人或事,孔子沒有機會見到過周公,長得什麼樣子,這個老男人自己也不清楚,如果有一個形象,那也是他想象中的,絕對不是事實中的周公。要想夢見一個想象中的形象,而且是前後都保持一致的周公,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孔子這麼說,似乎他過去就經常夢見周公,這是一個十足的謊言!
孔子用謊言的形式,表述的意思是對周公的崇拜仰慕,周公何以成為一個男人的偶像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制定了周禮,孔子一生推銷的就是禮,如果周公身上沒有這個因素,孔子也不會在年老時仍然對他念念不忘。與其說孔子希望夢見周公,還不如說孔子希望實現周公制定的禮——尊卑的等級制度和行為規範。
有人堅持否認孔子的等級思想,把他打扮成平民思想家,那麼,就看看他所推崇的禮吧。
《周禮》:「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於造。」(《周禮譯註》,46頁,呂友仁譯註,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
)《禮記》:「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上),1987.
10.天津古籍出版社)
這些是對「禮」的直接說明,作為一種思想,「禮」滲透於各種規定之中,它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必須要從語言的直觀通過思維才能把握住「禮」的精神。很多人不承認「禮」的精神的浸透,他們擅長於直觀思維,形象化的思維,凡是表象的東西,他們都能夠觀察到,表象內部的實質、規律性的東西,卻是這些人體悟不到的。
一般的崇儒者只有感覺的能力,卻缺少思維的能力,這一點不奇怪,孔子的學生尚且如此,後世單憑語言認識孔子的人,能夠殘存一點思考力也值得慶幸了。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教給了你們思想,按照我的思想去說話做事呀!
孔子給學生的是他的思想,是思維成品,他沒有也不可能像蘇格拉底那樣引導學生思維,所以,有天分的人還可以發揮他的思想,愚笨者只能按照「禮」的原則做事和說話,在「禮」達不到的地方,這些人便茫然四顧,不知東西南北,呆若木雞。
孔子之「禮」,其目的要深入到每個人生活的各各細節。一般以為,季氏舞八佾,只是在人的數量上超過了本分,孰不知,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禮」也有嚴格的規定,不然,孔子忍受了季氏之舞,對觚的形狀改變,他怎麼會大加感嘆呢?
最能夠懂得孔子心思的是最高統治者。齊景公問政於孔子,等到孔子回答以後,他馬上說,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美國的州長可以乘地鐵,乘公交,倘使孔子看到,必然遭到一陣痛罵,**才能乘專機,州長乘專機是僭越,平民才是乘地鐵,乘公交的,州長乘地鐵乘公交降低了身份,孔子同樣會罵人的。
總之,從人性看,生活方式應該豐富多彩的,但是,孔子之「禮」要統一人們的行為,超出了「禮」的規範,孔子是不能忍受的。孔子的道德實在最不人道的道德。
孔子禮含義孔子所主張的「禮」實際指的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所主張的「禮」,最主要的含義就是「行為規範」。這個「禮」的作用包括:
1、政治上的作用:所謂「禮制」、「禮治」,建立各種典章制度,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以達到統治國家的作用。
2、社會上的作用:所謂「禮教」,通過節日習俗、慶生、婚禮、喪禮、祭禮等各種社交禮節禮儀,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以達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3、人心自覺的作用: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這是孔子最大的貢獻,孔子賦予僵化了的「禮」以「仁」的靈魂,期望通過教育,讓人們能夠從外在的行為規範中對自己的生命進行觀照,從而喚醒自己的心靈,做一個立志於修養品德的君子。
孔子關於仁和禮的看法
6樓:加菲貓的鬍子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和禮各自的地位和價
7樓:移苒
你還是看一下《百家講壇》吧!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比如說: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簡述對孔子禮與仁的認識
9樓:東吳孫休
孔子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試述對孔子仁學思想的認識跟理解
10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9·隨州)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這體現出人本思想。
11樓:冰雨現場版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髮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
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
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箇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
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禮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範疇。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很崇拜周禮,主張「復禮」、「為國以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復禮」的辦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時,孔子還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禮治思想與孔子「仁」的思想是統一的,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關係。
儒家傳統道德修養觀的主要內容和特徵,對儒家修養觀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價值的內容進行繼承和發揚,尋找和發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教育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大學生思想道德規範之基礎,並激勵大學生完善自身人格
孔子如何定義「好學」,如何理解孔子「好學」的含義
論語 雍也第六 哀公問 孰為好學?孔子對曰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春秋時來代,孔子 被人們尊為 聖人源 他有 二千bai 大du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zhi 論語 是千百年來的傳dao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
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孔子的著名主張「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
孔子提出的 克己復禮 的意思是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 禮 出處 論語 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 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
關於孔子仁的問題!怎樣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別是仁。仁的本質則是 愛人 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愛人 論話 顏淵 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 論語 中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 仁 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 仁人 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