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者愛人」的涵義是什麼,如何理解孔子的「仁者愛人」

2021-05-18 15:37:39 字數 4862 閱讀 2746

1樓:匿名使用者

涵義: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是出自戰國孟子的《孟子·離婁下》。

一、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二、譯文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不同於普通人,就是因為存的心思不一樣。君子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存於心中,以社會行為規範存於心中。

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的人能愛別人,心中有社會行為規範的人能尊敬別人。能愛別人的人,別人也能常常愛他;能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常常尊敬他。

【近義詞】

以人為本:把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或者,把人當做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

春秋管仲《管子》一書「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譯文:霸王之業的開始,也是以人民為本。本治則國家鞏固,本亂則國家危亡。)

2樓:碧海藍天

「仁者愛人」的涵義有二:

一是就人和物的關係而言,前者比後者更重要。孔子言「君子不器」,具有人格尊嚴的人(君子),不能將自己混同於自然界的任何器物,人的價值高於物,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

二是就人和人的關係而言,應當互相尊重和互相親愛。人與人間的普遍仁愛應以自然的情感為基礎,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愛、互信。墨子主張:

「兼以易別」,否定愛有親疏尊卑的差別。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即忠恕之道。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者愛人」

3樓:匿名使用者

此句譯為: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出自:孟子《仁者愛人》

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仁者愛人的含義

何為「仁」?一是以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為旨歸;二是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內在道德修養。

孔子言「仁」從「愛人」為核心,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內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實行的方法。

所謂仁愛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時也要別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實行仁愛的方法。

仁者愛人,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學說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學所主張的愛的方式。這種愛的基本原則,就是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決定愛的程度。

4樓:匿名使用者

(一) 有人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

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二)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

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範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

「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於君臣關係。

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

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三)仁:「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什麼是「仁」?

「仁者,愛人」,就是去愛別人、幫助別人、體恤別人;「仁」還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即好事要與別人分享,不可獨佔;「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即壞事不可強加於人,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得大病,也就不要讓你的職工在有毒的環境下工作身患重症。「仁」還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能私心、慾望膨脹,不擇手段。「仁者愛人」,強調要善待人、友愛人。

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過「仁」的方式,營造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氛圍,使上下級能夠理解溝通,同事間能夠協作配合。而這也正是人本管理所追求和倡導的。在企業當中,滿足人的需要,即是仁。

反過來講,對員工不友善、不體貼,動輒得咎,人人自危,這不是仁。因此,企業在推進企業改革和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緊緊堅持「三個有利於」標準,實踐「****」的重要思想,把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生活水平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貫徹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畢竟,使大多數職工人心不定、得不到實惠甚至失去實惠的改革和管理,不是成功的改革和管理;使大多數職工感覺到不公平不公開不公正的改革和管理,是失敗的改革和管理。

「仁」強調以德服人,以教育培訓為主,促其自覺,而不是以消極的、高壓的方式使其被動接受管理。管理者必須做細做實思想政治工作,使改革和管理措施得到職工的理解和支援。 「仁」有兩種體現:

「內仁」和「外仁」。「內仁」主要是指對企業員工待之以仁。但企業還有一些更重要的關係,即與外部的關係,如:

與國家、與社會的關係,與同行的關係,與**商的關係,與經銷商或消費者的關係,等等。「仁內」,是追求「內聖」的境界;「仁外」,是為了達到「外王」的效果。「內聖」才能「外王」。

那麼,在對外關係上,企業如何「以仁為本」呢? 對國家、對社會的「仁」,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國家經濟建設出力。這是一個企業存在的基本的功能,也是最基本、最大的「仁」!

企業必須盡力挖掘潛力,提高效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虧損是不人道的。其他如誠信守法、遵章納稅也是「仁」,做好安全、環保、節能工作等也都是企業的「仁」。

不加強安全管理,不進行環保治理,對員工是「不仁」,對社會是「不仁」,對國家也是「不仁」。這種「不仁」有時上升到觸犯國家法令的地步了,法律就要追究責任。 對同行業廠家的「仁」,就是要避免惡性競爭,免得兩敗俱傷,而要引入「競合」理念,建立起雙贏模式,在適度競爭中促進行業發展,共同富裕。

無序的競爭只會使雙方都陷入「窘境」,路越走越窄,最後走進死衚衕裡。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餘香」,說的是對別人的「仁」,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仁」。 對**商的「仁」,就是不能一味地「壓迫」(從本質上講,一個企業利潤的取得,總是建立在對上游的「壓迫」和對下游的「剝削」之上的)。

因此,企業開展目標成本管理,不能把降低成本的重點一味地放在壓低原材料的採購**上,應該更多地放在內部挖潛上。因為原材料的**再低總有一個極限,太低了質量就難以保證。一種極端的情況是,把**商壓得無利可圖了,致使其不能維持經營,那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設身處地地想,我的產品購買者對我採取這種方式,我也不會高興。所以必要的時候,對**商應採取一種「仁」的態度,適當讓利,適當扶持發展。**商多,企業自身採購餘地就大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對經銷商(消費者)的「仁」,就是要適當剋制自己的「剝削」慾望,適度謀利而不是超額榨取。短期內榨取超額暴利,只會縮短這種產品的市場生命週期,對企業、對行業都是利小於弊。因此,對產品要有一個理性的利潤判斷,企業要在合理的利潤與慾望中的最大利潤之間尋找平衡點,應該是謀求「合理的最大利潤」或者是「最大的合理利潤」。

供、產、銷之間是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保護消費者利益,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強買強賣,這也是「仁」的表現。能夠提供更好的質量、更好的**、更讓上帝滿意的服務,這是更進一步的「仁」了。

「仁」有「大仁」「小仁」之別。有時對小部分是「仁」,對大多數、對全域性就不一定是「仁」,所以「小仁」要服從於「大仁」。比如現在企業出臺的一些改革措施,小部分人暫時會失去一點點利益,這是為了將來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是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小部分人的不穩定,是為了使大多數人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是為了使更多的人今後能夠生存得好一些,過得更安穩一些。

否則,隨著市場競爭加劇,隨著加入wto後國外「大鯊魚」的闖入,企業生存都會很不容易,那時必然造成全體的窘迫。所以,有時看上去是「不仁」,實則是「大仁」。 對「仁」也要辯證地理解。

「仁」並不是一味地散漫放縱,「仁」也強調嚴格管理。「仁」、「禮」不可分。孔子所說的「禮」,就是企業的規章制度。

「仁」雖然以一種寬鬆的方式、提倡自我管理的方式出現,但當自律失效的時候,孔子也強調「是可忍孰不可忍」,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該嚴格管理的地方還是要嚴格。這裡關鍵是個「度」的問題,掌握了「仁」與「不仁」之間的「度」,就是理解了「中庸之道」的真諦。

李約瑟悖論是什麼,如何理解「李約瑟悖論」的涵義,並思考探討這一命題

1.古代bai科學技術產生那麼多成就du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近zhi代科學?2.曾經dao 在許多方專面鼓勵應用科學的中國封屬建制度,為什麼沒有引起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產生?3.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為什麼沒有引發中國社會變革,卻成為歐洲社會變革和產生近代科學的重要槓桿?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

孔子的思想是什麼,孔子的思想 主張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 愛人 還要遵循 忠恕 之道,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要求。禮 的主張是 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 禮 要求,孔子追求的 禮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

孔子說的仁是什麼,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 克己復禮,仁在其中 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