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魯嘉麗
支,具有部份、種類、成份、要素、方法、途徑等義。支分合在一起,所用之範圍極廣。釋義如下:
如手、足,四肢五體等。《大日經》卷一:「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
」《瑜伽師地論》卷二:「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
」密教修法灌頂時所需之支具、印明等,稱為支分。《大日經疏》卷三:「入漫荼羅行法,具眾緣支分及所要真言,皆於此中廣明。
」《大日經》及疏文並說明十種灌頂之眾緣支分,稱具支灌頂十支,即:阿闍梨支分、治地支分、擇時支分、造壇支分、護持**支分、圖尊支分、三昧支分、真言支分、供養支分、灌頂支分。另如護摩所需之乳木、香、藥等稱為護摩支分;又印明結誦之誤謬缺漏,稱為闕支分。供參~
佛學(教)中支分是什麼意思
2樓:平常心新號
支分zhī fēn
1) 分割。
戰國策.秦策三:「秦烏能齊縣衡韓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唐.白居易.花前感懷兼呈崔相公劉郎中詩:「四時輪轉春常少,百刻支分苦夜長。」
2) 古代割裂肢體的一種酷刑。
3) 處置、應付。
喻世明言.卷四.閒雲庵阮三償冤債:「尼姑支分完了,來陪夫人小姐前後行走,**了一回,才回到軒中吃齋。」
4) 支付、付錢。
西湖二集.卷十一:「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強聒,以求支分。」5) 分派差遣。
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二十一出:「支分各色人,遠遠去迎接。」
宿緣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3樓:以心
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即宿世因緣,指過去世所結之善惡因緣。興起行經卷上孫陀利宿緣經、同骨節煩疼因緣經等,以宿世之惡緣為宿緣;新華嚴經卷十五賢首品、高僧傳卷三求那跋陀羅傳、法經錄卷七則就宿世之善緣說宿緣。[新華嚴經卷二十
五、華嚴經疏卷十
六、決定往生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術語)宿昔之因緣也。華嚴經二十五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樑傳求那跋陀羅曰:『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過去世的因緣。
攝善法戒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4樓:青竹遺風
攝善法戒是三聚淨戒的內容,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戒的內容和精神,攝律儀戒是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攝善法戒是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饒益有情戒是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5樓:匿名使用者
攝是攝受,善法戒是戒律清規,指的是菩薩戒。
6樓:召淳獨吟
你好!攝是攝受,善法戒是戒律清規,指的是菩薩戒。
如有疑問,請追問。
浮木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7樓:熱心網友
佛學大詞典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人身之難得,佛法之難聞,譬如海中盲龜之逢浮木,千載難有一遭。(雜阿含經卷十
五、北本涅槃經卷
二、卷二十三)
2、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譬喻)幸運難遇,譬如海中之盲龜逢浮木也。雜阿含經十六曰:「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中略)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
(2)涅槃經二曰:「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法華經八曰:
「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輔行記五之二曰:「如大海中有一盲龜,爾時海中復有浮木,唯木一孔,可立龜身。此龜三千年,方得一出,億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孔?
」3、佛學經典:
(1)一涅槃:《涅槃經》。三大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三大咒:《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
(2)十小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3)四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4)十大般若:《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擴充套件資料:
佛學研究分類:
1、佛學研究之分類,可由幾個不同角度加以觀察。從歷史之觀點看,可分原始佛教和發展佛教之佛教思想;從地理之觀點看,分為南傳和北傳佛教思想兩系;從教義之內容看,則有大小二乘、權實二教、聖淨二門、顯密二教、教禪二宗等各種之二分法。
2、而於現代之佛學發展,中外學者亦皆致力於佛學之重新分類,作為新研究之先決條件,成為一股現代佛教學術思潮。
3、例如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所歸納之研究體系為:
(1)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實、唯識等各宗之教義。
(2)思索之佛教,如般若、華嚴、天台等宗之教義。
(3)觀想之佛教,如禪宗、真言宗之教義。
(4)信念之佛教,如淨土宗之教義。
(5)實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義。美國學者邁格文博士則把佛學分為超越哲學(本體論)與相對哲學(宇宙論)二門。
4、近代學者多把全部佛學分為以說明萬法真相為目的,以理論為中心之「宇宙論」,與詮示解脫之真義、方法,以實踐為旨趣之「解脫論」二大門。
5、佛學之宇宙論包容廣闊,有就現象事物之因果連續來說明萬有由多元生起之學派;有主張物質現象為精神原理所開展之唯心一元論之學派;有肯定超越現象之實在本體論之學派;有不辨本體與現象,以現象歸於本體活動,提倡現象即本體之學派。
愚痴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麻煩告訴我
8樓:伏念
佛學大詞典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梵語moha 或 mu^d!ha。又作痴、無明。即無智無明,闇愚迷惑,對事物不能下一適當判斷。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亦為三毒(貪、嗔、痴)之一。[俱舍論卷
四、順正理論卷十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 (術語)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譯曰痴。心性闇昧,無通達事理之智明也。
與無明同。瑜伽論八十六曰:『痴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無明,亦名黑闇。
』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為痴。若迷一切事理,無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無明。
』大乘義章五本曰:『闇惑名痴。』華嚴大疏鈔二十曰:
『迷於四諦,皆曰愚痴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9樓:10飛上
愚痴修行人不能有貪念、瞋念和各種慾望。修行的人,就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崇拜者佛**,或自己就是菩薩。如果你還愚痴,還有貪念,還有瞋念,那就說明你根本沒有修心,**把這話反過來給你們講,你們可以問「什麼叫沒有修心的人?
」沒有修心的人就是沒有改掉自己身上的貪瞋痴。什麼叫愚痴?連佛法都不相信的人,就是愚痴。
愚痴的人就很難救,很難度化他們,俗稱「無緣」。如果一個人不修心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是和一般動物一樣的活著。
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淡薄,不把自己的慾望淡薄,是修不好心的。不要以為慾望就是男女之事,慾望是全方位的,如食慾,財欲等都是慾望,有些人把錢看得比命重要。**在這裡給你們講的是淡薄名利,什麼是淡薄?
是把什麼名利都看得淡一點,薄一點。另外要修心求解脫,解脫就是放下,放下名利思想,你才能解脫。如果不能解脫自己的人就是放不下。
解脫講講容易,就像一條鎖鏈綁住你,你要靠自身的力量來解脫。比如,《西遊記》裡孫悟空被人家妖魔**起來了,當時孫悟空為了解脫,他一變,就變小了,而那些鎖鏈就全部鬆掉了。從這個道理上講給你們聽,鎖鏈把這個人捆住,它是有一個範圍和範疇的。
比如今天我要讓你生氣,我知道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這條就是鎖鏈。如果你把自己縮小了,把自己看的小一點,不在乎這件事,你就會把這條鎖鏈解脫掉,這就是智慧。
比如,有人告訴你說:「你知道嗎?你的先生在外面做壞事。
」當你聽到這個事情後應該怎麼解脫呢?首先把自己看的小一點,我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很渺小的,也許是因為我不好才造成的。如果先生真的做了壞事,我會去勸說他,告訴他道理,讓他明白因果,儘量把自己看得渺小一點,把自己縮小,想想自己過去也做錯過事情,就原諒原諒他吧,你越縮小自己,這條鎖鏈就鬆開了,脫離了,你就解脫了。
如果你去生氣,感覺不能忍受了,就會發怒,越發怒這條鎖鏈就把你**得越緊。明白了嗎?
記住看人家不好時,儘量多想想自己,才能修成正果,才能見性,就是當你在精神上想通了,你就是解脫了,證悟了佛性,你才能算是修成正果,才能見到你自己的本性,你的良心。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供油燈,供油燈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在天上有一座須彌山,如果點亮一盞油燈之後,就像天上的一座須彌山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供香上面香灰捲起來的很少,而油燈每天可以有蓮花。家裡供菩薩,如果不供油燈,是不行的,因為油燈如須彌山一樣的高大,燈裡面的油,像大海里的水一樣多,所以點燈油是非常重要的。
要經常新增油,最好每天添一點油,常添油增加智慧,眼睛也會好。很多人不會添油,我給你們講一個人生道理,猶如,兩人一起喝茶,你一會兒給人家添一點水,一會兒給人家添一點茶,你們說人家開心嗎?人家是不是很謝謝你?
油燈也是這樣,經常給佛菩薩添油,你的心胸會像大海般的寬廣,如果有任何的雜念都是要多供油燈,多加油。**下次再給大家繼續說。
恭錄 業障纏身 解脫放下(部分)
菩薩戒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菩薩戒,是發大心修大乘法的修行人所受持的戒律。分為二種,依 梵網經 菩薩心地戒品受持的,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為出家菩薩戒 若依 優婆塞戒經 受戒品受持,則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為在家菩薩戒。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 佛性戒 方等戒 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
重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業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很重的業障,但不是形容詞,佛經裡有分別的定義。譬如 瑜伽大教王經 裡就提 回到三重障 一我慢答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妒重障。三貪慾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
外緣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法塵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外緣,眼 耳 舌等感覺,緣起於色 聲 味等外物。遂泛指使人與外界發生關係的各種因素。指來自外在,而能助益事物之生起 變化之緣。即一法能在另一法之上產生間接之影響。與 內因 相對。系四緣中之增上緣。其影響可分二種 一 與力增上緣,能促使他法產生。二 不障增上緣,不妨礙他法產生。因萬物皆互有影響力,故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