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說法五德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2021-05-29 05:23:21 字數 5562 閱讀 6250

1樓:誰撕裂你我的心

一、德行 dé xíng

1、一般是指道德品行。

2、在某些方言中是譏諷人的話語,表示瞧不起其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

二、德行在佛教中的解釋:

德,乃所成之善;行,乃能成之道。有二義:

1、指功德與行法。金剛針論(大三二·一七一中):「是故戒行復修德業,名婆羅門;乃至首陀修於德行,成婆羅門。」

2、指具足功德之行法,即修三學、六度者。仁王經卷上(大八·八二五上):「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

擴充套件資料:

形容人有德行的成語:

1、捨己為人 [shě jǐ wèi rén]

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2、大公無私 [dà gōng wú sī]

完全為人民群眾利益著想,毫無自私自利之心。

3、高風亮節 [gāo fēng liàng jié]

也說高風峻節。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堅貞的節操。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一:「餘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4、光明磊落 [guāng míng lěi luò]

形容沒有私心,胸懷坦白。

5、助人為樂 [zhù rén wéi lè]

幫助人就是快樂。

6、德才兼備 [dé cái jiān bèi]

也說才德兼備。既有德,又有才;品德和才能都好。

7、克己奉公 [kè jǐ fèng gōng]

剋制、約束和嚴格要求自己,為集體的利益而努力。

8、先人後己 [xiān rén hòu jǐ]

首先考慮別人,然後想到自己。

2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對「德行」解釋如下:

【德行】 梵語gun!a。德,乃所成之善;行,乃能成之道。

有二義:(一)指功德與行法。金剛針論(大三二·一七一中):

『是故戒行復修德業,名婆羅門;乃至首陀修於德行,成婆羅門。』(二)指具足功德之行法,即修三學、六度者。仁王經卷上(大八·八二五上):

『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德行」解釋如下:

【德行】 (術語)所成之善謂為德,能成之道謂為行,即功德與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三學六度是也。仁王經上曰:『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

說法五德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3樓:稻稗人

古文就這樣。填幾個字就懂了。

說法 有 五 種 功 德

應該還有下文,12345,具體寫明,五種功德都是什麼。

願行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4樓:琳琳大小姐

佛學大詞典 對「願行」解釋如下:

【願行】 願與行之並稱。又作行願。願乃志願,行乃行業、實踐。

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二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等之解說,志願所向,須有行業方得滿足,行業須有志願方得結果;故願與行常不相離,相輔相成而成其果。如一切菩薩發四弘誓願,以六度之行業而成佛果。又如法藏菩薩於五劫發四十八願,經兆載永劫,修無量之行業,而成阿彌陀佛。

另據大智度論卷七之說,佛國事大,獨行功德難以成就,須藉願力方能達成;如牛力雖能挽車,亦須御者,方有所至。准此,各經論於願力或行業之重要性所強調者各具特色。又日本淨土宗各派之間於『願、行』之解釋頗有出入,或謂『願』係指發願心,『行』則指唸佛,兩者均屬眾生自力之作為;或謂願、行兩者俱屬佛力;或謂『行』字之意義應指日常之諸善行。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

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菩提心論、贊阿彌陀佛偈]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願行」解釋如下:

【願行】 (術語)誓願與修行也。此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也。大智度論七曰:

『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贊阿彌陀佛偈曰:

『一切菩薩增願行。』玄義五上曰:『念念開發,一切法界,願行事理,自然和融。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願行」解釋如下:

【願行】 誓願和修行。

5樓:enjoy蘰踄繧鍴

信:信為道源功德母。不信還修學什麼?

解:深解義趣,對經論要讀懂理解。

行:修正自己的行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願:不單單要自度還要度他,發菩提心、立弘誓願。

現實生活中要奉行五戒十善,不能熄滅也要壓制住貪、嗔、痴、慢。才能有望往生。

6樓:匿名使用者

願行,即誓願與修行。

誓願與修行,此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也。大智度論七曰:「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

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贊阿彌陀佛偈曰:「一切菩薩增願行。

」玄義五上曰:「念念開發,一切法界,願行事理,自然和融。」

饒益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7樓:8萬4千法門

這平等度生,大慈悲,「願饒益一切有情」,願是發願,我願,願意在我有生之年,我對於一切有情眾生,這個一切有情眾生說的動物,動物有感情,對待這有情眾生給他最豐饒的利益,我們講最大的、最圓滿的利益。那是什麼利益?幫助他開智慧,幫助他學聖賢,幫助他的性德,內,遠離貪瞋痴慢疑,這是意的五惡,起心動念的五種惡,貪瞋痴慢疑;外,要把《**規》、把孔老夫子的德行表演出來,做給大家看。

夫子之德,學生所說的,不會有錯誤,「溫良恭儉讓」。要做出來,為人溫和,和藹可親,像彌勒菩薩一樣笑面迎人;善良,沒有害人的心,沒有害人的念頭,沒有害人的言語,沒有害人的行為,包括一切有情眾生。那我們就曉得我們為什麼要素食,不食眾生肉,不傷害眾生,這是慈悲,大慈大悲。

恭敬,恭敬跟讚歎連在一起的,對於別人有好的思想、好的言語、好的行為我們要讚歎,要歡喜、要讚歎;他做的不對的、錯誤的,絕不毀謗,不要放在心上,成就自己的德行。

自己沒有嫉妒,沒有障礙,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念念都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眾生開悟,幫助眾生提升自己的道德行為,這是好事。夫子的生活節儉,節儉是美德。禮讓,忍讓,不跟人競爭,我們都是讓,你要的,我有能力幫助你,我給你,沒有能力是沒有法子,我有能力一定幫助你。

溫良恭儉讓要做到,貪瞋痴慢疑要斷掉。

愚痴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麻煩告訴我

8樓:伏念

佛學大詞典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梵語moha 或 mu^d!ha。又作痴、無明。即無智無明,闇愚迷惑,對事物不能下一適當判斷。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亦為三毒(貪、嗔、痴)之一。[俱舍論卷

四、順正理論卷十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 (術語)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譯曰痴。心性闇昧,無通達事理之智明也。

與無明同。瑜伽論八十六曰:『痴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無明,亦名黑闇。

』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為痴。若迷一切事理,無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無明。

』大乘義章五本曰:『闇惑名痴。』華嚴大疏鈔二十曰:

『迷於四諦,皆曰愚痴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9樓:10飛上

愚痴修行人不能有貪念、瞋念和各種慾望。修行的人,就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崇拜者佛**,或自己就是菩薩。如果你還愚痴,還有貪念,還有瞋念,那就說明你根本沒有修心,**把這話反過來給你們講,你們可以問「什麼叫沒有修心的人?

」沒有修心的人就是沒有改掉自己身上的貪瞋痴。什麼叫愚痴?連佛法都不相信的人,就是愚痴。

愚痴的人就很難救,很難度化他們,俗稱「無緣」。如果一個人不修心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是和一般動物一樣的活著。

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淡薄,不把自己的慾望淡薄,是修不好心的。不要以為慾望就是男女之事,慾望是全方位的,如食慾,財欲等都是慾望,有些人把錢看得比命重要。**在這裡給你們講的是淡薄名利,什麼是淡薄?

是把什麼名利都看得淡一點,薄一點。另外要修心求解脫,解脫就是放下,放下名利思想,你才能解脫。如果不能解脫自己的人就是放不下。

解脫講講容易,就像一條鎖鏈綁住你,你要靠自身的力量來解脫。比如,《西遊記》裡孫悟空被人家妖魔**起來了,當時孫悟空為了解脫,他一變,就變小了,而那些鎖鏈就全部鬆掉了。從這個道理上講給你們聽,鎖鏈把這個人捆住,它是有一個範圍和範疇的。

比如今天我要讓你生氣,我知道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這條就是鎖鏈。如果你把自己縮小了,把自己看的小一點,不在乎這件事,你就會把這條鎖鏈解脫掉,這就是智慧。

比如,有人告訴你說:「你知道嗎?你的先生在外面做壞事。

」當你聽到這個事情後應該怎麼解脫呢?首先把自己看的小一點,我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很渺小的,也許是因為我不好才造成的。如果先生真的做了壞事,我會去勸說他,告訴他道理,讓他明白因果,儘量把自己看得渺小一點,把自己縮小,想想自己過去也做錯過事情,就原諒原諒他吧,你越縮小自己,這條鎖鏈就鬆開了,脫離了,你就解脫了。

如果你去生氣,感覺不能忍受了,就會發怒,越發怒這條鎖鏈就把你**得越緊。明白了嗎?

記住看人家不好時,儘量多想想自己,才能修成正果,才能見性,就是當你在精神上想通了,你就是解脫了,證悟了佛性,你才能算是修成正果,才能見到你自己的本性,你的良心。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供油燈,供油燈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在天上有一座須彌山,如果點亮一盞油燈之後,就像天上的一座須彌山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供香上面香灰捲起來的很少,而油燈每天可以有蓮花。家裡供菩薩,如果不供油燈,是不行的,因為油燈如須彌山一樣的高大,燈裡面的油,像大海里的水一樣多,所以點燈油是非常重要的。

要經常新增油,最好每天添一點油,常添油增加智慧,眼睛也會好。很多人不會添油,我給你們講一個人生道理,猶如,兩人一起喝茶,你一會兒給人家添一點水,一會兒給人家添一點茶,你們說人家開心嗎?人家是不是很謝謝你?

油燈也是這樣,經常給佛菩薩添油,你的心胸會像大海般的寬廣,如果有任何的雜念都是要多供油燈,多加油。**下次再給大家繼續說。

恭錄  業障纏身  解脫放下(部分)

悲智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10樓:百度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對「悲智」解釋如下:

【悲智】 指救度眾生之慈悲與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薩具此二種功德,合稱為悲智二門。善導法事贊捲上即謂,釋迦及諸佛等,皆乘其弘誓,悲智雙行,不捨有情眾生。

此二者中,智慧屬於自利,慈悲屬於利他。若配於人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若配於密宗之金胎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若配於阿彌陀佛之兩脅士,則左脅之觀音菩薩表悲,右脅之大勢至菩薩表智。完全實現此悲智二門,稱為悲智圓滿,唯佛能達此一境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悲智」解釋如下:

【悲智】 (術語)慈悲與智慧也。此為佛菩薩所具一雙之德,稱曰悲智二門。智者,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以之配於人身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又配於真言之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配於彌陀之兩脅士,則悲為左脅之觀音,智為右脅之勢至。

有如是無盡之對配。法事贊上曰:『釋迦諸佛,皆乘弘誓。

悲智雙具,不捨含情。』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悲智」解釋如下:

【悲智】 慈悲與智慧,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門。智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菩薩戒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菩薩戒,是發大心修大乘法的修行人所受持的戒律。分為二種,依 梵網經 菩薩心地戒品受持的,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為出家菩薩戒 若依 優婆塞戒經 受戒品受持,則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為在家菩薩戒。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 佛性戒 方等戒 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

重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業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很重的業障,但不是形容詞,佛經裡有分別的定義。譬如 瑜伽大教王經 裡就提 回到三重障 一我慢答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妒重障。三貪慾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

支分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佛學教中支分是什麼意思

支,具有部份 種類 成份 要素 方法 途徑等義。支分合在一起,所用之範圍極廣。釋義如下 如手 足,四肢五體等。大日經 卷一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瑜伽師地論 卷二 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密教修法灌頂時所需之支具 印明等,稱為支分。大日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