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緣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法塵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2021-05-31 00:51:14 字數 4376 閱讀 3692

1樓:荒誕不經

外緣,眼、耳、舌等感覺,緣起於色、聲、味等外物。遂泛指使人與外界發生關係的各種因素。

指來自外在,而能助益事物之生起、變化之緣。即一法能在另一法之上產生間接之影響。與『內因』相對。系四緣中之增上緣。其影響可分二種:

(一)與力增上緣,能促使他法產生。

(二)不障增上緣,不妨礙他法產生。

因萬物皆互有影響力,故無一法不具有此緣之功能。然法須待內因與外緣和合之機,始得示現,如人界受生一事,須以自己之業識為內因,以父母之精血為外緣,由是因緣和合,乃得受生。又如佛所具有之『利他』功德,乃眾生成佛之外緣;然眾生須以其自身之如來藏為證得菩提之內因,始有因緣和合之契機可言。

另據大乘起信論載,增上緣又有差別緣與平等緣之分。[大毗婆沙論卷二十

一、卷一二

七、成唯識論卷

八、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

2樓:煩惱即菩提

色受想行識,色受為外緣。

法塵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3樓:息滅貪瞋痴

「法」是我們知覺的物件,包括一切宇宙森羅永珍。「塵」是汙染的意思。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宇宙永珍時,就會被汙染。

眼被色迷惑了,耳被音聲迷惑了,鼻被香迷惑了……乃至意被法迷惑了。迷惑就是被汙染了,於是造業,造業必得苦報。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我們明心見性了,就不受汙染了!也不會造業受苦了!六道輪迴也就沒有了!

浮木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4樓:熱心網友

佛學大詞典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人身之難得,佛法之難聞,譬如海中盲龜之逢浮木,千載難有一遭。(雜阿含經卷十

五、北本涅槃經卷

二、卷二十三)

2、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譬喻)幸運難遇,譬如海中之盲龜逢浮木也。雜阿含經十六曰:「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中略)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

(2)涅槃經二曰:「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法華經八曰:

「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輔行記五之二曰:「如大海中有一盲龜,爾時海中復有浮木,唯木一孔,可立龜身。此龜三千年,方得一出,億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孔?

」3、佛學經典:

(1)一涅槃:《涅槃經》。三大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三大咒:《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

(2)十小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3)四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4)十大般若:《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擴充套件資料:

佛學研究分類:

1、佛學研究之分類,可由幾個不同角度加以觀察。從歷史之觀點看,可分原始佛教和發展佛教之佛教思想;從地理之觀點看,分為南傳和北傳佛教思想兩系;從教義之內容看,則有大小二乘、權實二教、聖淨二門、顯密二教、教禪二宗等各種之二分法。

2、而於現代之佛學發展,中外學者亦皆致力於佛學之重新分類,作為新研究之先決條件,成為一股現代佛教學術思潮。

3、例如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所歸納之研究體系為:

(1)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實、唯識等各宗之教義。

(2)思索之佛教,如般若、華嚴、天台等宗之教義。

(3)觀想之佛教,如禪宗、真言宗之教義。

(4)信念之佛教,如淨土宗之教義。

(5)實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義。美國學者邁格文博士則把佛學分為超越哲學(本體論)與相對哲學(宇宙論)二門。

4、近代學者多把全部佛學分為以說明萬法真相為目的,以理論為中心之「宇宙論」,與詮示解脫之真義、方法,以實踐為旨趣之「解脫論」二大門。

5、佛學之宇宙論包容廣闊,有就現象事物之因果連續來說明萬有由多元生起之學派;有主張物質現象為精神原理所開展之唯心一元論之學派;有肯定超越現象之實在本體論之學派;有不辨本體與現象,以現象歸於本體活動,提倡現象即本體之學派。

宿緣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5樓:以心

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即宿世因緣,指過去世所結之善惡因緣。興起行經卷上孫陀利宿緣經、同骨節煩疼因緣經等,以宿世之惡緣為宿緣;新華嚴經卷十五賢首品、高僧傳卷三求那跋陀羅傳、法經錄卷七則就宿世之善緣說宿緣。[新華嚴經卷二十

五、華嚴經疏卷十

六、決定往生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術語)宿昔之因緣也。華嚴經二十五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樑傳求那跋陀羅曰:『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過去世的因緣。

歷劫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6樓:平常心新號

歷劫lì jié

經歷劫難。

如:「歷劫重生」。

佛教語。謂宇宙在時間上一成一毀叫「劫」。經歷宇宙的成毀為「歷劫」。後統謂經歷各種災難。

7樓:aaa**王

歷劫是漢字詞語,拼音li jie,指各宗教認為世界在時間上一成一毀叫"劫"。經歷世界的成毀為"歷劫"。

佛教中,分四種世界。一種是基本世界,即一個日月系所在的須彌山星系;一種是小千世界,即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種是中千世界,即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種是大千世界,即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又成為三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稱為一佛世界,一佛剎土,一佛國土,總含十億個須彌山日月基本世界。

8樓:諦觀如幻

歷劫,歷是經歷,經過,劫是時間長度,有小劫中劫大劫,不是劫難災難的意思。

一大劫中有四中劫,一中劫中有20小劫。一小劫,是一增劫一減劫,大約相當於人世間的一千六百多萬年。

經中說的『歷劫』,是說『經歷了很多很多劫』或者是『經歷了無量無量多的劫』。

另外,災難在佛法經論中,並不用『劫』表示,而是直接用『災、苦、難』,比如大三災、小三災,等的。

覺悟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9樓:2跨

佛學大詞典 對「覺悟」解釋如下:

【覺悟】 覺醒了悟之意。即體得真理、開發真智。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載,覺悟乃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之相。

又六十華嚴經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

『雖於粗念住相而得覺悟,猶自眠於生相夢中,覺道未圓。』由此可知,覺悟有自了悟與從他而覺醒之別,其覺悟之程度亦有深淺不同。[六十華嚴經卷

六、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覺悟」解釋如下:

【覺悟】 (術語)會得真理也。開真智也。南本涅槃經十六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六十華嚴經七曰:『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

淨身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10樓:莫文靈雲南

一、淨身即是對正常男子進行閹割使之成為太監的過程。也稱宮刑。 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即割掉***。

這稱為"淨身",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最早起源於古埃及。閹割源於祭祀言,是一種最古老的民俗,至今已經被人淡忘。

在東北方言裡面又有其他詞義;如:光身,沒有穿衣服,淨身皆無;不攜帶財產,有離婚者,男方淨身出戶。也有洗澡之意。

二、佛法講因果,被淨身的人,過去世中,肯定造得有這個淨身的因。

阿彌陀佛!

覺性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bai 對「覺悟du」解釋如下: 【覺悟】覺醒zhi了dao悟之意。即體得真理、版開發真智。

據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載,覺悟乃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之相。又六十華嚴經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雖於粗念住相而得覺悟,猶自眠於生相夢中,覺道未圓。』由此可知,覺悟有自了悟與從他而覺醒之別,其覺悟之程度亦有深淺不同。

[六十華嚴經卷

六、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覺悟」解釋如下:

【覺悟】 (術語)會得真理也。開真智也。南本涅槃經十六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六十華嚴經七曰:『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

菩薩戒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菩薩戒,是發大心修大乘法的修行人所受持的戒律。分為二種,依 梵網經 菩薩心地戒品受持的,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為出家菩薩戒 若依 優婆塞戒經 受戒品受持,則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為在家菩薩戒。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 佛性戒 方等戒 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

重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業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很重的業障,但不是形容詞,佛經裡有分別的定義。譬如 瑜伽大教王經 裡就提 回到三重障 一我慢答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妒重障。三貪慾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

支分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佛學教中支分是什麼意思

支,具有部份 種類 成份 要素 方法 途徑等義。支分合在一起,所用之範圍極廣。釋義如下 如手 足,四肢五體等。大日經 卷一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瑜伽師地論 卷二 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密教修法灌頂時所需之支具 印明等,稱為支分。大日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