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光音飛樂
四攝法釋義
(名數)一佈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佈施財,若樂法則佈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也。二愛語攝。
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
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仁王經中曰:
「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梵catuh-sam%graha-vestu。
佛學(教)中相應是什麼意思/解釋
2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相應是什麼意思/解釋?
瑜伽十三卷二十頁雲:云何相應?當知此相略有五種。
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
二、於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
三、於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餘品。
四、於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
五、於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
二解 瑜伽十五卷十五頁雲:相應者: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
三解 此是不相應行中之相應。瑜伽五十二卷十三頁雲:複次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為等言說,為等建立,為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
四解 此釋諸心心所名為相應。瑜伽五十五卷四頁雲:問:何故名相應?答:由事等故,處等故,時等故,所作等故。
五解 瑜伽五十六卷三頁雲: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
六解 瑜伽五十六卷七頁雲: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七解 瑜伽八十一卷三頁雲: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
八解 辯中邊論下卷七頁雲:若於諸文,能無間斷次第宣唱;說名相應。
九解 顯揚一卷十五頁雲:相應者:謂諸行因果相稱性。
十解 世親釋八卷十五頁雲: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復以何等為所分別?為釋此故,說如是言: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謂?相應為自性義,是所分別。
非離於此;故言非餘。此云何成?為重成立,復說是言:
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謂別別字,相續宣說。以成其義,是相應義。
如言斫芻,二字不斷,說成眼義;是相應義。為所分別。
十一解 此釋五識身相應地之相應。瑜伽釋十一頁雲:依五識身建立此地,故名相應。
如律中說王相應論,賊相應論。謂依王賊而興言論。此亦如是。
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為主,是故遍說。又五識身相應心品,總名相應。於此地中,雖明多法;以心心所勝故,別說。
又相應者:是攝屬義。謂此地中,說五識身所攝屬法。?
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故名相應。
十二解 成唯識論三卷二頁雲: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十三解 集論一卷十一頁雲:何等相應?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
十四解 雜集論十一卷六頁雲:何等相應?謂互為助伴。於所緣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為助伴,於契經等所緣境界,以蘊等相應義行,平等解了故。
十五解 如六種相應中說。
十六解 俱舍論四卷十三頁雲:謂心心所,皆名相應,等和合故。依何義故名等和合?
有五義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
事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
十七解 集異門論十卷十一頁雲:相應者:謂所說語,義應於文,文應於義。是名相應。
十八解 大毗婆沙論五十二卷八頁雲:謂或有執:諸法生時,漸次非頓。
如譬?者。大德說曰:
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起義。如經狹路,有多商侶,一一而過;尚無二人一時過義;況得有多。
諸有為法,亦復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不俱起。阿毗達磨諸論師言:
有因緣故,說有為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有因緣故,說有為法,一和合生。
不相離者,一時生故。謂依生相,說有為法,別和合生。若依?
那,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或復有執力無力義,是名相應不相應義,謂若此法,由彼力生;?
說此法,與彼相應。若法,不由彼力生者;雖俱時起;無相應義。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說此心與彼心相應。
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相應。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所相應。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
不可說心與心所相應。為遮彼意,顯示心,與心所相應;心所,亦與心所相應;心所,又得與心相應。唯心與心,無相應義。
一身二心,不俱起故。或復有執:諸法各與自性相應;不與他性。
彼作是說:相愛重義,是相應義。無法與法極相愛重,如自性者;是故唯與自性相應。
為遮彼意,顯示唯與他性相應。相應名義,異體相望而建立故。如心心所,展轉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緣等,互不相舍,名相應故。
或復有執;諸法與自性無相應義,亦非不相應。無相應義者,諸法不待自性而生故。非不相應者,極相愛重,是相應義故。
為遮彼意,顯示諸法不亂相應。故作斯論。
十九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五卷十頁雲:何故名相應?相應是何義?
答:等義,是相應義。問:
諸心品中心所法,有多有少;云何名等?謂欲界多,色界少。色界多,無色界少。
善多,不善少。不善多,無記少。有覆無記多,無覆無記少。
云何等義,是相應義?答:以事等故,說名為等。
謂一心品中,若有二受一想等者;可說非等。然一心品中,如受有一,想等亦爾。故名為等。
有說:五種等義,是相應義。謂所依等,所緣等,行相等,時等,事等,餘廣說如結蘊初納息。
二十解 五事毗婆沙論下二十頁雲:問:言相應者:
是何義耶?答:阿毗達磨諸大論師,鹹作是說:
言相應者,是平等義。問:有心起位,心所法多;有心生時,心所法少。
云何平等,是相應義?答:依體平等,作如是說。
若一心中二受一想;可非平等是相應義。然一心中一受一想,思等亦爾。故說平等是相應義。
複次等不乖違,是相應義。等不離散,是相應義。平等運轉,是相應義。
如車眾分,故名相應。複次同一時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異熟,是相應義。
[法相辭典 - 朱芾煌]
佛學(教)中聖教量是什麼意思/解釋
3樓:夢中
聖教量者,一切諸佛如來及大地菩薩摩訶薩所開示的言教,這些言教不**字記載或者口頭述說,皆是聖言量,因為所說內涵不違正法,不違正義,也不違背因果事實相應的法相;同時此聖言量也能教導、救護眾生對治眾生無明的眾雜染。眾生如理依止此聖教量而行,就不會因為執著建立見及毀謗見等邪見,而墮入增益執及損減執的過失中,進而能夠實證解脫及佛菩提,如是諸佛如來及大地菩薩摩訶薩所開示的言教,皆名聖教量。
(摘錄 更多請搜 華嚴妙智網 全球正法之所在 請莫錯過)
佛學(教)中六種記別所解是什麼意思/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瑜伽九十四卷四頁雲:複次當知具解諸阿羅漢,略有六種記別所解。
一、有異門記別。
二、無異門記別。
三、智記別。
四、斷記別。
五、總記別。
六、別記別。
有異門記別者:謂如有一,或他請問。或復自然為欲令他於佛聖教多起恭敬,故如是記:我於今者,無一疑惑。
無異門記別者:謂作是記:我生已盡;乃至廣說。
智記別者:謂有問言:云何知故,云何見故,彼生已盡?
便記別言:生緣盡故;彼生已盡。以如是相,記別自己善解脫智所攝盡智;名智記別。
又卽於此別記別者:謂卽記別彼因緣有。又復記別彼生因緣,因緣諸取。又復記別此諸取相,如實知故,如實見故;令取無有。
總記別者:謂卽於此一切所記,了知所有諸受皆苦。既了知已,令彼生盡。如是記者,名總記別。
斷記別者:謂卽由彼內解脫故;一切貪愛因緣皆盡。如是記者,名斷記別。
此斷記別,卽如前說名別記別。此總記別,當知略由三種行相。謂薄伽梵所說諸結,我皆無有。
是名最初斷總記別。謂諸有結,皆永斷故。又我安住如是正念。
由我安住此正念故;一切貪憂,惡不善法,能令畢竟不漏於心。是名第二斷總記別。謂恆住故。
又於此中、自無憍慢;是名第三斷總記別。謂無有餘增上慢故。如是總說有六記別。
佛學(教)中犯已還出是什麼意思/解釋
5樓:如道居士
《瑜伽師地論》中:「云何菩薩自性戒。謂若略說具四功德。
當知是名菩薩自性戒。何等為四。一從他正受。
二善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
由諸菩薩從他正受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外觀他深生愧恥。
由諸菩薩善淨意樂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內自顧深起慚羞。
由諸菩薩於諸學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緣故。
離諸惡作。如是菩薩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為依止故生起慚愧。
由慚愧故能善防護所受屍羅。由善防護所受戒故離諸惡作。又於是中。
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此二是法。
犯已還淨。深敬專念無有違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
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此三法應知能令不毀菩薩所受淨戒。犯已還淨。
由此一法應知能令犯已還出。如是菩薩具四功德自性屍羅。應知即是妙善淨戒。
正受隨學。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哀愍世間諸天人等。令得義利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無量淨戒。
攝受無量菩薩所學故。應知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
應知即是能獲大果勝利淨戒。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薩自性戒。
」意思是如果能安住自性而持戒,即使犯戒也無犯戒,不過這裡一定要通達無生滅的菩薩才可以這麼做,凡夫這麼做就是犯戒,因此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菩薩自性戒如此。
佛學(教)中嫉是什麼意思/解釋
6樓:匿名使用者
顯揚一卷雲:嫉者,謂於他所有功德名譽恭敬利養,心妒不悅為體。能障慈仁回為業
,乃至增答長嫉為業。
成唯識論六捲雲:云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
能障不嫉,憂戚為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此亦嗔恚一分為體。
離嗔、無別嫉相用故。
殉:貪著。
殉自名利:貪著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此亦嗔恚一分為體:嫉妒的本質是嗔心。
能障慈仁為業:障礙慈仁之心的生起。
7樓:大龍
嫉妒,疾病,迅速,你覺得是哪個呢?
佛學(教)中不覺是什麼意思/解釋
8樓:8萬4千法門
淨空法師---佛與眾生
都是心變的,在覺悟的時候就
叫「佛」,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就叫「眾生」。
1 佛與眾生都是心變的,在覺悟的時候就叫「佛」,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就叫「眾生」。
2 眾生迷惑顛倒,念念沒有忘掉自己,所以一切造作裡頭,他有利害得失,他有煩惱、他有憂慮,他迷惑,他沒有智慧。
3 智慧從**來的?智慧是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是覺心。我們修淨土的,念這一句佛號就是要喚醒我們的覺心。
4 所以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念久了,能把我們那個迷惑顛倒的真如本性喚醒。尤其是你能夠一心稱念,那個效果就非常之大。
佛學(教)中性戒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戒牒是什麼意思
戒牒是佛教正式合格的出家僧人,證明身份的憑證。說明參加過正規的三壇大戒,具有 佛協統一認證。佛學 教 中支分是什麼意思 支分zh f n 1 分割。戰國策 秦策三 秦烏能齊縣衡韓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唐 白居易 花前感懷兼呈崔相公劉郎中詩 四時輪轉春常少,百刻支分苦夜長。2 古代割裂肢體的一種...
佛學教中少諸疾病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少諸疾病是什麼意思解釋
由於過去生的善業copy,今生擁有一個好的色身,加上今生能平等受用飲食,心裡能夠平等住,因而少有疾病,名為少諸疾病。一般叢林裡的老修行,他的病就是少,因為他生活有規律。我們前面講過的那位道悟上座,他以前是清涼橋的首座,他吃東西都有規律,他一天幾頓?兩頓!這是限定的 每一頓多少窩窩頭也是一定的。他幾十...
佛學教中依主釋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五種法身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語句詮釋的角度,一共有六種,依主釋是其中一種。任何一個語句如果具備能回 詮和所詮兩個元素並且重答要程度不同就有可能是依主釋,滿足依主釋的條件是 將劣就勝,以劣顯勝 能詮和所詮兩者重要程度不同,如果能詮的部分重要度低,所詮的部分重要度高,那麼這就複合了 將劣就勝,以劣顯勝 的條件,也就是依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