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抗洪
1樓:漢匠文化
蘇軾)從密州到徐州赴任,這年,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泊上氾濫,就要溢位南清河。城南兩山環繞,呂梁狹窄,阻滯了洩洪,水彙集在城下,不停**不能及時流洩。城就要被沖垮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
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衝了城。
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穿著粗布鞋拄著木棍親自到武衛營,將卒長撥出說:「河水將要衝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
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們這些小人效命於您的時候了。」 於是拿著梃率領眾人穿短衣赤著腳拿著箕畚鐵鍬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臺,一直到城門口。
長堤造成,水漲到長堤下,沒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勢更大了,城還有六尺沒有沉。蘇軾住在城上,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
最終保全了城,把這個情況向上級報告,又請求增調明年的伕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他的意見。事後發詔書表彰他,徐州人至今還懷念他。
所謂「木岸」,就是用樹的枝梢做成捆,捆捆相連,放置在河床兩側,用木樁釘牢固,使河道寬窄一致,增加流速,沖刷河床,減少淤積。
內翰(翰林)蘇文忠公(諡號),名軾,字子瞻,蘇老先生(蘇詢,蘇軾的老爸)之長子。
蘇軾在徐州領導民眾抗洪取得勝利的原因
2樓:愛打臉兒
1、蘇軾主政徐州的那兩年,正是徐州歷史上的「多事之秋」。
在1077年秋,黃河決口,水困徐州。「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蘇軾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的決心,積極組織軍民築堤搶險,他本人也親荷畚鍤,布衣草屨,「廬於城上,過家不入」,與民眾一道搶救城池。
2、抗洪勝利,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蘇東坡又提出「築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張,繼續帶領民眾築堤「七百九十丈」。蘇軾仍舊身體力行,「我當畚鏟先黥髡,付君萬指伐頑石,千錘雷動蒼山根」。
這些用頑石修築的長堤,終於和蘇軾的名字一樣,歷千年而不朽。
3、蘇東坡還在城東要衝處築一座十丈高樓,取名「黃樓」。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黃色為土,土當克水,「黃樓」就成了徐州人民抵禦洪水的力量和象徵。
在落成典禮這天,蘇軾在樓上擺酒設宴,全城萬人空巷前來慶賀。蘇軾高興地作了《九日黃樓作》這首詩。
年春天,徐州遭遇特大旱災。蘇軾憫民悲苦,決意去石潭為民祈雨。蘇軾依當時慣例特撰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詞》。
蘇軾親自點燃香燭,跪拜龍王,並大聲朗讀親筆所寫的祈雨文章。他祈求「天神」降雨,盼望大麥、小麥能夠得到豐收,讓徐州百姓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
5、徐州的冬季大雪過後,往往柴薪奇缺,為徐州居民冬季的燒柴困難,蘇軾反覆考察、勘探,根據徐州地理環境和掌握的線索,派人四處找石炭,終於在白土鎮孤山勘探到了石炭,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解決了民眾的冬季燃料問題,民眾無憂,蘇東坡亦高興的寫下《石炭並引》,以記錄這一史實。
蘇東坡被貶官徐州,卻帶領百姓抗洪救災,還做了些什麼?
3樓:王祿
他在洪災過後。又修建了抗洪水的大壩。並且在大道上建立了一座閣樓,以紀念當地人民抗洪的貢獻。
4樓:脆皮糖心
在密州任職時,他身先士卒,帶領軍民抵抗蝗災,在對徐州百姓的教育問題上,蘇軾亦是親力親為教化百姓,把兼濟天下的文人理想貫徹到底。
5樓:187小可樂
做了好事。蘇東坡是一位做實事的**,為老百姓謀取福利。
文言文閱讀答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解釋帶點的字 然所蓄茶有數等 蓄 蓄 儲藏。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惑 惑 迷惑不解。每有會意 會 會 心得 領會。親舊知其如此 舊 舊 舊交,老友。翻譯句子 手自烹進,冀得稱譽。翻譯 和尚 親自動手烹煮進獻 給 希望得到 他的 誇獎。曾不吝情去留。翻譯 竟沒有捨不得離開的意思。曾 c ng ...
文言文閱讀答案,哀溺文文言文閱讀答案
選c。將法太子 意思是 將依法處罰太子 將是將要。a,將軍。b,襯字,無實意。c,將要。d,帶領。這裡有個錯字,應該是 莫敢徙 翻譯 法令實施之後,百姓都覺得很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它。取信於民是變法成功的原因。以上內容出自 史記 商君列傳 哀溺文文言文閱讀答案 哀溺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鹹善遊。一日,水...
文言文閱讀,蜀僧文言文閱讀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