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生成是指教學中發生的,教師沒有預先設計的內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設計,不但要體現以學論教,還要體現以動論教,因材施教的策略。因此,無論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或是在傳統的教學設計當中,都應滲透動態的綜合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吸引學生的參與,引發動態資源的生成。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的關鍵。學生的參與充滿變數,課堂上可能發生各種情況,如何把握時機,巧妙利用好動態生成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節外生枝的現象,只要是有利於促使學生對生活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就要抓住契機,及時調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甚至可以改變教學內容,而不必擔心預設的程序失控。
我記得在新課程教學中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三年級的教學課?可能性的大小,是新課程實施後才編入教材的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一般通過拋硬幣、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明確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的含義。同學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樂在其中,課堂上洋溢著和諧愉悅的氣息。
而為了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設計了分組摸球的活動?每個小組的袋子裡都有8個球,分為黃白兩色,但黃球、白球的個數不同。小組活動完畢,各小組爭相彙報活動情況,開始我很滿意地在黑板上作著記錄。
到第5小組彙報時,卻出現了頗富戲劇性的局面:他們小組的袋裡有5個黃球,3個白球,結果他們摸到白球的次數反而比黃球的多了幾次!並且他們組有個學生堅決不同意袋裡邊什麼顏色的球多,摸到這種顏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當學生固執己見時,選擇逃避或強制都只是下策,積極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怎樣才算是積極面對呢?首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看法,並努力想辦法弄清楚學生的真實想法;其次要對症下藥,相機引導,本著平等對話的態度與學生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教師在和個別生對話時,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大多數同學也參與其中,把說服個別學生的過程轉化成促進全班學生共同發展的程。
遇到這種比較棘的情況時,教師頭腦中的教學理念將決定事態發展的走向。事實上,這種意外情況的出現,是十分難得的課程資源,只要處理得當,很可能轉化成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也正要求教師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課程資源意識,抓住課堂中這些不期而遇的資源,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因為意外而更顯精彩!
課堂是生成的過程,在生成的內容中,有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鳴;有的則如迷途羔羊,與文字漸行漸遠。作為教師,在面對動態生成時,更要學會把握生成,避免過度發揮。所以,每一次的意料不到都在督促我,惟有不斷鑽研,及時反思,揚長避短,才能使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如何正確處理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2樓:啥名字好呢呢呢
1.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的精心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
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
2.精心的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一旦出現「不速之客」,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於課前的教案,有時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許它將會成為我們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如何處理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3樓:新野旁觀者
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多種感官並用,親自參與教學中的實踐操作、觀察、合作交流,親**一摸、看一看等(即:百聞不如一見),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例如:
我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九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的教學設計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知道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的演示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係的: 教學過程:(分為三步)
一、匯入: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紅領巾,它是什麼形狀?怎樣計算它的面積?今天就來研究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教學實施: 1、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個別發言)。 2 、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合作完成三角型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小組合作完成):
(1)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 用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這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交流、分析、發現後,教師進行相應的講解,引導總結出:s=ah÷2 3、設疑:只用一個三角形,能不能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通過思考、操作、交流後發現(知識自動生成),只不過學生不知道這些方法叫什麼(割補法、摺疊法),教師進行點撥後學生便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4、學生自學例題,教師進行幫助。 5、課堂小結(個別發言、補充)。
三、課堂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上的「做一做」和相關練習題,適時教師進行個別輔導、幫助。 2、教師出示事先設計好的補充性題目(有一定梯度、**並茂))巡視、參與學生完成。
4樓:徐天來
「預設」是教師課前的準備,即備課或教學設計,是服務於教學實施的。 「生成」是指教學中發生的,教師沒有預先設計的內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設計,不但要體現「以學論教」,還要體現「以動論教」,「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此,無論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或是在傳統的教學設計當中,都應滲透動態的綜合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吸引學生的參與,引發動態資源的生成。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的關鍵。學生的參與充滿變數,課堂上可能發生各種情況,如何把握時機,巧妙利用好動態生成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節外生枝」的現象,只要是有利於促使學生對生活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就要抓住契機,及時調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甚至可以改變教學內容,而不必擔心預設的程序「失控」。
我記得在新課程教學中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三年級的教學課??「可能性的大小」,是新課程實施後才編入教材的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一般通過「拋硬幣」、「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明確「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的含義。同學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樂在其中,課堂上洋溢著和諧愉悅的氣息。
而為了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設計了「分組摸球」的活動??每個小組的袋子裡都有8個球,分為黃白兩色,但黃球、白球的個數不同。小組活動完畢,各小組爭相彙報活動情況,開始我很滿意地在黑板上作著記錄。
到第5小組彙報時,卻出現了頗富戲劇性的局面:他們小組的袋裡有5個黃球,3個白球,結果他們摸到白球的次數反而比黃球的多了幾次!並且他們組有個學生「堅決」不同意袋裡邊什麼顏色的球多,摸到這種顏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儘管事先已經考慮到有可能出現這種概率很小的情況,但當學生提到它時,還是免不了一愣。一愣之後,迅速調整了自己的上課思路:這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跳過去,不好!
那怎樣來引導他呢?對,先了解他是怎麼想的然後再對症下藥。
當學生「固執己見」時,選擇逃避或強制都只是下策,積極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怎樣才算是積極面對呢?首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看法,並努力想辦法弄清楚學生的真實想法;其次要對症下藥,相機引導,本著平等對話的態度與學生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教師在和個別生對話時,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大多數同學也參與其中,把說服個別學生的過程轉化成促進全班學生共同發展的程。
遇到這種比較棘的情況時,教師頭腦中的教學理念將決定事態發展的走向。事實上,這種「意外」情況的出現,是十分難得的課程資源,只要處理得當,很可能轉化成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也正要求教師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課程資源意識,抓住課堂中這些不期而遇的資源,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因為「意外」而更顯精彩!
課堂是生成的過程,在生成的內容中,有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鳴;有的則如迷途羔羊,與文字漸行漸遠。作為教師,在面對動態生成時,更要學會把握生成,避免過度發揮。所以,每一次的意料不到都在督促我,惟有不斷鑽研,及時反思,揚長避短,才能使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作為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為學生學習服務,課堂才能呈現預約的精彩。
5樓:匿名使用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預設,也要注重生成。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地增加專業知識,開闊視野,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把平時的觀察、思考記下來,並做歸類、比較、反思、推斷與聯想。從而使自己的應變舉措與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達到完美的統一。
對課堂突發事件能妥善處理,使生成的新資源能為教學服務。那麼,在教學中怎樣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策略: 1.
順勢引導 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些生成需要教師順勢引導,點燃智慧的火花。由於教學時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在實際課堂的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一旦出現「不速之客」,教師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於課前準備的教案,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許它將會成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
2.捕捉誤區 教學過程是預設活動和生成活動共同構成的。教師要在課堂對話中及時發現學生認知的誤區,將其變成教學的切入點和知識的生長點。
通過有針對性的情境體驗幫助學生糾正錯誤,這比生硬的講解要奏效得多。課堂教學應當允許學生犯錯,錯誤往往也會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只有珍視併合理開發日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給學生「知錯」和「糾錯」的機會,才能化「錯」為「對」,啟用教學,引領學生走向創造和成功。
3.乘勝追擊 成功的課堂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解決學生進入課堂前的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引發學生形成許多新的問題,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師應善於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去探索。
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次次被點燃,它將激勵學生將課堂的**延伸到課下,為學生注入不竭的動力。 4.研究學生 教師要時刻思考課堂上學生究竟需要什麼問題。
學生一看就會的,就不需要再去教,也不需要再此處設計**活動;學生稍加思考就能悟透的,更不需要教師多費口舌;學生感覺陌生和有難度的,教師要講清講透,能應對課堂生成。為此,教師要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理念,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驗,自主**,從而將知識真正內化吸收,進而轉化成一種能力。 5.
以疑促思 「生成」源於學生的大膽質疑。教學應在挖掘教材內涵和實施擴充套件外延中讓學生不斷生成問題,並採用相關策略引導學生釋疑、解疑,實現動態生成。教師利用學生的疑問這「現場資源」促進「現場生成」。
學生在於文字、教師的互動中,擴充套件了思維的空間,有效地提升了語言感悟、表達以及情感等方面能力,課堂也因此成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樂園。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正確的評價方法評價學生
尊重學生為基礎,給與學生肯定的同時客觀地給予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科學評價學生 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賞識,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勵。因此,教師充滿激勵的評價語言能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 責怪 不適當的評價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學生,不如用心去鼓勵學生...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本質 所謂數學思想,是指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反映到人的意識之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它是對數學事實與數學理論的本質認識。所謂數學方法,是指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採用的方式 途徑和手段,也可以說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和手段。數學思想是數學方法的靈魂,是數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參與 交流 互動的過程.說到根本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是 白板 容器 強行灌輸,而應把學生看成是主動的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 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