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師生互動

2021-03-19 18:18:51 字數 4830 閱讀 6125

1樓:匿名使用者

正《學記》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師的"教"與學生互動

.如何進行師生互動

2樓:ni林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並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要使「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內化到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必須明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就決定了學習數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學生大腦智力因數、引導學生數學思維更要求師生間有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師生互動也表現得更加突出。據我所知,多數數學老師在實踐中的互動形式主要有:

1. 多提問,一堂課不間斷的提問,力求照顧到全體學生;2. .

多討論,老師講完一個問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再指派或讓學生推舉代表發言。這兩種形式確實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於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優點。但我認為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真正的「互動」應具備下列幾個要件:

一、師生互動, 首先要強調師生的平等。

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係,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

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應該說,通過各種學習,尤其是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教師聞道在先,術業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越感。

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麼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麼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出來。因此,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是比較難於做到的。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但師生間的平等並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的角色,採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麼,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不了的。

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教學的客觀需要。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於平等的角色。

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這次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這也正是綱要中提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深切含義。為什麼我們要強調綱要提出的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於此。

二、 師生互動,還應該徹底改變師生的課堂角色,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作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範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

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

舉個例子,在初中幾何中,講圓柱、圓錐的側面圖時,教師的「導學」可以從實驗入手,實際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結論:圓錐側面圖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長是圓錐的底面圓周長,扇形的半徑是圓錐的母線長。這種演示「導學」既直觀又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生非常容易接受這個知識點。

在上述老師提示後,學生自己閱讀,找出本節的重點,新知點和難點,先自己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攻克疑難問題。這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在老師做了演示之後,再讓學生閱讀,自行解決課本中的例題和練習。有了「導學」的認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就相當明確,「自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運用舊知識進行求證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得以進一步鍛鍊的過程。

所以,改變課堂教學的「傳遞式」課型,還課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陣地是師生雙邊活動得以體現,師生互動能否充分實現的關鍵。

總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係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次課改,從課程的設定,教材的編寫,教學要求等許多方面,都為我們教師這種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其實不轉變角色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了)。

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課改實驗中,儘快完成這種轉變,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三、 創設問題情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的合作與交流是「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創設寬鬆平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語言上儘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儘量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 在學習新內容時,如果都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麼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於他們創造思維的培養。。

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紮實牢靠,並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

如果我們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完美的,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師生互動,還應該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的。研究表明,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生、互動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

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難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課程實施中,情感因素和過程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

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可以這麼說,增進相互理解的過程,其實也是豐富、發展交往雙方情感因素的過程。

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關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好關係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並有一定深度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師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來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積極的情感。

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係,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

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3樓:匿名使用者

師生互動是師生間零距離交流,共同學習,共同探索,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取知識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教學效果往往比直接講授要好很多。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師生互動呢?

一、師生的角色定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要始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只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幫助者。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教師要充分嬴得學生的理解和信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課堂上,教師也要尊重和信任學生,給學生充分的發表意見的機會,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把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整個過程中教師都要有耐心,尤其對學習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更要善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

三、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吃透大綱、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教師與學生保持雙向交往,同時也允許學生之間的交往。小組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比較有利的模式。

四、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或學習後進生

對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的學生,教師要付出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多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課堂上多給他們開口的機會,對他們的點滴進步應及時肯定和表揚,使他們獲得成就感,產生上進的動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後進生同樣有進取心,讓他們獲得某一種成功,設法滿足他們的成功欲,不僅可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增強進步的信心和勇氣,還可以激起他們對更大成功的追求,並由此引發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

這種積極肯定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學生減少膽怯心理,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去。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並善於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就能充分發揮這一教學策略的有效作用,就有利於我們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師生互動

1.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聖感,打破 師道尊嚴 的聖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 和藹可親 幽默善導 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裡拒絕神情嚴肅 心胸狹隘 苛刻責備 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2.課程標準指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如何開展個性化課堂教學

要根據教學目標來 學生的需要自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 深鑽教材 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如何開展個性化課堂教學 本身起點 復較高,基礎制 比較...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

在每次小組活動之前,教師要明確提出本次活動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等,讓學生知道小組合作要求任務之後,小組長進行合理分工,組織組員有序地開展討論 交流,動手操作,活動。這樣做避免了學生亂說話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也使那些膽小怯弱,被動 的學困生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