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識字教學中bai
要滲透漢
du字文化,就必須做到以下zhi三點:滲透漢字的字dao理內、滲透漢字的演化
容以及滲透漢字的故事。
同時,應用中還選取一些經典的漢字故事,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文化習俗等,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不斷形成。
識字教學決不能將識字成為學生的負擔,應該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對不同的字進行科學有趣地教學。以「趣」為前提,滲透漢字文化,讓學生開心識字,自然而然增強了識字的慾望。像採用這種滲透字理、**結合、演變過程、故事理解的教學方式,學生想不愛上識字都難!
如何在字理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漢字文化,何久盈曾說,「漢字文化學是一門以漢字為核心的多邊緣交叉學科」。我們可以理解為,一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漢字並解釋漢字現象;二是對漢字在構形中所攜帶的文化資訊進行分析。從文化視角實施漢字教學,心理上要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方法上要符合漢字的字理特點,內容上最大限度地發揮漢字的表意特徵,目標上更要側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做到:
一、將滲透漢字文化逐學段融入到小學識字教學系統工程中
小學的識字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初學簡單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到複雜的形聲字,漢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不能簡單地將漢字看成是單個的個體,因為識字的過程也是學習、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教學漢字,既要照顧到字與字之間的文化聯絡,還要照顧到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認知發展能力的規律。
1.第一學段(1~2年級)識字教學重漢字形態還原,打識字教學基礎。第一學段的學生在認知上擅長形象記憶,對直觀、具體的材料記憶深刻。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感性特點,將看圖識字作為識字教學的重要方法,引導學生將漢字和具體事物聯絡起來。這一學段,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象形字及指事字上,可以用看圖識字或**字理的方法進行教學。講解中,特別是講到典型的象形字,應當還原漢字的本來面目,讓學生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些字的編排是根據課文內容出現的,並沒有按照由簡到繁的規律出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這些字時有必要將簡單的字先講解,做好鋪墊。比如,講到「蟲」,可以讓學生回憶起前面的「鳥」、「魚」,同類舉例;講到「友」,可以回憶起前面的「手」、「又」,講點字理;講到「烏」,可以讓學生回憶起前面的「鳥」,並進行辨別; 講到「羽」,可以回憶起前面的「鳥」、「毛」、「飛」,讓學生連詞成句;講到「寸」,給學生講講關於「寸」的故事。
又如,象形字的教學,筆畫簡單的可以直接出示**;筆畫複雜的如「兔」,可以形象地告訴學生**是兔頭,**是兔身,**是兔尾。
2.第二學段(3~4年級)識字教學重漢字相互聯絡,提識字教學層次。第二學段的漢字教學,有了第一學段的積累,識字的教學方法上可以有更多的變化。
(1)教師啟發學生找尋具有「親屬關係」的舊字,教授識字方法。比如,講到「晶」,可以讓學生回憶起前面的「品」、「明」,即回憶會意字的造字法;講到「初、被」,要給學生講講「衣」,再延伸帶有「礻」旁的字,並進行辨析。
(2)對形聲字的批量生產有所提示。可以先找一些學生熟悉的字進行講解。比如,學生學習新字「汪」,而學生已經學會了「河」、「湖」、「注」、「漠」等字,就可以告訴學生「氵」是形旁,表意;右面的是聲旁,表音。
學生也許會想到「江」這個字,左面的「氵」是形旁表意可以理解,但右面的「工」 是聲旁表音不能理解。這時教師便可以順勢讓學生找幾個左面不是「氵」而右面帶「工」的字,學生會找到許多,如「扛」「缸」「槓」。當學生讀完這些字似乎已經悟出了一些道理。
(3)重點講解具有文化內涵的字。第二學段中,大量出現會意字及形聲字。教學上可以借字發揮,舉一反三。
比如,讓學生思考:為何「信」是由「人」和「言」組成?紙張明明是木漿做的,為何是「糹」旁呢?
「即」和「既」半邊相同,用法不同,它們的區別在**呢……諸如此類,教師要勤於提問,激起學生興趣後順勢講解。
3.第三學段(5~6年級)識字教學重漢字文化內涵,傳識字教學真經。第三學段的學生有了前兩個學段的積累,有了一定的閱讀量,有了對漢字文化的求知慾,教師需要加大對漢字文化的系統滲透。
此學段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的自學能力強,對識字的教學就放鬆了。而是應當更系統地引導學生深入瞭解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比如,講到「楚」,可以給學生講講「痛楚」這個詞;講到「昏」,可以給學生講講「婚」,以及它們的關係;講到「冤」、「逸」可以給學生講帶「兔」的緣由;講到「仁」字時,可以給學生講解「仁」的含義,講解「仁愛」的思想,等等。
講到多音字時,可以幫助學生辨別一些多音字的不同用法。這樣,學生積累的漢字越多,瞭解的傳統文化知識也越多。
這樣,我們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有效記憶的識字系統,雖然加重了教學任務,但從長遠看,教師既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師應當具備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二、建立科學的識字教學評價模式
學校的評價體系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成績成了指揮棒,學生成了考試的機器,教師就唯分數而教學。這種短視的教學評價體系導致教師教學漢字的目的性發生偏離。
教師看不清低中高年級的識字教學差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組詞、造句等練習上;學生的識字能力、識字興趣得不到發展,更談不上語文素養的提高。如果學校能拋開以學生成績的優劣來評價教學水平的高低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給教師以更多的時間用文化滲透的方式進行漢字教學,勢必帶來可喜的成果。
如何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
3樓:最愛秋天的傳說
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意義
1.漢字特有的形體結構展現了先民的生活場景,有助於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古人的生活與馬的關係非常密切,就造出了很多有關「馬」的字,如「馭」、「驅」、「驛」、「駒」、「駕」等。古代的「針」寫成「箴」,這是因為古代用的針是竹子做的,所以寫成竹字頭。「休」的字形就是一個人靠在一棵大樹旁休息,這正是古代人民在田間樹下休息的情景。
漢字以其奇特的象形表意結構特徵,向我們展現了鮮活的古人生活的場景。在教學中,帶領學生走進這遙遠而神奇的世界,解讀先民的生活場景,感受漢文化生生不息的脈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
2.漢字神奇的造字意圖,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增強主動性。
漢字的構形單位是部件,它的造字意圖就是通過部件來實現的。例如「收穫」的「獲(獲)」字,就充分表明了漢字神奇的造字意圖。它正是古代狩獵活動的特寫:
左邊是獵犬(犭),右上是叢林(艹),右下是手(又)中提著獵物——飛禽(隹),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個威風凜凜的獵歸場面。從漢字發生學的角度觀察,「獲」字的創造,是通過細膩的觀察,豐富的聯想、入微的描摹,從無形的意識到有形的漢字的物化過程。這種過程幾乎每一個漢字的形體結構上都有體現。
引導學生不斷地**、發現這種神奇的造字意圖,使漢字表意特徵的本質昭然於學生眼前,學生定會興致勃勃地主動參與,教學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4樓:缺月流蘇
每天佈置聽寫漢字的作業啊
如何在小學低段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5樓:不雨亦瀟瀟
一、透過漢字,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漢字教學方式,形成靈活的漢字教學氛圍。注重字理識字教學,透過漢字的形、義、音的分析,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瞭解與熱愛。
瓏,形聲字,玉形龍聲。古人大旱求雨時所用的玉,上刻龍紋。玉(王),表示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禮物;龍,表示古人認為大旱時要向龍王求雨,龍亦表聲。
通過「瓏」字,我們向學生滲透到上古時期,人們非常迷信,以為天帝神靈乃至祖先鬼神具有無窮的力量,能幫助人戰勝各種艱難困苦,消除各種磨難,滿足人所需要的一切。因此,用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禮物了。
再如通過與「貝」有關的漢字來了解中國的錢幣文化:貝,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海貝形,本義是海貝。但為什麼後來從「貝」的字都與錢財有關呢?
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了,於是人們便把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物。貝是生長於熱帶**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大小適中,便於攜帶,便於計數等特點。
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
二、通過傳統文化,幫助理解漢字的音形義
:認識漢字就是認識民族文化,要利用民族文化來反哺識字教學。通過學生已知的傳統文化知識,幫助理解漢字的音、形、義的構成,有利於將漢字部件枯燥的組合變成有理可據,通過絢麗的中國傳統文化反過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如利用學生們已知的傳統喪葬文化,向學生講解「葬」字的構成:上古時代的喪葬是用柴草把屍體包起來,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積土堆,也不種樹來作標誌,又不存在喪期等問題。這就幫助我們理解「葬」字的組成意義了:
從「死」,從「茻」,指人死後蓋上草蓆埋藏在叢草中;從一,表示屍體被抬送荒野時所用的木板之類。本義是人死用草覆蓋埋葬,後指用棺木埋入土中。
總之,漢字是文化的產物,又服務於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注重字理識字教學,依據漢字的形、義、音,向學生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既豐富了漢字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習漢字的興趣和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漢字與文化關係十分密切,漢字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傳統文化的傳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努力遵循、掌握學生識字心理,以合適的角度、深度認識漢字的構字規律,幫助學生學習漢字,使識字教學充滿情趣,更加有效。
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育
6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叫語文素養?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所列的10條,是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每一個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基本要求。
如果達到了這10條要求,就應該認為「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學習必定涉及語言知識學習,知識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麼知識,如何教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
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
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範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
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可見,《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準確、簡明、實用,滿足國家現代化生產的基本要求,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薰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
這是對《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 紮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瞭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
問題範圍太廣了,不太好回答啊!如果你是老師的話,最簡單的就是第一讓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像詩經,四大名著,或者武俠 這個看情況 其次讓學生練習書法 軟硬書法都可以 最後,古典民樂類的,比如十面埋伏啦,還有網路上很多古風 中國傳統文化在生活方方面面,就先寫這些吧。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情感教育
工具性bai與人文性的統一 du是語文 課程zhi的基本特點。dao語文課程是極具思想內涵的版特殊工具。對權於語文教育教學來說,教師的感情投入,較之其它學科更為重要。語文教材本身也頗具情感性,可以說,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 是靈魂。本文筆者針對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作了一些具體的嘗試。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