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越凌風
問題範圍太廣了,不太好回答啊!
如果你是老師的話,最簡單的就是第一讓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像詩經,四大名著,或者武俠**(這個看情況),其次讓學生練習書法(軟硬書法都可以),最後,**(古典民樂類的,比如十面埋伏啦,還有網路上很多古風**),中國傳統文化在生活方方面面,就先寫這些吧。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2樓:徐天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誌和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卻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許多民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韓動畫片,過的是洋節。
更可怕的是在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的影響下,拜金主義思想有所抬頭,享樂主義思想有所表現,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這些現象如任其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和保護傳統文化是我們教師的重要責任。那麼,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向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呢?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充分利用古詩文教材,傳承傳統文化
教學中,我發現中學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經典型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明顯。有傳統美德、傳統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愛國主義等。我們教師應該用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高中課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鮮活的例子,如教授《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引出孔子的「禮治」,就要對一些重要的道德範疇和概念、術語,像「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等加以強化。在《勸學》和《師說》的教學中,抓住古人勤學、尊師的美德,結合目前的現狀,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教授《陳情表》時,讓學生趁機接受「孝」的教育。
在教授《蘇武傳》時,利用朗讀、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
現實生活中,總會有荊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古文經典篇目,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社會,把關注的意識投向人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學中,讓學生走進屈原、陸游、杜甫,理解什麼是愛國;走進蘇軾、李白,理解什麼是豁達、豪放……特別是在必修
三、必修五的詩歌教學中,對那些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古詩文篇目,就傾心傾力,有意識讓學生從中受到震撼、感染薰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學生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動力,最終積澱委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利用作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作文是寫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濺起的浪花。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抓到那使自己心靈震顫的瞬間,是否敢於傾吐令己難忘的人和事,從而讓自我情感釋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不僅能體現學生的文字功底,還能顯示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取向、審美情趣、個性特徵等等。
因此,在指導學生以作文、隨筆的形式進行寫作訓練時,應創設文化與語文一化的歇息情境來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對課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時,就要求學生寫隨筆,在學習《陳情表》後,從學生的隨筆中就可看出由他們心中蹦出的對傳統文化理解的火花。
在作文訓練中,如圍繞儒家思想「仁」進行寫作訓練。首先,教師應講明「仁」的內涵是自重,寬厚,謙和,誠懇,善良,儉樸,勤勞和關心他人等人生美德,既是「仁」的具體表現,也是走人的根本原則。讓學生明白「仁」的內涵後寫作,不僅提高了寫作能力,又加深了對「仁」理解,同時也教會了怎樣做人,也就是說繼承了傳統文化。
三、以傳統節日委載體,傳承傳統文化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每一個節日是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每年的兩個學期中,有許多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加之,我國近年又開始對一些傳統節日進行了放假安排,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利用清明節與端午節,引導學生去查詢資料,找尋淵源,真正弄明白其文化內涵。通過實踐,使學生明白了清明節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端午節不僅與幾年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娛樂節」和「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舉行賽龍舟,飲雄黃酒等。教師可趁此給學生布置以「節日有感」為題的作文。
四、加強經典名著的推介和引用,傳承傳統文化
作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學生們怕是很少有時間或特意安排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一讀,但每天抽一點時間來讀一讀,對文化的薰陶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五、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傳承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不僅在課內,也在課外。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時語文教學開發利用的寶藏。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如非物質文化、民間故事、打油詩、山歌、風俗文化、歷史古蹟等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只要我們仔細收集,善於開發,就能為我們的教學活動服務,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新課標也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用民族的、現代的、世界的、人類的多元眼光去審視各種文化,以開闊的視野,在比較撞擊中,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判斷的習慣。委他們建構在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薰陶下的獨立思想和人格」。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教師應擴大視野,幫助學生樹立生活處處有文化的觀念,培養學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組織學生集體過節,參觀文化古蹟,收集民間文學,使學生快樂學習,主動參與,敢於交流,樂於**,勤于思考,從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品味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能力和覺悟,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總之,悠久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孕育中華民族的瓊漿玉液,也是塑造青少年心靈的陽光雨露。因此,語文教學所擔負的弘揚傳統文化這一歷史使命任重道遠,還需語文教師在實踐中繼續深入**。
怎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誌和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卻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許多民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韓動畫片,過的是洋節。
更可怕的是在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的影響下,拜金主義思想有所抬頭,享樂主義思想有所表現,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這些現象如任其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和保護傳統文化是我們教師的重要責任。那麼,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向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呢?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充分利用古詩文教材,傳承傳統文化
教學中,我發現中學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經典型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明顯。有傳統美德、傳統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愛國主義等。我們教師應該用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高中課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鮮活的例子,如教授《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引出孔子的「禮治」,就要對一些重要的道德範疇和概念、術語,像「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等加以強化。在《勸學》和《師說》的教學中,抓住古人勤學、尊師的美德,結合目前的現狀,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教授《陳情表》時,讓學生趁機接受「孝」的教育。
在教授《蘇武傳》時,利用朗讀、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
現實生活中,總會有荊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古文經典篇目,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社會,把關注的意識投向人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學中,讓學生走進屈原、陸游、杜甫,理解什麼是愛國;走進蘇軾、李白,理解什麼是豁達、豪放……特別是在必修
三、必修五的詩歌教學中,對那些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古詩文篇目,就傾心傾力,有意識讓學生從中受到震撼、感染薰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學生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動力,最終積澱委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利用作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作文是寫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濺起的浪花。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抓到那使自己心靈震顫的瞬間,是否敢於傾吐令己難忘的人和事,從而讓自我情感釋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不僅能體現學生的文字功底,還能顯示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取向、審美情趣、個性特徵等等。
因此,在指導學生以作文、隨筆的形式進行寫作訓練時,應創設文化與語文一化的歇息情境來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對課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時,就要求學生寫隨筆,在學習《陳情表》後,從學生的隨筆中就可看出由他們心中蹦出的對傳統文化理解的火花。
在作文訓練中,如圍繞儒家思想「仁」進行寫作訓練。首先,教師應講明「仁」的內涵是自重,寬厚,謙和,誠懇,善良,儉樸,勤勞和關心他人等人生美德,既是「仁」的具體表現,也是走人的根本原則。讓學生明白「仁」的內涵後寫作,不僅提高了寫作能力,又加深了對「仁」理解,同時也教會了怎樣做人,也就是說繼承了傳統文化。
三、以傳統節日委載體,傳承傳統文化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每一個節日是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每年的兩個學期中,有許多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加之,我國近年又開始對一些傳統節日進行了放假安排,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利用清明節與端午節,引導學生去查詢資料,找尋淵源,真正弄明白其文化內涵。通過實踐,使學生明白了清明節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端午節不僅與幾年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娛樂節」和「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舉行賽龍舟,飲雄黃酒等。教師可趁此給學生布置以「節日有感」為題的作文。
四、加強經典名著的推介和引用,傳承傳統文化
作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學生們怕是很少有時間或特意安排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一讀,但每天抽一點時間來讀一讀,對文化的薰陶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五、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傳承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不僅在課內,也在課外。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時語文教學開發利用的寶藏。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如非物質文化、民間故事、打油詩、山歌、風俗文化、歷史古蹟等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只要我們仔細收集,善於開發,就能為我們的教學活動服務,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新課標也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用民族的、現代的、世界的、人類的多元眼光去審視各種文化,以開闊的視野,在比較撞擊中,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判斷的習慣。委他們建構在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薰陶下的獨立思想和人格」。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教師應擴大視野,幫助學生樹立生活處處有文化的觀念,培養學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組織學生集體過節,參觀文化古蹟,收集民間文學,使學生快樂學習,主動參與,敢於交流,樂於**,勤于思考,從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品味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能力和覺悟,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總之,悠久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孕育中華民族的瓊漿玉液,也是塑造青少年心靈的陽光雨露。因此,語文教學所擔負的弘揚傳統文化這一歷史使命任重道遠,還需語文教師在實踐中繼續深入**。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
隨著當前教育制bai 度改革的不斷深du入和發展,越zhi來越多的學校dao開始重視對學生進行回德育教育。答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實施德育教育已經成為其教育的重點,因而德育教育是能夠體現高中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的要求得知,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情感教育
工具性bai與人文性的統一 du是語文 課程zhi的基本特點。dao語文課程是極具思想內涵的版特殊工具。對權於語文教育教學來說,教師的感情投入,較之其它學科更為重要。語文教材本身也頗具情感性,可以說,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 是靈魂。本文筆者針對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作了一些具體的嘗試。旨在...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