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閱讀感受8篇,儒林外史讀後感 看完儒林外史感受

2025-04-08 18:05:15 字數 1565 閱讀 2737

儒林外史讀後感 看完儒林外史感受

1樓:樂燕鈮

古典**經典著作《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

1、"寬凱毀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2、這些慎備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孫豎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3、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乙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裡尋他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

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

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乙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

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讀《儒林外史》有感

2樓:成大文化

這個學期,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在這部**裡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枝察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

有愛才如命的嚴監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才如命的嚴監生。

嚴監生是乙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僕人眾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約」。家裡一斤肉都捨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捨不得抓藥,還經常剋扣僕人的工資……書中有這樣乙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啟空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生捨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裡同時開啟兩盞燈,因為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代人將這樣的行為稱為節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生的「勤儉節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乙個浪費。

現在的小孩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啊!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悄搭瞎該節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約並不等於吝嗇。

嚴監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約」值得我學習。

儒林外史有關問題,儒林外史相關問題

儒林,顧名思義,是講訴儒生們的事。儒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又可以理解為是科舉試子。因為儒生多,多可成林,基本上有腦無腦或者腦殘的都去讀那些八股了,一個題目雖然沒什麼大致內涵,但與文中種種相聯絡,又讓人感慨萬千。總而言之一句話,封建科舉害死人。接下來談談外史?何謂外史?為什麼不是內史,或者是跟阿q一樣的...

儒林外史莊徽君第幾回?儒林外史第7回主要內容

儒林外史 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 成書於乾隆十四年 年 或稍前,現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 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 功名富貴 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 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

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儒林外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開篇第一回通過王冕的故事,概括了全書的主題思想,是我們理解和認識這部 的一個綱。0開篇一首詩就道出了否定功名富貴的思想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明確道出功名富貴乃是身外之物,毫無意義,不值得追求。王冕就是一個看破功名富貴,辭卻功名富貴的典型,是作者寄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