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瞿春翠校俊
愛的昇華是大愛,大愛的昇華是博愛,博愛的昇華是慈悲,慈悲的昇華就是大慈大悲。
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慈悲的意思就是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
而佛教所提倡的乃是絕對平等無私的愛,那就是大慈大悲。
佛陀是最慈悲。
如果你的快樂來自與男女的愛情,總有一天你會為愛情而痛苦。
佛教並不是叫我們做乙個木頭人,佛教提倡大愛,提倡慈悲,佛教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視一切生命為我們愛護的物件,而不僅僅是人類,這正是佛教的大愛的表現。
一般我們講的愛,是小愛,所以佛教不提倡。愛恨交織就會毀掉乙個人。
愛是好的東東,在兩人談時確實毀晌源是,可是放眼看去多少人因為愛而殺人,放火。
當然這畢竟是少數,但為愛而痛苦的卻不在少有。
此正是因為以貪求的心追求愛,卻不懂隨緣的道理,凡事一切隨緣,要有內在智慧才能解脫自在,眾生因為放不下,忍不過,氣不過,往往會造成一生的痛苦。
所以,佛教為什麼不提倡?你錯了,佛教提倡愛,但是提謹數倡的是無私的大愛,是昇華的慈悲,不是個人束縛的小愛。
恨是煩惱,佛教自然不會提倡,纖態因為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有智慧的人深知這一點絕不會恨任何人。因為你恨對方,對方也不知道啊,你恨的死去活來,對方卻過的好好的,因此恨是世界上最虧本的事,因為你只會傷害自己,恨多久就是持續傷害自己多久,何苦來哉?放下仇恨,當下自在。
2樓:鎮向晨吉豫
因為愛產生了對自己身體的執著,對別人身體的戀慕,由此產生了「貪」。
對於不喜歡,不隨順的人或物就產生了「嗔碧輪恨」。
不明白生死輪迴人執著追求各種慾望享受,以至為了滿足這些慾望做出十惡業行,墮入惡道,這就是「痴」。
由此可知愛為輪迴之根源。顫慧嫌。
菩薩救渡眾生並不是以愛心,茄手而是以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來做事情的。
佛教大愛不愛的解釋
3樓:滿願心理
大愛不愛指對眾生真正的無條件的大愛沒有摻雜一點點世俗愛執在裡面。
在《淨心法要》中,全知夢彭仁波切說過:「無悲大悲之體相,法界空中任遨遊」與大愛不愛所說都是一樣。
世俗的愛沒有不摻雜個人感情在裡面,因此會存在取捨和不平等,也就是落在了煩惱裡面,與智慧狀態無法真正相應。佛教強調的愛(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不摻雜個人好惡情感的大慈大悲,屬於智慧狀態下的純粹利益眾生。
佛教為什麼不能有愛?
4樓:匿名使用者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因為那是輪迴的根本。
另外所謂的"愛"從根本上講是對我的貪執,無論你"愛"誰,甚至你可以為他去死,但前題條件是要有個"我"所以才有可能去愛,實質上講愛的還是自己。這種我執就是我們生死輪迴的根本。
5樓:達董
其實佛教裡的「愛」是同體大悲,是世間最大的愛,是「一切眾生皆是我前世父母」的愛,渡一切眾生脫離三界火宅而又無實無眾生可渡。佛教是大智慧的教育,大智慧開發出來,可以看到普通的愛情是執著,妄想,煩惱, 大智慧可以照破所有顛倒妄想的愛,以及其他一切愚痴無明,獲得身心大自在。
6樓:無知的逗孩
無情無慾,哪來的愛?
佛家思想是如何看待「愛」的?
7樓:曉寒老師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臘派亦無怖。」
這是飽含著佛家思肢鍵想的一首短偈,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歷局巧一切畏懼、一切憂愁、一切恐怖都是源於愛,因為愛是一種慾望。要想乙個人,你要跟他白頭到老,你要跟他結為夫妻,等等,這都是有一種欲求的,你怕不能成功,兩個人結合了你又怕不能白頭到老,怕他變心等等,所以有了愛就有了擔憂,有了愛就有了恐懼,如果晚上十點你愛人還沒回來,你一定會擔憂,你一定心神不寧。如何才能離開這些擔憂和恐怖呢?
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不愛,只有離開了愛,你沒有愛就什麼都不怕了,你什麼都不愛,你就什麼都不怕,你不愛吃飯,你就不怕沒飯吃,你不愛就什麼都不怕,但是問題是愛又怎麼能夠割捨得下呢?
佛教允許愛情嗎?
8樓:小林科學
允許,但不提倡!愛情,是因緣和合的緣起法,是無常變化的有為法,從根本上是靠不住的。當這段因緣業力耗盡,愛情就消失了。
但是很多人看不透,便被矇蔽其中,愛情來臨時,以為是永恆的,慢慢會發現愛情帶來的或有快樂或有痛苦,甚至為此做出很多傻事。。。
在佛教的世間法中,愛是被允許的,但這個愛是博愛,是對眾生的愛,是萬物平等的愛,而不是男女私情的愛。而「情」的根本是妄想與執著,是一種煩惱,是輪迴的根源,是無法獲得解脫的,也是不被佛教提倡的。但是生在我們這娑婆世界,五濁大地中,就說明了我們慾望深重,不可能沒有情,所以剛開始修行過程中有情念是被允許的,但是要通過學習智慧來慢慢消除。
當然,消除了「愛情」也不是變成無情冷血,而是變成了大悲心,慈悲心,超越了世俗人間的私情小愛,變成了大愛無疆,巨集範三界,是修菩薩道的基礎。即能做到,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9樓:匿名使用者
出家人不允許。
沒出家就可以。
佛教為什麼禁慾,佛教為什麼要禁慾?
佛教並沒有禁慾,只是在廟裡的和尚才有五戒。佛祖釋迦摩尼在創立佛教之前,隨當時印度普遍流行的宗教,做過幾年的苦行憎 禁慾,後來放棄的時候,他的隨從都鄙視他,他就解釋說,做苦行憎也解決不了人類的苦難,說他要另尋真理 後來他創造的佛教中並沒有禁慾的思想,只是 他的 在傳教的時候加進去的,因為在當時的印度絕...
佛教為什麼反對殺生,佛教為什麼不讓殺生?
物竟天擇,適者生存 是自然現象,你說的沒有錯。但是,人是有高度智慧的動物。殺生,就會帶來其相應的後果。人為了活得更加明智,更加有智慧,因此講不殺生。假如,按照 物竟天擇,適者生存 的道理,殺人也是正常的。但是可以隨意殺人的話,這個社會將會混亂。為了社會的安定,每個人的安全,社會才會制定出法律。這個法...
為什麼道教,沒有佛教昌盛,為什麼道教,沒有佛教昌盛?
在理論上佛家比道家更完備。比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以在漢晉士子談玄後都紛紛轉向佛,就是這個道理。道教順自然,無為而治,修心佛教 多 道教只靠自己,只信天,無法依賴所以信的人也少。佛教有佛祖有佛堂自然有好多人去湊熱鬧,有依賴性。這和道教的教理教義是有關係的,道教是能顯則顯,能隱則隱,講究不爭 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