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皆有規則,何為人性規律

2021-05-27 17:18:13 字數 5116 閱讀 7487

1樓:匿名使用者

世間抄萬物皆有其尺度和規矩,無物不然。樹有bai樹的尺度,水有du

水的尺度,人也不例外zhi。人性是類人對其自身dao之本質屬性的一種指稱和概括。作為人之屬性的人性自然必須依附於人兒存在,相對於人而言說,並因人之行為及思想的變化而變化。

按照古人的說法:天、地、神、人四個位格乃是四位一體的,四者渾然天成,相生相剋,息息相關。正是在人與人、人與神、人與天地之間的互動關係中,人類一步步塑造、形成並變換著自身的屬性。

古往今來,無論哪朝哪代,不管滄海桑田,萬千變化之中始終如一的屬人的特性,才算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人性。這人性貫通古今,這人性融匯中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德性」。人在處理天地神人四位關係時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構成了人性的基本核心。

那麼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以及修齊治平」就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何解?

2樓:唯愛唐七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1、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我們住胎時,子宮是最小的牢獄、胎兒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好像坐監牢,痛苦極了。

此外,子宮裡的種種不淨,如羊水、血等,我們都得忍受,真苦;胎兒出世時,要從小小的**中鑽出來,有如兩座山壓頂,母親受苦,嬰兒也受苦,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嬰兒的**很細嫩,一出世接觸到冷熱空氣,身體好像針扎那麼痛苦。

此外,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覺得比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無依無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種苦。

2、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而我們的心逐漸沒力,想東西也越來越遲鈍,樣樣不如人,因而覺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皺紋滿面,腰彎背婁,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苦死。

3、病苦:身體的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所以苦。病有種種,有些病很輕微,有些病很嚴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結果暴病而終。

真正來講,「吃」是病,貪東西也是病,但這些是屬於心病,這兒講的是身病。我們的身體有如機器,終歸會變壞,變壞就是病苦。

4、死苦:我們的壽命享盡,病逝,或是天災人禍眾緣逼迫而終。如果有一天我們發覺雙手不能動彈,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時候,身體各部分慢慢的動彈不得,內心一定很恐慌,這就是死苦。

5、怨憎會苦:我們和冤家、仇人沒辦法避開,每每要見面,這就叫做怨憎會苦。

6、愛別離苦:與至親,相愛的人乖離分散,所以苦。因為某一些因緣,所心愛的人兒離你遠去,你捨不得,所以感覺到苦。

嚴重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愛,相愛的人卻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侶就因此跳樓殉情。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東方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纏綿偉大的愛情故事,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淚流滿襟。

7、求不得苦: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結果還是得不到,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為人的慾望太多了,這樣多的慾望我們沒法實現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蘊苦:我們對五蘊 (即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的身心產生執著,稱為五取蘊。取是執取的意思。五取蘊剎那剎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所以是苦。

拓展資料:

生苦:人生世上,入輪迴糾擾,諸苦紛至沓來,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氣力衰減,精神日下,色身朽壞,盛年之日不復再,此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識,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將近,若殘燭將滅,或壽盡而終,或遭天災人禍而亡,此乃死苦。

怨憎會苦:仇怨憎惡,揮之不去,反而集聚,此謂怨憎會苦。

——以上五苦,均屬苦苦,就是壞事所生之苦

愛別離苦:生死無常,聚散無定,親愛之人不得共處,此即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世間萬物,心有愛樂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上述二苦,屬於壞苦,即好事破滅離散之苦

五陰盛苦:色想受行識謂之五陰,集眾苦於一身,入色身苦擾不得脫,此是五陰盛苦。

——此苦屬行苦,諸行無常,輪迴流散之苦耳

3樓:匿名使用者

這佛語,其實是在說人生會有很多不如意之地方,如果這些執念過深,那麼就會造**生的痛苦,生活中悠然隨意隨性,才能夠得以解脫。

4樓:引經據典正法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

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

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經中凡是提某人的名字是令人注意,下面有很重要的開示。佛叫著舍利弗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舍利弗並未答話,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舍利弗未成佛,他無話可答。於是佛繼續說,那個世界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五種受,苦、樂、憂、喜、舍。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如無以上四種受,就是『舍』受。舍受是短暫的,如保持長久就是『定』。

雖然到了四禪八定還是舍受,而非三昧。如超過八定到九次第定就超越三界了。

『眾生是能受用人』,『眾緣和合而生者』謂之『眾生』。人是眾緣和合而生,毛巾也是眾緣和合即生,無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等覺以下皆謂之眾生。九法界除六道外,聲聞緣覺菩薩皆為佛的學生,五十一個位子,等覺最高。

在西方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眾生享受皆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樂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壓力,樂的時間不久謂之壞苦。

非苦非樂是舍受,心不能常保謂之行苦。經中說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

生苦,佛在經中說的非常透徹,神識在母腹中十月,感受如在地獄。母飲一杯涼水,如在寒冰地獄,飲一杯熱水,如在八熱地獄。出去之後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

出生時如夾山地獄,出來一接觸空氣,如風刀地獄。病苦老苦擺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間接的感受。死時神識離開身體,如生龜脫殼。

學佛有真工夫的人,老病死皆無,年老體健,臨終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

慾望太多,無法達到。第

六、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碰頭,偏偏遇到。第

七、愛別離苦。心愛的人要生離死別。第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即生理與心理的造作。五陰是因,前面七種苦是果。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如麻醉劑,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樂會變苦,苦不能變樂。

例如跳舞是樂,連跳三天三夜,樂變為苦。三天不吃飯,苦不堪言,到了七天,更苦,絕不會變樂。非苦非樂固然好,但有行苦,俗雲『青春不住』,剎那剎那衰老。

說真話,從生下那一天就一直往墳墓賓士,從無暫息。極樂世界永離八苦,苦樂是相對的,西方苦樂均無,乃名極樂。這種境界不可思議,我們不但說不出來,而且想像不到。

極樂的境界在華嚴經中說的最詳細,讀華嚴可以想像西方的殊勝莊嚴。過去慈雲灌頂法師,清乾隆時人。著作甚豐,將娑婆與極樂比較,以苦樂言,此土遇不到佛是苦,往生西方後花開見佛是樂。

此土聞法很難,西方六塵說法。此土惡友牽纏,不能稱心修道,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5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 首先我不知道你這個八苦學說是不是師孃教的,放不下?佛經沒有這樣說。愛離別就是說我們放不下的煩惱。第八苦是五陰熾盛,是說我們色受想行識五陰不斷熏習,不斷加深,出輪迴難啊。

你要懂得什麼是無常,無常是說一切法,也就是一切現象,物質的和心理的,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隨著因緣時刻變化,因果是細微的,不是前生今世才是因果,這一秒和下一秒就是因果。你學下唯識,四緣生法。

菩提覺後也是空,此空不是沒有,是有。空不是空無,是真空妙有。空是體,有是用。

體用是一不是二。

覺悟不因外界,也無覺可覺悟。凡夫說有菩提可證,佛說無菩提可證。

說一切是虛幻是說,都是第八識作用所生幻象,人生是夢要醒了才知道,夢中說夢還是迷糊啊。

6樓:宗陽子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盛。不知道師兄這個版本是從**聽來的~

7樓:2012好真實

何解?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能解釋的了得。

依現在理解的意思是:

不要執著有與沒有。就像做夢一樣,夢中的境界是有還是沒有呢?

8樓:姚雙健

我們從**來?佛祖又從**來?是人就得經歷這些,呵呵,何解?看透了人性就有答案

9樓:匿名使用者

以往種種如鏡花水月,人生匆匆,不要過分執著,一切皆有因果

10樓:

總的來說,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逆的。看任何的事都要用平常心去對待,一切隨緣。

11樓:鄧司令

其實都是在講無常,沒有任何事情是不變的,我們想抓住什麼,卻什麼都抓不住,自己要不具有自己觀點的看待一切事物

12樓:獨v悠

上面那個是倉央嘉措的是不是佛說的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3樓:阿沾

主要內容:

王陽明心學繼承了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心是宇宙,宇宙便無邊無際。心之所達,理隨心至。心離開了理,便無法存在。理離開心,理便無所依託。深刻的體會「心即理」,心與理關係是心學入門的基礎。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王陽明心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2023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什麼意思,高中語文,萬物皆有所待是什麼意思?

生命有開始同時也會有結束.在有生之年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1 意思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有其依據的規律。有所待是指有所憑藉。2 待,憑藉,依靠。莊子的 有待 與 無待 是哲學範疇,指的是事物有否條件性。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風飛行,也仍然不得不憑藉他物。3 萬物皆有所待 在 逍遙遊 中,莊子...

萬物有,為什麼說萬物皆有靈性,萬物存在皆有道理

就像是一個細胞只是身體的一部分,卻擁有構成整個身體的基因。萬物都是神的造物,都是神的一部分,當然會有靈性。據說一些靈媒還可以和元素溝通。萬物皆有靈,除了蚊子和蒼蠅女朋友問你這句話你該怎麼回答?除了蚊子和蒼蠅女朋友這樣問你,你應該告訴他確實是的,很多事情都是有靈性的,不可以隨便的打人,也是更有靈性的 ...

世間萬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果世間萬物的本質本就是一堆資料,會怎麼樣?

本質既是存在,世間萬物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 與之對立的就是 無 正常連 無 都不是,就是什麼都沒有,那麼萬物的本質就是 有 也就是存在。在道家的思想裡尤為突出。道家追尋的道在不同時代是不一樣的,最初就是探尋世間萬物的本質,孟子的思想及道儒合二為一,他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就是 有用 但是又不否定 無用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