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竹遺風
三有:1.三界的別名bai。生死
du的境界,有因有果所以叫做
zhi有,三有就是三界的dao生死回。欲有即欲界的生死,色有即色界答的生死,無色有即無色界生死。2.
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和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佛教中的三有是什麼意思
2樓:人淡如菊
(一)指欲有、色有、無色有︰與『
三界』同義。『有』系因迷而得的迷果。三界即是迷界,故稱為『三有』。
《菩薩善戒經》卷一(大正30 ·966b)︰『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大智度論》卷三(大正25·82a)︰『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
欲界系業取因緣,後世能生亦是業報,是名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名為有。』
(二)指有情一生的三部分︰即生有、本有、死有。生稱為生有;從生到死之間稱為本有;死稱為死有。此說不立中有,與小乘有部宗等所立之『四有說』不同。
根據《異部宗輪論》所載,小乘的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化地部等,主張此『三有說』,以為在死於此、生於彼之際,即使時與處相隔,其間亦無一有。
(三)有漏的異名︰有漏是三有之因,為其所依,系其所攝,故名為三有。
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1、欲界:五趣雜居地就是欲界的貪心;
2、色界: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就是色界的貪心;
3、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就是無色界的貪心。
佛教三有的其他解釋:
1、解釋一
指欲有、色有、無色有︰與『三界』同義。『有』系因迷而得的迷果。三界即是迷界,故稱為『三有』。《菩薩善戒經》卷一︰『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
《大智度論》卷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系業取因緣,後世能生亦是業報,是名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名為有。
2、解釋二
指有情一生的三部分︰即生有、本有、死有。生稱為生有;從生到死之間稱為本有;死稱為死有。此說不立中有,與小乘有部宗等所立之『四有說』不同。
根據《異部宗輪論》所載,小乘的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化地部等,主張此『三有說』,以為在死於此、生於彼之際,即使時與處相隔,其間亦無一有。
3、解釋三
有漏的異名︰有漏是三有之因,為其所依,系其所攝,故名為三有。
4、解釋四
指數論外道所立的善成有、性得有、變異有三者︰《金七十論》卷中(大正54·1255b)︰
5、解釋五
(一)因善成就,(二)由自性成就,(三)從變異得。因善成就者,如迦毗羅仙人初生共四德生︰(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是四種德因善得成就,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
何者自性成就?自性成就者,如皮陀傳說,昔時梵王生有四子,一名娑那歌,二名娑難陀那,三名娑那多那,四名娑難鳩摩羅,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
十六歲時四有自然成,謂法智離欲自在,譬如見物藏自然而得。此四物不由因得故,故說自性成。變異得有者,師身名變異。
因師身故**恭敬親近聽聞得智慧,因智慧得離欲,因離欲得善法,因善法得八自在,是**四德從師身得,故說變異得。
此三有相當於佛法所說的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若為四德所熏習,則輪轉於梵天等處。反之,若為四非法所熏習時,則輪轉於獸道等惡處。
4樓:塵封的日記
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欲界有就是欲界的貪心,色界有就是色界的貪心,無色界有就是無色界的貪心。
正是由於有這三界的貪心,我們才會在三界中輪迴。
如果破除三有,破除對三界的貪心,就能解脫生死輪迴,不再在三界中受生。
佛學(佛教)中三發心是什麼意思
5樓:8萬4千法門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說:
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眾生導師。
於是大佔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託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捨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捨的東西能捨,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
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乾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為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
眾生非常苦哇!因之發心求道救度,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
非洲的災情,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麼能無動於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與自身如同一體,這就是同體大悲呀。佛看一切眾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
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為阿修羅而後已。密宗《毗盧遮那經》也說:
「大悲為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為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樣,都是大悲為根。
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麼,最後都要成為魔的眷屬。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毗盧遮那經》在「大悲為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為因」。
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菩提為因」就等於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將來它就要結出佛的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
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
燈的光譬喻大智慧。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迴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
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
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句**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為魔服務。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佛教中的三殊勝是什麼意思
6樓:因緣法
佛教中的三殊勝:
一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
二是正行無專緣殊勝,指不被屬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
三是後行迴向殊勝,是指在結束時以迴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三殊勝,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一個殊勝的竅訣。
請教:佛教中的「三稱」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中的「三稱」是個數量詞,就是稱呼三次。
例如「三稱佛名」,就是稱佛名三次,將佛名念三次的意思。一般誦經儀規中,佛號後都注有"三稱",就是要宣佛號三次。
8樓:李靈桑
【就是稱頌三表的意思,示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十善業道經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讚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佈。
七、處眾無畏。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
一、諸根調順。
二、永離喧掉。
三、世所稱歎。
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
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
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
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複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複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
一、無損惱心。
二、無瞋恚心。
三、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
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
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
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
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
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
九、住無礙見。
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
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教文化說,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佛教中三皈依是什麼意思
三皈依是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皈依是歸投依靠的意思。皈依佛是歸投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 皈依法是歸投依靠佛教的教義而求得真理 皈依僧是歸投依靠僧團的引導而正信佛教。三皈依 指的是皈依三寶。三寶者,佛 法 僧。所以 三皈依就是 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歸依...
佛教中劫是什麼意思佛教劫是什麼意思
劫 在佛教中,是時間的單位,是古印度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算作長時間,也可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短到一剎那。通常所稱的 劫 是指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劫 可分為三等 小劫 依我們地球人的壽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到壽命僅有十歲的時候,叫做減劫。然後 再從十歲,...
佛學裡的放生是什麼含義,佛教「放生」 是什麼意思
放生,是不要住在一念 一事,讓念頭或事自生自滅。自己時時心空,即成道業。放生 典專出於大乘佛經,盛行屬於中國內地,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 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 吃它半 斤,還它八兩 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