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2樓:匿名使用者
菖蒲,能闢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過端午時扎菖蒲劍,掛在家門口,掛在床頭,表示要斬盡不平之事,全家平平安安的願望。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
3樓:又辰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到了端午節,每家門口都插了菖蒲,既可以辟邪,也可以殺菌。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中醫學上認為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袪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鍼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病。
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4樓:中山學文教育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漢族端午節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清代已有此俗。
這天,人們將菖蒲(或艾葉紮在一起)掛於門戶,也有將菖蒲與艾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間有用它來驅邪。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可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節這天家家門前懸掛蒜頭,有的掛石榴花.
蒜的氣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開,是"天中五端"之一,以期"趕鬼除菌". 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
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5樓:匿名使用者
送扇子5月在民俗中又稱「惡月」、「毒月」,因5月由春入夏,不但酷熱難堪,蚊蟲滋生,瘴癘毒霾此時也格外囂張,歷史上這個季節易發生自然災害以及流行病。所以,民間流行端午送扇子的習俗,「端午節講究送扇子,甚至皇上給大臣送扇子,因為這樣能在端午節這個惡月惡日扇跑惡鬼,實際上是驅趕蚊蠅,祈福、納祥、避邪賑災。」
吃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新增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侷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懸艾草菖蒲
在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入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溼。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端午節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
而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朮、白芷、大黃、芸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薰,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黃,大夫忙」,是說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百病易生。
所以,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划龍舟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活動。競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新裝,扶老攜幼,並抬著龍頭,先到屈子廟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遺像。
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浴,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因地而不同。舊時西湖上的龍舟,長約四五丈,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船首有龍頭太子和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兵器」和各式旗幟。
中艙分上下兩層,中艙下層敲鑼打鼓,旁坐水手划船。船尾樹蜈蚣旗。又如,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遍插旌旗,迎風招展,艙中鼓樂笙簫,粗細間作。
兩旁有劃手16人,船頭立篙師一人,執長篙,稱擋頭。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臺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餘,牽繫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佔鰲頭」、「童子拜觀音」、「楊妃春睡」等節目。
端午到吃「五黃」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那到底什麼是「五黃」呢?為什麼要吃「五黃」呢?
其實都是很有講究的。所謂「五黃」指的是黃魚、黃鱔、黃瓜、黃梅和雄黃酒這五種新鮮的食物。這些食物除了是時鮮貨,據說還包含著祛惡避邪的意思。
端午時分,天氣轉熱,正是蛇蟲汙穢開始復活的季節。同時,還有養生的含義。夏季裡,人體消耗最大,需要滋補養生。
中醫認為「黃入脾」,黃色食品對人體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比如黃魚、黃鱔含有較為豐富的蛋白質及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黃瓜、黃梅也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有健脾強筋之功效。(備註:
但現代研究表明,雄黃酒其實有毒的,所以現在基本沒人再喝了。)
端午節還要吃啥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
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
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為什麼端午門前要掛艾草菖蒲?
6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五月五,正是天氣越來越熱的時候,在古代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很容易受溼氣侵蝕影響而感染疾病。而艾草是可以治病的藥草,在家裡擺放些可以起到消除病毒和驅除蚊蟲的作用,發展到後來,端午節在門前掛艾草就有了祈求家人身體健康的美好寓意了。
菖蒲,其葉子形似劍,除了自身自帶殺蟲滅菌效果,古人將它掛在門前也是想起到驅邪避害的用處。甚至還有更講究的,還會把菖蒲直接剪成寶劍形狀。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門前要掛艾草菖蒲的講究:
1、端午菖蒲插或懸在門上
通常將菖蒲(蒲劍)、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2、端午菖蒲和艾葉用紅線綁住插在門楣上。
菖蒲、艾葉容易成活,在雙牌縣瀧泊鎮義村,就有不少人家在房前屋後撒上一把種子,端午節時收上來,用紅布條或者紅顏色的線,將菖蒲和艾葉繫系在一起,插在門楣上,可以驅散蚊子等害蟲的侵擾。
為什麼都說端午節安康而不說快樂,端午節為什麼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
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端午節說安康快樂可以兼而有之。網上有傳說端午不能互祝 快樂 只能互道 安康 弄得 有文化 的國人都小心翼翼起來,滿屏的 端午安康 其實,用怎樣的心態和姿態面對中國傳統節日,都是可以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 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 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何要掛艾草
1 吃粽子 2 掛艾草 3 賽龍舟 4 吃五毒餅 5 鬥百草 端午節中掛艾草是為了驅瘴避邪,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 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 龍船花,制 形或虎形,稱為艾人 艾虎 製成花環 佩飾...
端午節為什麼要脖子掛綠殼鴨蛋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鴨蛋?
綠殼鴨蛋,蛋殼呈青色,外觀圓潤光滑,鹹鴨蛋在我國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在市場上也備受青睞。該產品的特點是蛋心為紅色 營養豐富。它富含脂肪 蛋白質以及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還含有鈣 磷 鐵等多種礦物質和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而且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優質的鹹鴨蛋鹹度適中 味道鮮美,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