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吃粽子
2、掛艾草
3、賽龍舟
4、吃五毒餅
5、鬥百草
端午節中掛艾草是為了驅瘴避邪,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釐米,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
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釐米,有明顯縱稜,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釐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2樓:無人愛
端午節,自然會想起包粽子和划龍舟,這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舉行的活動。粽子一名角黍,用菰蘆葉包糯米制成,有三角形、方形和長形的。古代,每逢五月初五,人們便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敬意。
粽子就是從此演變來的。以後,逐漸成為應時當令的節日食品。
掛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3樓:我是龍的傳人
一、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習俗: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二、端午節中掛艾草是為了驅瘴避邪,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4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為何要掛愛掛艾蒿。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何要掛艾草?
5樓:買買買買買樂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包粽子、放風箏、拴五色絲線、掛艾草、採茶等。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所以掛艾草是為了祈求平安、驅邪招福,同時又能驅趕蚊蟲。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詩句:
《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午日處州禁競渡 》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端午日賜衣 》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6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習俗: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端午節習俗: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7樓:盈秋英亓鶯
因為端午時節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艾葉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汙濁,淨化空氣。
端午節是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衛生節」。艾草裡有種芳香物質,可以活血通絡,以艾燻烤、驅毒的古老的方法早在華佗扁鵲時代就採用。許多人在夏日常點醫用艾條,或是用艾草梗薰房間,可驅蚊。
因為艾煙對引起不同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種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民間有種說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使人身體健康。所以古人稱「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
人們在端午節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8樓:曲起雲霜乙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9樓:薄荷紅茶
去病痛、避陰邪,表達家人身體康健的願望。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闢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裡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闢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10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掛艾草的原因:
掛艾草是為了防病治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掛艾草象徵健康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主要有扒內龍舟 祭龍 容採草藥 掛艾草與菖蒲 拜神祭祖 洗草藥水 打午時水 浸龍舟水 食粽 放紙鳶 睇龍船 拴五色絲線 薰蒼朮 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
端午節的美食,端午節的習俗和飲食
粽子 荷葉包 雄黃酒 主要是粽子 至於別的,隨個人愛好 端午節的習俗和飲食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0字
端午節 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 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端午節 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 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 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 龍舟節 詩人節 燈節 說起這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