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箸--筷子
樽--瓶子
鼎--炒鍋
觥--酒器
俎--砧板
先生這個稱呼,在古代與現代有什麼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有區別的,在古代,是對老師的稱呼。在現代,是和同歐美們一樣,對男士的尊稱
3樓:好看
在古代用先生稱呼長者,而現在則是稱呼男士。
中國古代稱呼與現在稱呼的區別 20
4樓:桓王
禮俗稱謂
等級稱謂類
君 周代稱諸侯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諸侯。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
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孟嘗君,魏公子無忌號信陵君。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故父和夫也可稱君。
臣 上古指男性奴隸。後來「君」與「臣」對舉,臣包括君外的任何人。後「臣」引申為對己的謙稱。
士 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荀。
士大夫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如莊子、荀子等。一類為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
一類為方士或術士。最低的一類為食客,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 上古時把奴隸稱作民。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臣與民在上古都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
君子 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 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周代仍有這種稱號,戰國以後,「百姓」為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
黎 民 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色而名。
黔首 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
布衣 即「平民」,古代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庶人 又叫「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物件,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對自己的謙稱類
鄙人 「鄙人」本意指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臣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係在內。後來也完全表示謙稱。
僕 舊時男子自稱謙詞。僕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 舊時晚輩對尊長稱自己的謙詞。
小子 舊時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 舊時男子對前輩稱己的謙詞。
不 肖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於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 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 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後學、晚侍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 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妾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奴家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奴即表示自由,從人役使的僕役,故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未亡人 寡婦的自稱。
孤家寡人、朕 古代皇帝的自稱。
不穀 古代諸侯的自稱。
尊稱類父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
子 古代尊稱,男女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 古代尊稱。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 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 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閣 下 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之中。
足下 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 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 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 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
尊公 亦稱「尊大人」、「尊太君」。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 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
令嗣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 並作「令嬡」。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 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 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弟 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坦 舊時稱對方女婿的敬詞。
仁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常用於書信。
賢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德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 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 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德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5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中「中國」的演變
漢語「中國」一詞的概念在不同
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時期的中國,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
以後中國的概念逐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並且包括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時已經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了。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漢民族所能夠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於地域亦源於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此時,「中國」一詞擁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義,民族的意義要強於地域、文化的意義,且該詞的政治意味比較小。
自漢朝以後,「中國」一詞的語義發生變化,民族的意義削弱,地理和政治意義加強。所以,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便以中國自居,比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
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突出這一現象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加明顯: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裡的中國,政治意義明顯占強勢。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
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樑、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劃分,現在包括藏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漢族等56個民族。主要民族漢族也是古代多民族融合的結果。歷史上中國曾經存在許多朝代。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為中國的四大古都。
直到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著2023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從清朝後期開始,清朝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開始使用「中國」這個名稱,往往使用「中國」來稱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成立,「中國」這一個稱謂正式成為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上的共同認知中,「中國」一詞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所直接管轄的地區,即中國大陸。
[編輯]
外語中的中國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a或其變體,據認為是來自「秦」的音譯。以英語為例,有觀點認為「china」是來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國古代瓷器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事實正相反,英文中的瓷器一詞china是從中國一詞china轉化來的。
sino 和chinese 都表示「中國的」的意思。
以英語為例(其他西文情況類似),目前所得到一般認可的考證為:古印度語梵文cina和chinas-希臘語sinai/serica-古拉丁語sinae-後期拉丁語sinology,但古印度人為何使用cina目前沒有定論。 疑為古印度人對東方國家的稱呼,目前有多數學者認為指西周的秦國,(1655,martini.
martin),但也有學者認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為赤那之地的音譯,意思是狼。 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china」一詞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不會包括taiwan(臺灣)、hong kong(香港)、macau(澳門),有的時候甚至不包括tibet(**,主要強調文化、種族的區別);這個用法在大陸之外的地方通常不表示使用者說話時刻意支援**中國,只是習慣使用和約定俗成,但卻會讓絕大部分中國大陸人非常不適應,很多國際廠商和品牌進入中國後因為將china和taiwan並列引發一連串激烈**。但相對地,若國際廠商順從中國大陸民意,將taiwan併入china,則又會受到臺灣相當多民眾的強烈**。
在日語中,原來很少稱中國為「中國」而直呼各朝代名,因為日本本州西部山陽、山陰地區也叫做「中國地方」,大約從10世紀開始使用,當時日本分為近國、中國和遠國。明治維新起,借用佛教經典中的稱呼「支那」來指稱中國,後來這種稱呼開始帶有侮辱性。現在的日本人稱中國為中國,支那海等在現在的日本已經演變稱日文名詞,已改用片假名拼寫。
不過因為同樣使用漢字,一部分日本人認為「中國」或「中華」這些稱呼是在刻意讚美。
俄語稱中國為китай,**於「契丹」一名,由於遼朝和西遼自9世紀至13世紀長期在中亞擁有很強的影響力,因此在此期間興起的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諸民族均以契丹為全中國的代名詞。現在大約有十幾個國家稱中國為「契丹」:斯拉夫語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等)稱中國為khistankia;突厥語國家(中亞各國)稱中國為kaitay, kathay, hatay, katay;西亞國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稱中國為katay, khatay。
拉丁語詞彙cathay來自奧斯曼土耳其的kathay一詞。
古代中國在中亞另有一別名「桃花石」,據研究,可能出自長期統治中國的鮮卑拓拔部的名字。
古代老師和現代老師的區別,古代先生和現代老師的區別
古代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現在老師也是這樣,不同的是現代老師面向整個社會,以前的面向一個家族。古代先生和現代老師的區別 都是授業的。不同的在於以下幾點 現代老師面向大眾,古代老師面向的是個人或少部分人。相當於現在的家教。古代的老師那真的是叫 一生為師,終身為父 啊。師生關係那可是比親爹還親。古代的老師一...
古代稱呼自己 吾 「予」 餘 朕 有什麼不同的場合和含義嗎 秦以前的
餘 予 是謙稱形式,表示謙卑的意義 吾 是通常的稱呼形式,不具有謙卑的含義 朕 是尊稱形式,表示尊崇的意義 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 朕 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不同時代的不同口語,跟國家和地區的方言差異也有關。秦以前,這個設定非常好,因為秦以後就不能用 朕 了,秦...
古代唐裝和現代唐裝的區別,旗袍和現在的唐裝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唐裝是中國服飾,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一是指唐風漢服或唐代服裝,為古代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圓領 右衽 繫帶 無扣或佈扣。代表有齊胸襦裙 唐圓領袍 交領襦裙等。二是改良的對襟大褂,清朝中期到 時期漢族人的日常服飾。唐代服飾主要分為 1 襦裙2 唐代大袖衫3 襆頭4 圓領窄5 半臂6 改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