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用讀論語關鍵詞搜尋還有很多,這裡列出了幾篇。
論語讀後感1500字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23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23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
*****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
「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3樓:手機使用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結合註釋多讀幾遍,有感而發.......
學習論語的心得與體會 1500字 30
4樓:
通過晨會我們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
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
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裡,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
于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
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於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麼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遇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個為人處世的好方法。能有一個教會你做人處世的經驗。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論語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為人初始的好方法。
對別人要保持沉默的關愛。孔子說: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責之。
當人家不喜歡聽的時候,要趕快停下來,好朋友不要做過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遠離危險,讓我們以歡樂對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是一個人的萬幸。
求《論語》的讀書筆記(1500字左右)
5樓:匿名使用者
最佳答案
《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這種變化是漸變的,最終達到了一個「神於天,聖於地」的境界。
這「神於天,聖於地」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才」。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
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
孔子的回答說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麼?
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這個故事在《論語》裡叫做「子貢問政」。
誠然,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讓每個人心裡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子貢問了孔子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知人。」瞭解別人就叫智慧。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
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
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別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了,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去&百/度%搜#索 「h4xsw」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大全,你值得擁有。
讀于丹的《論語》有感2019字,讀于丹的《論語》有感2000字
讀于丹 論語 心得有感 曾經粗略地讀過 論語 但總是懵懵懂懂,不勝其意,而今聽了于丹教授的 論語 心得,看了她對 論語 的解讀,使我有一種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感。其實 論語 告訴我們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 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即在...
讀《花之詠》有感,讀《花之詠》有感150字
生活中總有逆境,面對逆境時所需要的勇氣也不能漠視.正如 鬥鯊 裡的老人,在他用最大力氣去進行殊死搏鬥時,何嘗不具有那面對逆流的勇氣和鎮靜.他剎住了舵把,繫緊帆腳鎖,伸手到船艄去拿棍子 他把舵把從船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雙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 這些,都是作者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聖地亞哥所面對鯊魚時...
讀《美麗的顏色》有感,讀《美麗的顏色》有感150字
湖北餘霞 學完 美麗的顏色 之後,想讓他們積累一點寫作素材,只有把閱讀材料引向寫作。扣住 光 的含義,去延伸!殘破的棚屋,沒有通風罩,沒有精密儀器,甚至連基本的適宜人居的條件都沒有 簡陋的實驗室,一個爐子上沸騰著各種溶液,濃煙四起,居里夫人攪動著笨重的鐵條。實驗室的條件是如此艱苦!就是在這樣簡陋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