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面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什麼意思啊?

2025-04-19 18:15:33 字數 4562 閱讀 6962

1樓:網友

金剛經裡的這句話,道出了我們認識人生宇宙的真相。

因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不實有段褲的,所有金剛經裡還有一句「凡皮殲有所相,皆為虛妄」握握簡。

佛教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出自**?

2樓:可樂上的_冰塊

出自《金剛經》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無我相,就是要超越自我的執著。

無人相,就是不認為他人和我是對立的關係。

無眾生相,在無人相的基礎上,不認為眾生和我是對立的關係。

無壽者相,更是要放下對我,人,眾生的執著,不要求這三者持續不壞,永恆不變,也是放下對時間的執著。

佛教對於「相」和法的理解,相是指一切萬物所能被感知到的現象,表象。「法」是指一切萬物所包含的規律和道理。

金剛經中的這段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意在使眾生拋棄「我」這個執念,一切「我」相皆是虛渺,如夢幻泡影。就好比水中的倒影一般,一碰即散,又轉瞬浮現。

如不能證得「我」相的消失,就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正所謂對「人」和「我」已不在執著,證得「我」與「人」之間已經不是對立的存在。後可證得,「我」與「眾生」也不是對立的存在,最後證得,「時間「其實也如鏡子之夢幻泡影一般,不應執著,時間也沒有長度之分,對法也好,對相也罷,都不應求之永恆。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出自哪部經?

3樓:成大文化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出自《金剛經》第十四品,原文如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坦跡。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

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

如來說第首亂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者信檔。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

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

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

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4樓:稽清安宦裳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為何佛在金剛經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佛卻還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到底是無相還是有相?

5樓:

摘要。初學者,我在唸佛,這個是著相,念著念著,淨念相繼,那就是能唸的我,和所念的佛不二了,那就叫做離相,不能叫做無。無相,雖然《壇經》有所謂的無相,嚴格來說真正的無相,是非有相非無相,是依相離相,能唸的我和所念的佛不二了。

但是這個時候還有我在唸,只是我在唸的時候,能夠進入了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境界,所以不是以邊見有相無相而論,而是以不二為最高境界,或者是最終歸宿,哈,不二,能唸的我,和所念的佛不二了。所以真正念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知道十萬億佛國土之外的極樂,也在我們的心中。為什麼?

我們的心啊,寬廣無邊,十方佛剎盡在一心之中。

為何佛在金剛經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悉首悶」,可佛卻還有三十二相八十種芹態好睜彎呢?到底是無相還是有相?

你好,是 無相。

初學者,我在唸佛,這個是著相,念著念著,淨念相繼,那就是能唸的我,和所念的佛不二了,那就叫做離頌哪相,不能叫做無。無相,雖然《壇經》有所謂的無相,嚴格來說真正的無相,是非有相非無相,是依相離相,能唸的我和所念的佛不二了。但是這個時候還有我在唸,只是我在唸的時候,能夠進入了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境界,所以不是以邊見有相無相而論,而是以不二為最高境界,或返櫻和者是最終歸宿,哈,不二,能唸的我,和所念的佛不二了。

所以真正念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知道十萬億佛國土之外的極樂,也在漏盯我們的心中。為什麼?我們的心啊,寬廣無邊,十方佛剎盡在一心之中。

何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6樓:成大文化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出自《金剛經》第十四品,原文如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坦跡。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

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

如來說第首亂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者信檔。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

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

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

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無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的佛性道理?

7樓:華源網路

整個《金剛經》這一部經啊,其實最重要的解釋,還是無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那麼在這裡我們又提到類似於這樣的乙個境界了,乃至於我可以說,六百卷般若、佛的精華和一切法門的最終成就法身境界都是為了無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就這麼幾句就叫佛法。所以說到這裡以後啊,就想跟同學們談一談這個佛性的道理。

無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為什麼沒有這些相?法性真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前兩天已經從頭到尾依粗至細講到現在,法性真如的體驗證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佛法道理之中啊,真正地要做到無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無男女相。

仿野當同學逗蠢們你們空寂下來,萬念不住的境界,你想一想,那個時候**還有什麼相?什麼相都不存在了,而此時此刻,如果說還有乙個男的、女的之區分,這就是意念的分別,在動意念,有念分別備指喊,就沒有本性了。所以說穿了,揚州高旻寺破參也好,念阿彌陀佛的境界也好,都是為了使你的意念得到萬念歸一,一歸無念,於無念之中住入法性真空的境界,住入這種境界,就是你們同學每個人的本來面目,住入這麼一種境界就能夠了生脫死,住入這種境界就是你們自己。

當然無念真空是用功的實體成就,但並不是當體即空的大悟、全知起用。

金剛經裡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首先你把所有經驗理解為相,這是錯的。其次,你就都錯了。萬有引力定律是一條真理,從來都是正確的,它也從來不會在不合適的條件下出現,從來不會 用錯地方 修辭手法 只有物理沒學好的學生才會把正確的物理定律用錯地方。佛當然從來沒有說世界是虛妄的,佛只不過是說人的認識把虛妄的相當成真實的相,而且即使是真實的相...

《金剛經》成書的背景是什麼?

從 天台教觀 按 五時八教 中分類,屬於第四時的 般若時 所講的經典。本師釋迦牟尼佛,講述三藏十二部經,共分五個時段,簡稱五時。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講述的 金剛經 的修持特點就是,首先從三界內修持觀察一切現象與規律,是虛假不實的無常觀,即從假觀入手,觀察暫時的存在的現象與規律,終究歸於空性的觀察法,...

《金剛經》為何說最後四句偈,是全經的精髓,也是人生的真相

句句都是,沒有最後四句之說,這樣就是偏心,則亦是邪修 金剛經 的四句偈是什麼?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又勝初日分 中日分 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