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進士的舉是什麼意思,在科舉制度中,舉人是什麼意思

2025-04-17 17:05:14 字數 1581 閱讀 4984

1樓:晁英奕

舉進士的舉是 考中。

在科舉制度中,舉人是什麼意思?

2樓:生活達人小羅

舉人不是官職,相當於現在學士學位。

在明清的科舉制度。

裡面,舉人可以是候補**,**有實缺按朝廷調派上任,一般都是8,9品的小官。舉人不僅能夠享受國家的津貼,還能免除地稅一二百畝,十幾戶人家不用服徭役,如果進入仕途,能力還可以的話,最後能混個知府,不入仕途的話也是個大財主。

當舉人的途徑。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

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

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

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乙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

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進士及第是什麼意思

3樓:小小綠芽聊教育

進士及第的意思是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

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其中,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狀元」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試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稱為「狀元」。

簡介。唐代,科舉還不很完善,一部分文人是進士出身,如王維就是狀元。但仍有很多詩人不是,比如:駱賓王、張若虛、王之渙、孟浩然、溫庭筠,甚至李白,杜甫。

宋以後,大多數著名文人都是進士出身,如歐陽修是天聖年的進士,蘇軾是嘉佑年的進士。但也有一些文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中過進士:如辛棄疾,陸游,姜夔等。

舉進士是什麼意思

4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舉進士」意思是指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昌談運士科目。

唐亦設進士科目,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耐梁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侍臘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舉進士是什麼意思

5樓:

舉進士是指在明清兩巨集晌臘代科舉考試中蔽滑成績優異,被推薦參加鄉試、會試、殿試等多輪考試並最終取得進士及第的人。進士是中謹悉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資格,擁有進士頭銜的人可以通過科舉制度進入官場,成為朝廷中高階的文官。在明清兩代,舉人、解元、貢士、進士共稱「四類進士」,其中進士是最高階別的一類。

科舉制度廢除的過程,科舉制度是什麼時候廢除的

科舉制度是1904年1月廢除的。1901年9月清廷實行 新政 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3年,張之洞 袁世凱等會奏漸停科舉,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減額減停科舉的奏章。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 張之洞所奏,將育人 取才...

科舉制度最早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創立的

科舉制創始於隋朝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內薦舉任官制一直容佔有重要地位。魏晉南北朝奉行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把持鄉舉裡選,壟斷仕途。品評士人 選拔官吏時,強調士庶之分和門第高低,形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局面。加之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存在 官多民少,十羊九牧 清幹良才,百...

科舉制的誕生標誌著什麼,科舉制度正式誕生的標誌是什麼

我國科舉制度誕生的主要標誌是 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 科舉制度正式誕生的標誌是什麼 1 隋煬帝大業二年 公元606年 始置進士科,進士科的設定,標誌著科舉制的創立。2 簡介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 所有,允許自由報考 即 懷牒譜自薦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