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記嶺南竹,蘇軾,《記嶺南竹》蘇軾賞析

2025-03-25 10:10:31 字數 2799 閱讀 3662

1樓:小小綠芽聊教育

東晉王子猷「何可一日無此君」(語見《世說新語》)之語一齣,便成為歷代愛竹之士的口頭禪。子猷愛竹,在於竹綠葉萋萋、秀美多姿,在於竹懷愁含怨、情韻綿邈,在於竹勁挺有節、凌霜不凋。

而後世文人的詠竹篇亦多不脫於此,像凳碼唐令狐楚的「齋居栽竹北窗邊,素壁新開映碧鮮」(《郡齋左偏栽竹百餘詩》),唐李嶠的「高簳楚江濆,畢指嬋娟含曙氣」,「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詠竹》),唐許渾的「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棗數哪」等。

在他們眼中,竹如含愁幽人,如隱逸高士,總是那麼優雅脫俗。可蘇軾所謂「一日不可無此君」則獨闢蹊徑,著意於竹之可「食」、可「庇」、可「載」、可「爨」、可「衣」、可「書」、可「履」的實用性價值,竹也就由超脫走向凡俗,由夢幻走向現實,由可賞走向可用,簡直成了嶺南人的「衣食父母」,卻並不為人所貴,故而蘇軾說「嶺南人當有愧於竹」。

著此文時,蘇軾被貶惠州,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貶。普通平凡的「嶺南竹」同樣寄託著他沉重的身世之感「嶺南竹」尚可物盡其用,而「奮勵有當世志」的蘇軾卻遠貶僻地,不為所用,悲哀啊!同時,蘇軾將嶺南竹寫得那樣有生活氣息,正反映了他的達觀和對現實的執著。

2樓:我來跟你談談情

賞析〕竹之高節,歷來為文人雅士所賞嘆。

欲見凌冬質,當為雪中看」(陰鏗),讚的是它披雪直上的貞質;「呵,你未出土時便已有節,直到凌雲高處依然虛心」(管樺),嘆的是它勁拔謙摯的虛懷。

所以,王子猷喜愛植竹,吟嘯之際,便忘情而呼:「何可一日無此君!」(世說新語》)鄭板橋喜愛畫竹,山石之畔,總要有幾竿「經春歷夏又秋冬」的颯颯竹韻相伴。

竹之成為某種精神寄託,正與松菊蘭草一樣,在志士仁人心目中,堅挺地豎立了千百年!

蘇東坡也愛竹。早在謫居黃州時,他就曾以「好竹連山覺筍香」之句,表達過對它的低迴流連之情;而今再貶嶺南,他又欣喜地發現了竹的另一些聞所未聞的好處:

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其實還可加上「射者竹箭,臥者竹榻,居者竹樓」等等。

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竹,本是遠離世俗的幽人,伴石而棲的高士。它之被詞人墨客所稱歎,終究還是作了詩中、畫上的點綴。

而在這裡,它卻從虛幻難即的幽雅之夢中醒來,以活生生的事實,證明了自身存在的真價值;在這裡,它才從山野走向村舍、都市,意氣昂昂地闖入了人們的實際生活,逼迫人們正視它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

好以風雅自命的人們,也許會對東坡的發現掃興:他居然會對嶺南竹的「凡俗之用」如此讚美,志趣又何其低下也!

然而,孤芳自賞的風雅,較之於「嶺南竹」既有節有操,又甘於將自身破碎成段、成片、成皮、成漿,無所保留地奉獻世間,兩者之境界究竟高下何如?「凡俗之用」又豈可看輕!

而且,東坡所讚美的,難道僅僅是「嶺南竹」?它不同時是一種象徵、乙個化身?透過答模伏那連山接野的綠竹,他是否還看到了無數荷鍤肩鋤、褲管高挽,出沒於草徑禾壟的壯偉農夫?

他們之生於艱難之世而不肯俯首折腰,不正如綠竹之勁挺有節;他們之經春歷夏、勞瘁貢獻,不正如綠竹之奉獻「筍」、「瓦」、「皮」、「筏」!

千百年來,正是這些「凡俗」者造就了世界、奉獻著一切!但他們的高尚操節、偉美人生,誰曾真心關注和評說過?多少世紀以來,封建統治者、文人雅士們,所給予他們的,常常只是輕蔑和踐踏。

東坡有鑑於此,故落筆即喟然而嘆:「嶺南人,當有愧於竹。」其實有愧於「竹」者,又豈止「嶺南人」而已!

3樓:網友

通過運用排比,對偶租擾仔的修辭手法體現了竹子的堅毅弊汪,剛勁,李坦蓬勃向上,有著百般柔情但不譁眾取寵,虛心勁節,樸實無華,清淡高雅等等,讚美了竹子君子般的品格。

希望能幫到您。

蘇軾《竹》譯文

4樓:

摘要。您指的這首詩吧:於潛僧綠筠軒——蘇軾。

蘇軾《竹》譯文。

您指的這首詩吧:於潛僧綠筠軒——蘇軾。

今天吹起了南風,庭前的竹子被吹得在風中搖擺。

第一句會,後面不會。

竹子被風吹得一會彎腰,一會昂首,發出各種聲音,竹竿碰撞,如兵刃相接。

經歷風雪,可知竹的品性就是可以折斷,卻不可取侮辱它。

風停了,竹子又站回原來的樣子,散發著如青玉般的柔美。

我想起老家的山上是否還有竹林呢?在秋雨中可能都是荒地,還有菊花吧。

不知道他們是否還健康如昔,我且回家去灑掃庭院了。

《記嶺南竹》蘇軾賞析

5樓:芋芓木木

嶺南: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與當時中原相阻隔,閉塞,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嶺南的人,應該為竹子做出的貢獻而感到慚愧,應當對竹子懷有愧疚之心。

他們吃竹筍,蓋竹瓦,乘竹排,燒竹柴,穿竹衣,寫竹紙,穿竹鞋,用竹椅、竹蓆……

真可以說不能一天沒有竹子,是嗎?!

一日不可無此君」東晉王子猷喜愛植竹子,吟嘯之際,便忘情而呼:「何可一日無此君。」)

賞析】竹,本是遠離世俗的幽人,伴石而棲的高士,竹之高節,歷來為文人雅士所賞嘆。

這裡一反歷來文人詠竹的雅興,用平凡的語言讚美竹子平凡的用途。

文章與竹子都顯示出一種樸拙之美。

6樓:看政酷

不會不會不會不會不會不會不會不會。

蘇軾《竹》譯文

7樓:網友

嶺南人應有愧於竹子,吃的是竹筍,房上蓋的是竹瓦,過河乘的是竹筏,燒的是竹子,穿的是竹皮,寫字用的是竹紙,穿的是竹鞋,真可以說一天也不能沒有竹子。

8樓:網友

竹宋 · 蘇軾。

今日南風來,吹亂庭前竹。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

風霽竹已?一作亦?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籬菊。此君知健否,歸掃南軒綠。

昆蟲記精彩片段摘抄及賞析,昆蟲記摘抄加賞析,各100字,三篇

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佩帶在一個威武的大將軍胸前的一塊閃著銀光的胸甲。賞析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水甲蟲的胸翼。在水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堆閃著亮光的 蚌蛛 在打著轉,歡快地扭動著,不對,那不是 蚌蛛 其實那是豉蟲們在開舞會呢!賞析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出豉蟲在水塘...

《桃花源記》賞析,《桃花源記》全文的賞析

陶淵明 桃花源記 賞析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

《觀舞記》句子賞析

觀舞記 是著名詩人冰心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寫的是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來北京的表演實況,濃妝豔抹地描繪了舞臺上姐妹的服飾 身段 神態和舞姿。原文觀舞記 冰心 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 我應當怎樣地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的變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