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賞析,《桃花源記》全文的賞析

2021-03-19 18:20:15 字數 6536 閱讀 6642

1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桃花源記》全文的賞析

2樓: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並記》的組成部分,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這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又由於他長期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記和詩內容一致,但重點和表現手法不同。

文章全用客觀的記敘方法,虛構了一些人物和情節,而詩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嚮往,以記敘為主,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由於本文的創作,後來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的地方,或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鬥爭的幻想境界。在人類發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理想國度的藍圖之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晉:這裡指東晉(公元317──420年)。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公元376──396年)。武陵:

郡名,現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帶。捕魚為業:以打魚為職業。

為:動詞,作為。○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順著,沿著。

溪:(一條)小河。行:

行進,這裡指划船前進。忘路之遠近: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之:助詞,的。○交代桃花源發現起因。

「忘路之遠近」。預示進入奇境,又為下文「處處志之」、「遂迷,不復得路伏筆。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忽然,突然。逢:

遇到,碰到。夾岸溪的兩岸。數百步:

這裡指在幾百步遠近的範圍之內。落英:落下的花瓣。

一說指初開的花。繽紛:疊韻聯綿字,用來比喻多,紛繁雜亂的樣子,這裡是紛紛揚揚的樣子。

○寫境界之異。「忽逢」表明無意中發現。 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甚異之:對這種景象感到很驚異。

甚:副詞,很。異:

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之:代詞,指以上所敘景象。

復:副詞,又,再。前行:

向前走。欲:想,要,想要。

窮:動詞,徹底弄清。其林:

那桃林。其:代詞,指桃花林。

○漁人因驚異而尋根問底,引出下文更異之境。寫武陵人無意中進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林盡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

得:獲得,得到,見到,這裡可譯為「發現」。一山:

一座山。彷彿:雙聲聯綿字,似乎。

若:副詞,常用在動詞或動詞結構之前,表示所敘事實大體如此。可譯為「好像…一(似的)」。

○窮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勝。 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hu6)然開朗。 便:副詞,就。

舍:旗棄,扔下。初:

副詞,表示時間,開始時。才通人:僅容一個人通過。

才:副詞,剛剛(能夠)。豁然開朗:

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跨入一個新的天地。 土地平曠(kuàng),屋舍(sh色)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qiānm6)交通,雞犬相聞。 平曠:平坦寬闊。

曠:空闊,寬廣。儼然:

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小路。交通:

交錯連通。雞犬相聞:(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寫桃花源裡田園風貌,一派富足寧靜景象。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xī)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0),並怡(yí)然自樂。 其中:

那裡面的人。往來;來來往往。種作:

耕種勞作。衣著: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詞,完全,盡。如外人:

和外面的人一樣。黃髮垂髫:老人和小孩。

黃髮:指老人,舊說老人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特徵,所以用以指代老人。垂髫:

小孩垂下的頭髮,用以指代小孩。並副詞,表示不同物件都發出同一動作,可譯為「都」、「全都」。怡然,安閒愉快的樣子。

○寫桃花源中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氣氛。寫漁人進入桃花源,見到一片充滿安寧和樂的生活環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圖景與現實社會的黑暗形成強烈對比。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乃:

副詞,就所從來:從何而來,從何處來到這裡。名詞性結構。

具答之(漁人)全都回答了他們。主語漁人承前省。之:

代詞,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請。

作食:做飯。○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相見。

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 聞:聽說。

此人:指武陵人。成:

都。問訊:打聽訊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shuài)妻子邑(yi)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i)與夕人間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雲:說。先世:

前代祖先。避秦時亂:意思是在秦代時候為躲避戰亂。

率:帶領。妻子:

老婆孩子。妻:妻子。

子:孩子。邑人:

同村的人,鄉親。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不再離開這裡。復副詞,再。

焉:代詞,這裡。遂:

副詞,便,就,於是。間隔:間離,隔絕,不通訊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時亂」影射現實。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今是何世:

(桃花源中人)問漁人現在外界是什麼韓代。今:現在。

何世:什麼朝代。世:

朝代。乃:副詞,竟有「意外」的意思。

不知有漢:不知道有過漢朝。無論:

不要說,更不必說。魏晉:魏朝和晉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 此人:

指漁人。為:介詞,向。

具言所聞:把所知道的全都講出來。皆:

都。嘆惋:嘆惜。

○嘆惋外界屢遭世亂。襯托世外天地的安樂。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餘人:村裡其他的人。復;又。

延:邀請,引導。皆出酒食:

都擺出酒肉飯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數日,辭去, 停數日:

停留了幾天。辭去:(漁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辭離別。

句中主語承前省。 此中人語(yǜ)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語:

動詞,告訴。雲:動詞,說。

不足:不值得,不必。為:

介詞,跟,向。外人:外面的人。

○叮嚀不要向外界傳揚,為下文重尋不見、與世永隔伏筆。通過問訊、款待和囑告,寫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和真摯,並借其「避秦時亂」的來歷,影射當時晉宋易代之亂。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既出,出來以後。既:

副詞,已經,表示「出」的動作已經完成。得其船:找到他的船。

其:代詞,他(漁人)的。扶:

劃。向路:來時的路線。

志之:記下沿路的標誌。志:

記,作標記。 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 及郡下:

到了(武陵)郡城內。及:到。

、詣:到,往。太守:

一郡行政的最高長官。如此:這裡指上述漁人的一切見聞。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即:副詞,表示前後兩件事緊緊銜接,就,馬上。

遣:派遣。其:

代詞,他,指漁人。所志:「所」與動詞「志」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以前留下的標記。

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復得路:

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了。○太守欲問津而不得。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南陽:郡名,現在河南省南陽市。

劉子驥:名驥之,《晉書》本傳說他「好遊山澤,高尚不仕」。高尚士:

志趣高尚的人。聞之:知道這件事。

欣然:高興的樣子。規:

計劃,打算。未果:沒有實現。

果:結果,實現。尋病終,不久因病而死。

尋:副詞,不久。終:

死。○劉子驥欲問津而不果。 後遂無問津者。

後:後來。遂:

便。問津者:問路的入。

問:「訪求」的意思。津:

本指渡口,這裡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徑。寫自漁人離開桃花源後再也找不到它了。表明桃源雖好,終是幻境。

桃花源記的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訊息:

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

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是《桃花源詩》的「序文」,然早已被人們視為精美的散文推崇備至。《桃花源記》是現實主義的,它有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有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與結局,有故事主人公漁人身份的明確,有名實可稽的劉子驥合乎情理之反應的客觀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無不藝術地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種種風貌,啟迪人們嚴肅地思索社會思索人生。《桃花源記》又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它那彷彿真實的故事塗抹著一層神祕虛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激勵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現實主義與積極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如椽神筆精心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畫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晉太元中)、地點(武陵)與主人公(漁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實性,暗示讀者「文生於情,情生於境」(清

求《桃花源記》翻譯,《桃花源記》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 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 他順著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遠近。忽然遇到 一片 桃花林,桃樹 夾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 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 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 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 ...

桃花源記怎么背,桃花源記怎麼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 ji 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 sh 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 hu 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 sh 儼 y n 然,有良田美池桑...

桃花源記誰寫的,桃花源記誰寫的

陶淵明 約365年 427年 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 文學家 辭賦家 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因此後來文學史上稱他為 田園詩人 東晉潯陽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相關作品有 飲酒 歸園田居 桃花源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