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為什麼能流傳千古?

2024-12-29 05:35:21 字數 2917 閱讀 8748

1樓:泥淼

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義事業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理所當然需要堅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如果不堅持則將前功盡棄,失敗告終。

除非你的所謂成功是虛幻的,或是方向錯誤的,或是貪髒枉法的,或是犯罪道路上會越陷越深的,或是打著科學旗號欺世盜名禍國殃民的,那麼就該懸崖勒馬,及時收手了。因為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國特有的,為人民的事業不畏艱險,攻堅克難去爭取勝利的崇高精神,同上述除非等等例句不是一條道上的,不能被精神玷汙了。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

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係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於山與人的關係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

2樓:靜沫當憶樂

愚公移山》是一種偉大的務實精神的傳送。現在《愚公移山》不僅僅是乙個傳說,他是乙個精神的名詞。。

怎麼評價「愚公移山」?

3樓:乾萊資訊諮詢

堅持不懈、保守派。

愚公移山》主要講述了困頃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這個故事通常給我們的啟發就是要持之以恆,一步乙個腳印,即使是很大的困難也有可能得到解決。但是這個故事也分兩個方面來看。

一、積極方面《愚公移山》這則故事中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陸纖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就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愚公」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當中需要的也是持之以恆、腳踏實地的精神。

二、侷限性《愚公移山》講述的是人和大自然鬥爭的情況,因為大山擋住了人們出行的道路,因汪悉陸此人們想持續不斷的挖平大山。按照我們現在環境保護角度理解,則這種行為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不符合人和環境和諧發展的需求。

還有就是也反映了有些人固守陳規、不善於與時俱進的保守思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認死理」、「頑固派」。

三、廣泛性《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動地,後來被韓永久作詞,卞留念作曲,選為電視劇集《王屋山下的傳說》片尾曲。江濤演唱,收錄在**《我的夢在雪裡燃燒》中,1998年,該曲mv獲得全國mtv電視大賽金獎 。

愚公移山,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4樓:dsdds樂園

愚公移山是中國的神話傳說,是乙個虛構的故事。

但現實中愚公移山是確實有可能的。

舉個例子,例如泰山。泰山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高約公里,總體積約5萬億立方公尺。假如以人力的方式來開鑿泰山的話,假設愚公一家有三口人,而每人每天可以運輸100立方公尺的石頭,那麼一家人每天就可以運輸300立方公尺。

愚公有了兒子以後,兒子也創立了一家三口,兒子有了孫子他也創立了一家三口,也就是說愚公在有生之年可以有9個人在同時工作,這是一輩人。9個人每天可以運輸900立方公尺的石頭,5萬億除以900約等於55億天,一年365天,55億除以365約等於1506萬年。

愚公死亡以後他的兒子和孫子繼承,那麼此時他的孫子又會生兒子,也就是說基本上維持在一輩人是三代,總共9個人。1506萬除以9約等於167萬年。

也就是說愚公和他的子孫們大約需要167萬年的時間才能將泰山整個挖掉。

5樓:網友

講的是大禹治水,夏革與商湯的對話,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夏革並不想認真說,就說了許多故事,愚公移山就按大禹治水編的,大禹是夏部落第乙個首領,夏革從名字就知道是夏朝出生的,商湯問他夏朝的事,他可不能過分誇耀,就講了些神話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是神話傳說。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講的是90高齡面山而居的愚公開山修路,子孫相繼,不畏艱難的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講的不畏艱難的故事。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只是乙個神話故事,來引導我門不怕困難的意思。

愚公移山為什麼會成功?

9樓:班門弄斧

愚公不愚,客觀上是可行的,智叟卻是違反客觀規律的,智叟才是愚蠢的,無法實現的。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懲,苦。這裡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

迂,繞遠道兒。全句是說苦於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因汪兆毀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從積極方面說,對於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

指通豫南,直達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裡的「指通」「直達」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係,早已考慮再三了。

其次,對於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困備在批駁猜祥智叟的一段話裡,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最後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係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愚公為什麼要移山

10樓:潛思煙

愚棚簡公之所以要移山,主要是因為在他家前面有王屋和太行兩座山,擋住了他家的去蘆老路,所以他要把這兩座山移到別的地鏈譁褲方去。

愚公移山 何苦而不平,何苦古義是什麼,今義是什麼

古義 哪怕,怎怕。在這篇文章中可理解為 何愁 還怕 這句話的意思是 還怕挖不平嗎?今義 常表示反問語氣,不值得 犯不著。是怎麼可能的意思。當然與現在的意義是不同的。給精驗值不?愚公移山 何苦而不平,何苦古義是什麼,今義 古義 哪怕,怎怕。在這篇文章中可理解為 何愁 還怕 這句話的意思是 還怕挖不平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千古流傳的名句是什麼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中千古流傳的名句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1 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容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中的名句。現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2 意思是人長年漂泊在外,無法與家人團聚,尤其是重陽節,在家家戶戶都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王陽明是誰?為什麼能夠名垂千古?

王陽明中華五千年兩個半聖人之一,另一個聖人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憑一舉之力平定了寧王叛亂。王陽明的心學影響甚廣,可惜明朝後期被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心學的核心。孫中山等偉人對心學也是推崇備至,心學對於日本的影響也是很大。王陽明就是王實武,是明朝的一個大丞相,因為他非常的有才能做詩歌賦,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