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第三課《蠟燭》改寫成一則新聞怎么改寫

2022-12-07 07:25:09 字數 567 閱讀 8261

1樓:jolin金牛

2023年9月19日早晨,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上。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一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裡。是戰爭使她無容身之地。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

於是她置生死於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裡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並捧土堆成墳堆。最後老婦人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

連長的決定——攻下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們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屍身,後來士兵們發現了那個墳堆,還有燃著的蠟燭,他們知道烈士是被葬在這裡了,然而這些戰士怎麼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婦人為這位烈士安葬的。老婦人又送了另一支蠟燭,並且為它點燃,臨走時「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雖然沒有說一句話。

2樓:匿名使用者

和我們一樣 我們也是要改寫 100字

有關初二語文上冊第三課蠟燭中的問題

德軍炮彈代表了法西斯勢力,而蠟燭,老婦人則代表反法西斯勢力,代表了愛與正義,即使歷經苦難也不屈不撓,因此德軍炮彈總是轟擊不了老婦人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著力描寫。...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蠟燭》的課後習題第三題答案

多可憐的孩子啊,他還那麼地年輕,想必還沒有成家吧?唉,多虧了這些紅軍啊!他們不屬於南斯拉夫,是蘇聯紅軍,卻心甘情願地幫我們打這些該死的德國人,要時刻冒著生命危險,可他們仍不怕,仍舊寧願幫助我們,多麼可親可敬的人兒啊!這是我結婚時的喜燭,珍藏了45年呵,想必我這把老骨頭是用不上了吧?他為我的國家而戰死...

《所見》清袁枚這首古詩把它改寫成一則小故事

野外林 上,有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原來是被樹上的 知了,知了,知了 聲音所吸引,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