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彌陀村長
佛家所說的「覺」,通常指的是:
本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即:
(一)本覺,即本有常住之覺體。謂心體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而說,故稱本覺。
(二)始覺,依修行之功而顯本覺之體。謂本覺心源之體從真起妄而成不覺,若能返妄歸真,本覺之體顯現,則稱始覺。
(三)相似覺,菩薩於十信之位而得類似之始覺。即菩薩舍粗分別執著相,無明之惑將破,本覺之體將顯,雖未真證而似於真,故稱相似覺。
(四)隨分覺,菩薩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隨分證得真正之始覺。即菩薩各破一品無明之惑,隨覺一分法性之理,然覺道未圓,故稱隨分覺。
(五)究竟覺,於妙覺之位,成究竟至極之始覺,遂與本覺一致。即菩薩地盡,入於妙覺佛位,圓滿具足方便,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之故,得見心性,心性即常住,故稱究竟覺。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本覺,即本有常住之覺體。謂心體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而說,故稱本覺。
(二)始覺,依修行之功而顯本覺之體。謂本覺心源之體從真起妄而成不覺,若能返妄歸真,本覺之體顯現,則稱始覺。
(三)相似覺,菩薩於十信之位而得類似之始覺。即菩薩舍粗分別執著相,無明之惑將破,本覺之體將顯,雖未真證而似於真,故稱相似覺。
(四)隨分覺,菩薩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隨分證得真正之始覺。即菩薩各破一品無明之惑,隨覺一分法性之理,然覺道未圓,故稱隨分覺。
(五)究竟覺,於妙覺之位,成究竟至極之始覺,遂與本覺一致。即菩薩地盡,入於妙覺佛位,圓滿具足方便,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之故,得見心性,心性即常住,故稱究竟覺。
3樓:匿名使用者
覺,就是智慧的作用,沒有智慧,也就談不上成佛了 zt
4樓:匿名使用者
說不得 不可說 不是文字可以表達的
佛教說的歸一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中的歸一的「一」,指的是「一心」,萬法唯心所現的「心」,也是指的這個「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
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本人才疏學濺,修學成佛是必需放下執著心,分別心和妄想無明這三大障礙。萬法修都是為了放下這三大障礙,自然本來存在於自己心中的佛性會顯現出來,不需向外尋求。針對放下分別心而言,分別即是有你我之分別,有多少,大小,長短,有空,遠近等等的分別心。
放下分別心,萬法歸一,達到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即見自己本自佛性的境界。見相非相,見有非有,見空非空。。。。萬法指任何事,物,精神及物質等等。
歸一即是歸於自性,歸於佛性,自性即是佛性,即是佛法身,也是本自真如心。所以可以說是萬法歸於心,生於心,自己的真如心一念之間即生萬法,生出宇宙。。。見淨空法師《妄盡還原觀》所述,菩薩計算出凡人的心有雜念,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一彈指的時間,即四分之一秒左右,在這個時間裡面,微少不為自己知道的心念已經生出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是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
這樣的念頭如幻燈片般生出世界來,生出宇宙來。如同我們自己做夢境
7樓:引經據典正法
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瞭「三皈」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錯誤的行為。
這是皈依正確的動機,或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佛法這一樁事情,正如同過去新加坡**納丹先生所說的。我跟他第一次見面,他告訴我,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個話很驚訝,他是內行人,他不外行,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甚至在佛門裡能說得出來的出家法師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場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實質。通常供養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薩。佛像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
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佛沒有言說,心性沒有話說的。從體起用就能現相,就能說法。
現相、說法再多,總不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解),一個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
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義。
細心觀察這個地方,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你有沒有真心皈?「皈」是迴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回頭?
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
諸位要記住,皈依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說「我皈依淨空法師了」,錯了,只要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地獄。你不來受皈依不會造這個罪業,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將來要墮惡道。
我們皈依誰?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樣才對了。我們是三寶**。
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傳的時間長久,這當中免不了發生訛錯,愈傳愈訛。於是現前造成什麼形勢?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問題嚴重。
皈依某一個法師就成了「破和合僧」。謗佛、謗法、謗僧、破和合僧。這一個罪條就是阿鼻地獄,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佛法傳到中國唐朝將近一千年,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學生傳授三皈,已經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把佛法僧的意義明顯的跟我們說出來。然後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於是我們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
「覺」的反面是迷惑。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之中,常常犯過錯。
你問說「為什麼會犯過錯?」因為不瞭解彼此的關係跟事實真相,所以犯了許多錯誤。佛菩薩是明白人,佛菩薩瞭解其中的關係,瞭解事實真相。
所以佛菩薩的生活沒有錯誤,佛菩薩做工作沒有錯誤,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錯誤,這確實可以做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佛菩薩代表自性,我們要依佛菩薩的大覺。
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從邪知邪見回頭,我們依靠佛菩薩所代表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我們的心地被汙染,我們的精神被汙染,我們的思想、見解,乃至於肉體都被汙染。被什麼汙染?
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汙染。今天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染汙回頭,依清淨,諸佛菩薩代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這才明白,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
真正瞭解三皈的意義,我們才是如來真實**,才是如來第一**。我們要真學佛,我們要真正明瞭三皈傳授的神聖。
我們拜老師,老師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團為諸位講解三皈的大意。決定不是皈依淨空法師,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不是皈依淨宗學會,這一定要搞清楚。
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是我們修學的依靠;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僧團。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神日夜保護你。
佛法,就如同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導我們的,要「真幹」。我學佛將近五十年,在講臺上講經也講了四十年。這麼長的歲月,我總結佛法的教學,做成一副對聯。
上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諸佛如來教我要這樣存心。這是佛心,這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
必須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
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淨心,決定沒有絲毫汙染。
汙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淨,決定沒有汙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對一切人、事、物。
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流露出來的。
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愛」帶著情執。
愛心裡面具足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頭,真的皈依。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你是佛的好學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寫在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唸佛」,這就圓滿了。
上聯是教我存心,下聯是教我修行。什麼是「看破」?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這叫「看破」。
「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能與不同的國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捨己為人,這是把下聯真正落實了。你所得的果報是佛家講的「得大自在」。
我們不必做皈依的儀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義,任何法師都可以為你做皈依儀式。你不找法師,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諸位說,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
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傳授,否則不能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們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當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會發皈依證給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師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做的皈依證,諸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護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是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你搞錯了。
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唸佛求生西方淨土是實質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捨棄,真實的要提起。
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真幹,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這就正確。
佛家說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佛教對「世界」的解釋是什麼?
緣起論是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它所回答的是有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怎樣形成和變化的問題。具體到人生過程是如何形成和變化的問題上時,緣起論也會相應地轉變為十二因緣論。緣 指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處在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中,世界就是在這種關係中依一定的條件而形成和變化的。緣起 即依條件而產生。中阿含經 中...
佛教裡的三覺是那三覺,它的內容說的是什麼請指教
一自覺謂覺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法常無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虛妄。功成妙智。道證圓。故名自覺。二覺他謂運無緣慈。度諸眾生。皆令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故名覺他。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三覺行圓滿謂三惑淨盡。眾德悉備。位登妙覺。行滿果圓。故名覺行圓滿。三惑者。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也。佛教傳說中,聲聞 緣覺...
為什麼大蒜被佛教列為葷,佛家為什麼說大蒜是葷的?
大蒜因為味道比較重,被佛教列入小五葷的行列,本身不屬於葷腥,謝謝!佛家最初對葷的說法僅包含了 蔥薑蒜 這三種食物。這是因為佛教的修行模式造成的。在修煉佛法時,通常三五成群的在一個空間內。一旦吃了蔥薑蒜會有很大的異味,影響其他人修煉。另外是這三種食物會令人上癮,所以定下不能吃這三種食物的規矩。葷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