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亥亦巧
年時期,初出茅廬,小有成就,與朋友促膝而談.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文章是孔子言行的記錄,是摘選的,第一則第一句寫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寫的是為人,第三句寫的也是怎麼做人。孔子是在教育他的學生,就是對學生說的。這部書是孔子的**及其再傳**對孔子言行的記錄。
如果覺得不錯可以給分,下面那些回答都沒用,我剛學這個。
《論語》六則中的第一則語錄談的是什麼意思?
3樓:斷刃蕭翎
子曰:「學而時bai習之,不亦說乎du?有朋自遠方來zhi,不亦樂乎?
人不知dao而不慍,不內亦君子乎?」容____《論語·學而》
孔子說:「能夠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
其實儒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個人修養,比方說傳統常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比方說「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孔子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首先注重的是學生的道德修養,一個淺顯的例子就是,在他七十二**當中,他最喜歡的其實是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故事,就是說的這個。
其實這幾句話說的是學以致用,和朋友交往的態度。
《論語》六則中的第一則語錄談的是什麼意思
4樓:雲遮世說的生活
1、這一則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重點字詞:
「時」是在一定的時候,不是時不時、常常的意思。
「習」有兩種說法:複習;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複習,中學教材也這麼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師門的師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別人的意思。
3、翻譯:
孔子說:「能夠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
論語六則原文 20
5樓:紫月幽絮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
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
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6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學中文的,可以給你做具體的講解:
按原文、註解、譯文的順序排列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時」是在一定的時候,不是時不時、常常的意思
「習」有兩種說法:
1.複習
2.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複習,中學教材也這麼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理由如下:
1.習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斷的本義是幼鳥學飛,由於幼鳥學飛需要實踐,因此有演習,實踐的意思
2.孔子教給其**的具體知識是禮樂射御書術,射箭、駕車、禮儀、**等學問都需要不斷演習操練,因此此處應該是演習的意思
3.《禮記》裡有「習禮樂」「習射」這樣的話,都是演習的意思,可作為第二個理由的佐證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朋黨
「人」是別人的意思
孔子說:「學習而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複習知識,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所為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本句的意思有兩種說法:
1.溫習舊的知識,再學習新的知識
2.溫習舊的知識,並且在舊知識中找到新的所得
我們更偏向於第二種,但中學教材中或不作註釋以防爭議,或解釋成第一種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並且在舊知識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罔」有兩種說法:
1.惘然無所得
2.被欺騙
根據論語中的其他用例我們認為第二種解釋更正確,以前的中學教材解釋成第一種,現在的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殆」有三種說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危險
在論語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後兩種解釋,根據對偶詞的詞義相近的規律,我們判斷應為第二種解釋,舊教材解釋成第一種,是根據一些古人的註解做出的判斷,沒有依據,新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孔子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因為不思甚解而)被欺騙;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因為思路狹窄而)迷惑。」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是以」就是「以是」,「憑藉這個」的意思,意譯為所以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藉什麼稱作『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憑藉這個稱作『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識」念做zhi4,記住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讀音仍有殘留,如博聞強識,標識中的「識」都念zhi4,不念shi2
「厭」不是討厭的意思,同「饜」,本義吃飽,引申出滿足的意思
「何有」是上古漢語的固定用法,是「何有其難」的意思,就教材解釋成**有,說這是孔子的謙辭,其實是孔子的自負之語
孔子說:「默默的記住,學習又不滿足於已經學會的知識,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難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是虛數,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個
「其不善而改之」的前面承前省一個「擇」字
孔子說:「很多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其中好的地方並且仿效它;選擇其中不好的地方並且改正自己身上與他相同的毛病。」
7樓:匿名使用者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8樓:櫻花雨之聲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時」是在一定的時候,不是時不時、常常的意思
「習」有兩種說法:
1.複習
2.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複習,中學教材也這麼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理由如下:
1.習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斷的本義是幼鳥學飛,由於幼鳥學飛需要實踐,因此有演習,實踐的意思
2.孔子教給其**的具體知識是禮樂射御書術,射箭、駕車、禮儀、**等學問都需要不斷演習操練,因此此處應該是演習的意思
3.《禮記》裡有「習禮樂」「習射」這樣的話,都是演習的意思,可作為第二個理由的佐證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師門的師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別人的意思
孔子說:「能夠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
第二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故:舊,這裡指學過的知識。
新:這裡指新的知識。
知:這裡有解釋、領會的意思。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並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藉於此當老師了。」
第三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罔」有三種說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無所得
2.被欺騙
3.迷惑不解
根據論語中的其他用例我們認為第三種解釋更正確,以前的中學教材解釋成第一種,現在的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殆」有三種說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學業上陷入困境危險
在論語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後兩種解釋,根據對偶詞的詞義相近的規律,我們判斷應為第三種解釋,舊教材解釋成第一種,是根據一些古人的註解做出的判斷,沒有依據,新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孔子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因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因為思路狹窄而)危險。」
第四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第六》)
樂:以……為樂
好:愛好。
者:……的人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第五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
"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則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歲。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之間。
立:能立於世,指知道按理的規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養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稟性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耳順:意思是聽到的話能夠辨別其真偽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面對任何事都能從容面對不疑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論語六則中而的用法,論語六則中而 之的用法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而 錶轉折,卻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而 就,表承接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 而 而且,表並列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而 表承接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而 就,表承接 你沒有寫出哪六則,誰知道呀?既然寫出來了,就再為你解答。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而 錶轉折...
論語六則成語的意思,摘出出自論語六則中現在常用的成語(至少三個)
溫故知新 溫 溫習 故 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不恥下問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誨人不倦 誨 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不亦樂乎 乎 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 嗎 用來表示極度 非常 淋漓盡致地意思...
一則神話故事,是一則神話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精衛填海 炎帝的一個女兒淹死在東海後,魂魄化為一隻叫精衛的鳥,晝夜不停銜物填海,誓將東海填平。盤古開天 巨人盤古在黑暗中甦醒後,一斧劈開混沌,清濁分,天地生,且相距日遠,直到盤古死亡。普神盜火 普羅米修斯憐憫人類生活於黑暗中,盜天火下凡給人類,卻由此使自己受到宙斯懲罰受猛禽啄心之苦。諾亞方舟 上帝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