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詩能體現蘇軾的人生態度,蘇軾《浣溪沙》表現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2021-07-12 14:25:23 字數 5866 閱讀 4295

1樓:匿名使用者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詞作鑑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2樓:好玩的國學

蘇東坡是中國文化上的全才,是中國文化的珠穆朗瑪。他的思想深受中國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這三種思想成為蘇東坡生命中血液中的一部分,也讓蘇東坡在無數的挫折中懂得堅守,懂得放棄,懂得在逆境中重生,懂得在重重打擊中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在他的詩歌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反映了他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可以給我們以無限的啟迪。

下面簡單列舉幾首詩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杜甫就有 「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而蘇東坡反其意,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

「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有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功名利祿曾是人們孜孜以求的,但在蘇東坡看來,卻只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所以,「算來著甚幹忙」。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快呢?「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

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可貴的是,蘇東坡沒有在爛醉如泥中消極對待生活,而是在「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的高唱中,展現了豁達開朗,超脫功利世界的閒靜之情和飄逸曠達的風采。

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人生如夢,回首一切都是虛無。功名利祿如一枕黃粱,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雲,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閒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雲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隱居,是中國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3樓:小山村情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樓:七裡田間小菜花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②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③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其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最能體現作者人生態度,詩人遭受人生打擊,歷盡坎坷艱險,仍心胸坦蕩,樂觀豁達。

5樓:一世蜜糖

浣溪沙【作者】蘇軾 【朝代】宋

譯文對照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蘇軾的浣溪沙哪一句表現了他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6樓:匿名使用者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句表現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這裡書寫的是實景,由向西的流水聯想到人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水一般都是向東流,這裡的水向西,詩人由此而產生了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想法

蘇軾《浣溪沙》表現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7樓:中山學文教育

蘇軾有好幾首浣溪沙,但你說到人生態度應該是下面這首。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2023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

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

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

「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

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蘇軾寫浣溪沙時我們從那兩句詩中感受到他什麼的人生態度

8樓:百度使用者

是山下蘭芽短浸溪的那首麼。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修將白髮唱黃雞。」這句表現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這裡書寫的是實景,由向西的流水聯想到人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水一般都是向東流,這裡的水向西,詩人由此而產生了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想法。

9樓:

答: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參考資料: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

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傷悲呢?

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

10樓:炸醬刀削麵

是說「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採桑姑。」這兩句吧?

這兩句體現出蘇軾清靜自然,不願與俗世為伍,只想歸隱田園,過農耕漁樵一般的生活。

11樓:好棒哦

樂觀積極、不服老、執著生活

12樓:匿名使用者

老大,浣溪沙是詞牌名,要寫清楚是那一首那一句

我們從蘇軾的哪句詩中感受到了他什麼的人生態度

13樓:今夜憶子瞻

蘇軾的《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竹林穿葉聲,

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來時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軾被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

詞中描述的是一陣初春時節,他漫步在山麓裡,遭遇到一場春雨。撲面而來的山煙迷朦,雨水穿林打葉,別人都狼狽不堪,蘇軾卻不躲避,而是拿著竹杖,穿著芒鞋,漫步徐行,豪邁瀟灑。他的一句: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道出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感慨。

人生的風風雨雨,官場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讓人感覺人世間的無常,但是蘇軾的心態是坦然的,誰怕?一蓑煙雨便笑看風雲了。

後段描寫的是作者在一陣微冷的早春寒風吹來後,看見山頭的陽光斜照著,給酒醒後的他帶來了一陣暖意。回頭看看自己走過來的路,一片蕭瑟,迷惘處,彷彿不知不覺中就這樣的在風雨中過來了。感悟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正是如此嗎?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蘇軾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雨停了,山頭夕陽斜照,回去的路上,既無風雨也不是晴天。走過的這麼多的路,回首過往,曾經的人,曾經的事,都已經成為了過去。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無論如何,走到今天的蘇軾都已經不再介懷,對待大自然的變化,正如他對人生的心態一樣的,既無風雨也無晴。

我很欣賞蘇軾這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並不能通達而濟天下的,不少的人要面對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夠理解蘇軾的這首詞,就應該懂得如何用「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眼光去看天下了。

蘇軾《浣溪沙》表現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 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

《前赤壁賦》表現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

在幾度遭貶後,蘇軾確實有頹廢消極情緒,但曠達的心胸又讓他走出低迷狀態,積極面對人生,可見蘇軾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的積極曠達的人生態度 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 超脫 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

赤壁賦中對蘇軾的人生態度的評價,學習《前赤壁賦》後,談談你對蘇軾人生態度的看法

文章通過泛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入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思想過程,表現了蘇軾他身處逆境仍適意自然 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在極端失意時難忘懷得失,處之泰然,是很難得的。哥們你哪的,安陽二中的麼?學習 前赤壁賦 後,談談你對蘇軾人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