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分大乘小乘,是兩種不同的指導思想。大乘是指主要依靠修六度萬行菩薩道的,其中心含義是靠成就眾生來成就自身。小乘是主要依靠修十二因緣四聖諦的羅漢道,其中心內容是靠覺悟宇宙真理真相而成就。
在以上兩種指導思想下,釋迦牟尼還針對不同的人群,教授了很多種不同的修行方法,稱作「八萬四千法門」。所謂禪宗,法華宗,律宗,淨土都是諸多方法中的一種,方法雖不同,但目的一致,互不矛盾。具體宗派法門以及修行方法指導思想等,可以從其傳承歷史中窺得一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2樓:仁昌居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都有那些? 100
3樓:aaa**王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昧的,由於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認知、修行的偏重,也就有許多不同的分支派別了。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
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4樓:大頭科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
天台宗:創始人智顗
三論宗、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三論立宗,故名。
唯識宗:唐朝三藏玄奘大師,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師門下高足窺基法師。
律宗:唐代道宣。
華嚴宗:唐杜順和尚(傳系文殊菩薩轉世)悟入華嚴法界,始倡華嚴宗
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
淨土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
密宗: 即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
其中影響較大的宗派是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和禪宗。
唯識宗——大慈恩寺,密宗——大興善寺,律宗——淨業寺,淨土宗——香積寺,三論宗——草堂寺,華嚴宗——華嚴寺,禪宗——少林寺,天台宗——國清寺。
5樓:匿名使用者
在隋唐時期形成八大宗派,有法華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俱舍宗,淨土宗,侓宗和密宗.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所以,佛涅般後的
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
當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
什麼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
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
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作為入門的方便。
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
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近代,禪宗出了寄禪 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諦閒;華嚴出了丹霞;唯識出了歐陽競無〔漸〕。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
密宗雖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亂。
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 這句話出自哪部佛經 又是什麼意思 不懂的人 不要輕言
6樓:想是這樣想
出自法華經!十方三世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唯一佛住之經典!三藏十二部皆是佛在!法華經是佛基本法,無門檻全性起修,為佛法第一義諦;亦稱圓鈍了義**!
佛說;不講第一義諦,非佛** 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
7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佛教主要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兩種,小乘佛教指和印度原始佛教比較接近的教派,一般存在於南亞和東南亞等佛教國家,比如尼泊爾、孟加拉等。大乘佛教指佛教引入地和本區域的宗教文化結合而在教義方面產生了明顯變化的教派,最典型的有中國的禪宗、**的密宗、日本的日蓮宗等教派。
這句話顧名思義就是說,如果不先從基礎的小乘佛教學起,再學習各種變化的大乘佛教,融會貫通,就不能算真正的佛家**。就是要從基礎學起,不能捨本逐末,也不能拘泥於一家之言的意思。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用畫地為牢。
出自《佛藏經》戒經。
8樓:匿名使用者
供參考太虛大師的判攝一切佛法,建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才說大乘不共法。若無五乘、三乘共法,不共大乘法就沒有根基。若不學小乘而修學大乘,自行教他,自己與佛教,都有走入岔路的可能了!
例如大乘經說空,就以為一切都沒有;大乘禪宗說不思善,不思惡,就以為無善無惡,那就都錯了。在小乘佛法中,顯示善惡因果,生死輪迴的苦惱在那裡?問題出在那裡?
然後需如何修持,如何體證,然後才能達到永遠究竟清淨。這樣如實的認清了這些基本問題,才能深一層的體會大乘空義。
9樓:匿名使用者
印光法師: 佛教以孝為本論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
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致。
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己臆見,肆其謗讟,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無不重孝。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
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
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
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
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
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
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侄可託,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
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
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唸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唸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
生始週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
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
事見《宋高僧傳》)。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
」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唸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迴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
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云:
「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
若以世孝互相較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餘裕矣。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10樓:**雪藏
1 在《法苑珠林》中稱「佛藏經雲,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但是《佛藏經》中,未見原句。可能不是「直接引語」,也希望有善知識能指出佛藏經中哪些文句開示了這個含義。
2 在《地藏十輪經》中明確記載:
「於三乘中,隨意所樂,發願精進,隨學一乘,於所餘乘,不應輕毀。
若於三乘,隨輕毀一,下至一頌;不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
若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俱定當墮無間地獄。」
「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過去、未來、現在過殑伽沙諸佛同說。
大威神力,共所護持;為欲拔濟一切有情,生死大苦!為欲紹隆三寶種姓,令不斷絕!
是故於此三乘正法,應普信敬,勿生謗毀,障蔽隱沒。
若有謗毀,障蔽隱沒三乘正法,下至一頌,決定當墮無間地獄。」
「是故三乘,皆應修學,不應憍傲,妄號大乘,謗毀聲聞獨覺乘法。」
常隨佛學學佛與佛學是什麼樣的關係
常隨佛學,和佛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說經常聆聽佛的教導跟隨佛學習。後者是說,佛學知識。為什麼要發常隨佛學大願 佛陀,是我們的大導師。是大賢德之人。我們不是經常說學習古聖先賢之人,要作用的人,要做有德行的人。發常隨佛學大願。不就是時刻提醒自己應該如何做人嗎?應該做怎樣的人嗎?一切諸佛皆願力成就,靠...
請問佛教的大乘與小乘有什麼區別,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麼區別?
所謂 乘 是梵文yana 音譯 衍那 的意譯,有 乘載 或 道路 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 普渡眾生 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
如果大乘佛教是修來生的,那麼泰國的小乘佛教是修什麼呢?都是怎麼修的呢
中國的四書五也是大乘典籍阿,聖人曾子著作的大學裡說過庶民以致天子皆以修身為本。注意呀這個 本 呀,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要忘本啊,儒家經典就說在入世法中怎樣修持,這就是大乘菩薩道阿。這是我看了南懷瑾老師說的 原本大學微言 的一點心得。學佛的人沒正信可能會得宗教病,把自己搞得別人看不順眼,所以要學就要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