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經翻譯選詞於《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止一般是指止息,呼吸停止。還有一種是止住思想念頭。
止有主動的意味,而靜則是在止之後所處的境界
2樓:小贊愛傑希
靜是外,止是內,景靜而心定,心定則止,能止則離開悟不遠。
3樓:阿顏
使大眾止住,處於寂靜之意。唸佛專修之時,值堂拉下前後門之簾子,並敲小鐘(小磬)三聲,此稱為止靜鍾。敲止靜鍾後,大家須專心靜坐,不得出入與出聲,直至鳴開靜(開放止靜)鍾為止。
——from:【《簡明淨土宗詞典》(林克智編著)】 使大眾止住,以寂靜之意。亦指開始坐禪。
又坐禪之時,於住持坐妥之後,直堂(負責禪剎中值日之職)即拉下前後門之簾子,並敲小鐘(小磬)三聲,此稱為止靜鍾。敲止靜鍾後,大眾須專心靜坐,不得出入,直至鳴開靜(開放止靜)鍾為止((參見:開靜)5314)p1476 ——from:
【佛光大辭典】 另外,朋友,我想說,止靜是一個很普通的詞彙啊,問止靜什麼意思就好像一個外國人問你「開飯」一樣。
4樓:百度使用者
止靜者,止息至靜也。因止而全,因靜而遠也:)
5樓:小褲衩
「止靜」二字,佛教現在一般是用於禪堂禪修或唸佛堂共修,以及閉關房、方丈室等處。 其基本意思是:請保持不說話(止語)、不走動打擾(安靜)(此條規則,即適用於堂內修行之人,也適用於外來人員共同遵守)。
6樓:百度使用者
止靜如來。無我大定,大定無靜,無靜圓滿。
7樓:百度使用者
身靜至心靜,心靜自然明。
8樓:百度使用者
萬緣放下為止、為靜,名止觀,名淨修。
9樓:啊陌
淫,無法靜,想靜,就得潔
10樓:百度使用者
就是停止身外活動 靜下來
11樓:百度使用者
遁入空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2樓:百度使用者
安靜 不亂動 不影響他人
佛教中起香行香止靜坐香什麼意思?
13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bai的時間以香點du燃的時間為準,比如zhi坐禪一枝香的時dao間等等
因打坐參禪用內一炷香來計容算時間,可令動靜適宜是坐禪,所以也叫坐香。
坐香和行香交替作課,利於定慧均等,氣血通暢坐香:在禪宗宗門中,靜坐又稱為「坐香」,按照燃香時間的長短來計時。
平日坐香,在早齋前後、午齋後、晚間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間,必須延長時間,叫做「加香」,共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再「行香」一會兒。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眾在兩次坐香之間的跑步活動。
行香的方法是,僧眾圍繞著禪堂中心的佛龕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執事」跑外圈,跑時決不能錯圈、碰撞、踩鞋,否則是要挨香板的。止靜、開靜:俗稱的作息時間。
止靜:大板香(三板一鍾)、小香(三槌木魚),為靜默坐禪參修的訊號。開靜:
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魚),禪者停止坐禪,聽許散動下座之訊號。
打坐時點一支香,香著盡了,為坐一堂禪課。用來記時間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點講,就是你每天靜坐一段時間想想,自己今天的得與失,等到你真正找不到自己得與失的時候你就不需要再找了。這時候你就覺得沒有必要再思考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先點一炷香,然後坐禪,一炷香燃完起坐,然後行香
16樓:手機使用者
坐香,其實就是打坐,上坐之前的點香、繞佛、止靜
佛家的動與靜是什麼意思?
17樓:筆有千秋業
一、在佛教中關於'動與靜"的論述一般和養生有關,而不僅僅是單純地講述和佛家的武功有關。
二、佛家對於「動與靜」的關係的一般理解:
少林寺僧健身養生的經驗是實踐過程總結積累的,歸納總結是兩個字,那就是動和靜,動就是人的形體身子要動,靜是心、腦、精神境界要靜。用哲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形而上者靜,形而下者動」。靜,靜禪、靜心、靜腦。
佛家認為坐禪的本身是一種內氣功,坐禪可以使「經絡疏通,氣血暢通,陰陽平衡,衛固宗壯,真氣充盈」。通過坐禪也就達到「養身健體,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作用。所以不能把坐禪看成單一的信仰行為,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修身養性,健身強體的運動。
靜心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心為五臟之首」,少林寺僧認為靜能養心,心靜即能少病,靜能養心,靜腦就是控七情,寡六慾,精神狀態的疾病都是「思維雜亂所致」,強調「腦心靜,思必純」。
三、由此衍生的相關論斷:
佛家養生精神務靜的同時強調形體要動,少林僧多是武僧,練武是一項基本功,把武術的目的定位於「健身延壽」,把艱苦條件溶於練武之中,要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堅持不懈,作到「武不離身,身不離武」。但更重視平時的運動,如散步,走動,還有自己獨創性的一套運動。早上四更起床作擴胸運動,具體方法是:
並步站立,兩膝繃直,兩手向兩側平展,然後向上,再向下按。在兩手下按和向前彎屈的同時,用力呼氣,呼盡肺內的陳舊廢氣,然後兩手離地,緩緩向上,向兩側伸展,擴胸,最後稍向後仰,兩手隨之向上,向後環展,在兩手開始向上環展的同時,用力吸入新鮮空氣,依此法反覆做五至十次,堅持不懈,天天如一,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達到「吸新洩舊」。
除此之外,還要堅持冷水浴和晒太陽,「陰者悶,陽者暢」,僧人養生特別強調的是迴歸自然。所謂迴歸自然也就是自然健身,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走、浴、晒、練,都離不開光、熱、水、氣,人體在自然界新陳代謝。這種利用自然的健身養生達到的目標是「內壯外瘦」。
飲食上,飲白開水,用金銀花、連翹泡水,以五穀雜糧為主食,講究「日餐三變,七日大變」突出一個雜字,就是多樣性。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不吃剩菜剩飯。僧人的生活方式和俗人不同,例如素食、單身、坐禪唸經等,他們的的養生經驗和方法也有其獨特之處。
「內壯外瘦」就值得研究吸收,他可以避免現代生活帶來的一些所謂「富貴病」,如營養過剩、肥胖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等。
18樓:凝靜堂
靜就是不動 靜止 但是靜中有動 那種動就是隨機而動 什麼是機 就是宇宙運動的自動的力量 他能推動地球自轉 他不受你的意志控制 你體內的脈動也是不受你控制 但卻在自己動 就是 機 隨著他而動 而自己心不動 安靜
19樓:稻草人不要動
本來就是寂寞的,沒地方去重歸……
看到得就歸了,看不到死活找不到地方……
20樓:匿名使用者
靜是永恆的,動是一切因緣的起因。無明動,則緣生,永入因果輪迴。唯有看清因緣輪轉的根本,以大智慧突破輪迴,重歸寂靜,才能夠得到涅盤。
佛教裡 止與觀的區別是啥呀? 一直搞不懂,誰能簡單的說一下,請教了. 止的禪修方法很明確,但觀怎麼禪修呢?
21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隨喜讚歎您學佛的功德。
「禪定」:又稱「禪那」 ,( 羅馬拼音為dhyana ),是指靜坐所達到的一切成就之通稱,通俗又稱「禪定」。亦可指因靜坐而達到的平靜、安穩的心境。
它也可指介於「止」(奢摩他)與「觀」(毗婆舍那)兩端之間的中道境界;若是此義,則「禪那」便與三摩地 (三昧)之義相通。禪定的第一個用處即是:它可以澄清我們心水中的塵垢,以減低感情、官能、以及思想等對我們的內心所產生的壓力。
由於禪定有這樣的一個用途,我們始能經由修習禪定,而令自心不受外境的干擾,而且令情與智亦皆不為外境所牽動。
「止」:又稱「奢摩他」,(羅馬拼音為samatha),是指修習禪定而成就之心如止水、不動不搖的境界。它是令我們可以開始起正修行的一大利器。
除非我們把奢摩他當作是趣向菩提的有力工具(亦即,上求菩提的善方便) ,否則其價值便大為降低,便只能成為世間禪而已。
「觀」:又稱「毗婆舍那」,(羅馬拼音為vipasyana),是指在禪定中作觀想,尤指行者於得「止」之後所作的觀想(也就是:於定中起觀)。
為了開啟般若智慧,行者必須在禪定的止境中,修習佛法中各種觀門, 例如四念處觀、不淨觀等,如此方能斬斷煩惱。(譯者按:毗婆舍那原為勝觀察之意,中文譯為觀。
)三摩地,又稱「三昧」,(羅馬拼音為samadhi)是止與觀二者達到平衡均等的境地。行者止若太多:心便會太過沉寂而漸趨閣鈍、昏昏欲睡。
然而「觀」若太多,則又會易於產生掉舉、興奮、甚至不安的弊病。唯有止與觀二者運用均衡,才能令心既平靜,又敏銳。 (譯者按:
三摩地又譯為等持,即止與觀二者平等受持之意。)
觀的修行必須在「止」的基礎之上,修行者一般必須達到一定的止的狀態,才能進行觀。而「觀」也必須按照佛所教導的「觀」法去觀,否則就是佛說的「邪觀」,不僅不能修行成功,還有害於我們自身,甚至令我們著魔。
觀的方法、方式非常的多,不同的宗有不同的側重觀法。比如,淨土宗的觀法,可按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教導的觀法,一一去觀。而天台宗依據《法華經》、《金光明經》等修行觀法,智者大師有很多著作解釋佛教導我們的觀法。
我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有五種觀是比較基本的,稱為五停心觀:
一、數息觀——破除散亂(此處所謂數息觀即代表出入息觀。)
二、不淨觀——破除貪著
三、因緣觀——破除愚痴
四、慈悲觀——破除瞋恨
五、唸佛觀——破除粗重業障
在這五種禪觀之中,每一種都有不同層次的修法:從表面的,亦即初步的,到中級的、高階的,乃至最艱深的,其修法各各不同。至於你應修那一個層次的法,這完全要看你的根器之利鈍、以及你所下的工夫之深淺而定。
希望對您有幫助。我們共同學習。
南無阿彌陀佛。
22樓:陸過人間
(術語)梵名奢摩他,s/amatha毗缽舍那vipas/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
,明靜。止者停止之義,停止於諦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
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
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
則止屬於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於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
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
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注維摩經曰:『什曰:
始觀等繫心一處名為止。靜極則明,明即慧為觀也。』同五曰:
『肇曰:繫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止觀三曰:
『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緣心諦理,繫念現前,停止不動。
(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義。觀穿義者,智慧利用,穿滅煩惱。(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觀穿觀也。
觀達義者,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中略)是就能觀得名,立觀達觀。』同一曰: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又曰:『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
朗然大淨,呼之為觀。』同二曰:『觀如燈,止如密室。
』起信論曰:『止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同義記下末曰:
『奢摩他此翻雲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也。毗缽舍那亦如是也。以雙現前時正名止觀故。
』止觀輔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
』小止觀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結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觀一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
』同輔行曰:『止觀靜,觀體明也。』又曰:
『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大乘義章十曰:『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於散動故為止。
止心不亂,故複名定。觀者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止觀】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佛教到底是什麼,佛家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教隨緣度眾。因此,分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即依據佛所揭示的真理,如法地追求人間的福祿壽喜。佛告訴我們 財佈施是富裕的因 法佈施是智慧的因 無畏佈施,幫助別人離生脫死 不再驚恐或者施藥治病是長壽的因。生活是什麼?依教奉行,守五戒 行佈施 多放生,高高興興地學雷鋒做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
佛教雙修是什麼意思,佛教的雙修是什麼意思
密宗屬於大乘佛教,大乘 佛教的一個特點就是先明理,大乘佛教教徒可以把一個小乘佛法修為成大乘佛法,小承佛教教徒給他一個大乘佛法,他給你修為成小承佛法,為什麼?理不明的緣故。密宗的雙修是正是邪?該怎麼理解?密宗的雙修分正解,和曲解。曲解就是把男女雙修理解成男女在 的時候修煉,他們的病態的觀點認為,這時候...
佛教裡取陰是什麼意思,請問佛教裡提到的中陰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是靈魂嗎?
何來取陰一說 這是邪說 流產只要找法師立蓮位 自己誦經 持咒 唸佛 佈施 放生 印經書佛像等善行至心迴向就可以了 就是凡夫有取著的五蘊。因為貪愛執取的關係,而得到的身心結合的生命,我們受生輪迴。取是愛取,陰就是蘊的異譯。我不太清楚佛教裡那部經裡有。我聽過是很高深的功夫。你要打通小週天 大周天後才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