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主張把文學體裁分為哪三大類

2021-03-19 18:23:15 字數 5267 閱讀 6497

1樓:甘肅買套海景房

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

(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

(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2樓:匿名使用者

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

「像荷馬那樣」指的就是敘事(史詩)類;

「用自己的口吻來敘述」指的是抒情類;

「使摹仿者用動作來模仿」指的就是戲劇類。

文體和文類 的區別

3樓:娛樂大潮咖

區別:1、屬性上:

(1)文類是文章的分類,是屬性。文類學是專門研究文學型別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歷史和理論的分支學科。

(2)文體是文章的體裁,是形式;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字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字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澱的產物。它反映了文字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範疇。除此以外,文體還是文娛和體育的合稱。

2、研究方向上:

(1)文類學研究的範圍和物件大致可分以下五方面:文學的分類、文學體裁研究、文類理論批評、文類實用批評、文學風格研究。

(2)文體類研究即率屬於文類研究。

3、形式上:

(1)文體的主要形式是記敘文、散文、**、詩歌、說明文、議**、各種應用文等;

(2)而文類常用三分法或四分法,即敘事文學、抒情文學和戲劇文學,或者詩歌、**、散文、戲劇。

4樓:匿名使用者

1、本質不同

文體:獨立完整的文字體裁(或樣式、體制)是文字構成的規範和模式,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也是長期積累歷史內容的產物。

文類:文章的分類,其基本形式是問題類文學。

2、表現形式不同

文體的主要形式有敘事、散文、**、詩歌、說明文、論辯和各種實用文章。

文類通常分為三到四個部分:敘事文學、抒情文學和戲劇文學,或詩歌、**、散文和戲劇。

5樓:月下小軒窗

文體是文章的體裁,是形式;文類是文章的分類,是屬性。

文體有以下幾種:

散文:在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詩歌: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記載: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雲:

「詩者,吟詠性情也」。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文類有以下幾種:

敘事文學:是講述社會生活事件的文學。

抒情文學: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

戲劇文學:指供戲劇舞臺演出用的劇本。

亞里士多德的整一說

6樓:神級人氏

亞里士多德(b.c.384—b.c.322)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322)被視為古希臘思想的頂峰,他承擔了前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柏拉圖學說的整理工作,並使之系統化,在歷史上長期具有法典的地位.

1)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實體論、原因論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研究的物件是實體,實體首先是個別具體的事物,它稱之為第一實體;其次才是屬的概念;如果第一實體不存在,那麼其他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作為第一實體的個別事物是獨立存在、運動變化和可感知的

他認為實體的變動的根本原因有四種: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質料和形式是相互聯絡,只有二者結合才能構成事物,所以二者是不可分割並且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2) 美在形式

亞里士多德不是在超感性的理念世界,而是在客觀現實中尋找美。美的範圍包括神和人、人的軀體、社會、實物、行為、自然.

亞里士多的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他的藝術的真實性,不僅肯定藝術的真實性,而且認為藝術比現象世界更為真實.

他認為美是客觀的,美自身就具有價值並給人以愉悅。他認為,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觀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美應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個部分排列要適當;而是要有一定的體積、大小、規模,因而美必須具有的可觀性和整體感.

可觀性指其使人易於觀察,與人的視覺或聽覺相吻合的東西。

整體感是亞里士多德對美學的一大貢獻.整體不只是指藝術是對一個完整行為的摹仿,更重要的是指藝術作品內部各種成分的協調整合,以至於若是挪動或刪減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會使整體鬆裂和脫節。

他區別了美與善,解脫了把美學判斷與道德判斷混淆起來的傾向。確認美與善不同,善永遠居於實踐中,美則是在不運動的東西中。他的意思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所有的美都是善,但並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既是善的同時又是愉悅的才是美的.

他進而又區別了美和功利,

對美的追求是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而不是為了實用和必須的理想主義的教育。因而亞里士多德將一般的技藝稱為實用的藝術,而把美的藝術成為模仿的藝術,提出了美的特殊性問題.

3) 對藝術模仿自然的理論進行了全面地總結、修正、創新.

a. 對模仿的總結

首先,通過摹仿劃分藝術種類。各種藝術的共同本質在於模仿,其間的差別在於:

一是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繪畫和雕刻用顏色和線條來摹仿事物,**用聲音來摹仿,舞蹈用有節奏的姿態來摹仿,史詩則用語言來摹仿.

二是摹仿的物件不同,喜劇摹仿的人物比實際生活中的人壞,悲劇摹仿的人物比實際生活中的人好。

三是摹仿的方式不同,如史詩用敘述的方式,戲劇則通過摹仿人物把整個故事表演出來。這是美學史上第一個藝術分類體系.

其次,通過摹仿確定藝術的物件。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物件是現實人生。

藝術摹仿的是各種性格、感受和行動,是有行動和感受的人物。這實際上就是說,現實的人生,包括人的性格、內心感受和精神活動,才是藝術所摹仿的原型。

其三,通過摹仿論證藝術的美感。

快感有幾個方面的**。首先是摹仿可以賦予現實中醜的東西以魅力,這與後世美學講的藝術化醜為美的論題是一致的。

其次,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感是由求知而產生的,求知不僅對哲學家是快樂的事,對一般人也是如此。

第三,快感也可以由於技巧、著色、音調、節奏這些形式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亞里士多德肯定藝術形式的審美作用。

b. 文藝模仿的特徵是通過特殊的具體形象,表現普遍的本質規律。

首先,詩與哲學相比,文藝摹仿的首要特徵在於必須塑造生動可感的具體形象,藝術必須通過個別形象的具體描述,而哲學卻要藉助一般觀念的抽象論證。

其次,詩與歷史相比,文藝摹仿的另一個特徵在於必須揭示內在邏輯和普通規律。而史家敘述已發生的史實。詩的任務不是去描述已經發生的那些偶然事件,而是要揭示按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應當發生的事。

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摹仿,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詩人摹仿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或事物,而是可能發生或出現的某一類事物。

所謂可能的,就不是現實的,而是指某一種人,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會說的話,會做的事。「可能的」意味著一般性。

「可能性」還意味著理想性,摹仿的東西不但可能和現實一樣,也可能比現實更醜或更美。

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強調美的整體性的原因,只有排除偶然的、不合情理的東西,使頭、身、尾三部分由內在的聯絡形成一個整體,這樣才能表現出事物發展的必然性。

4) 文藝的創作

藝術家應該按照或然率或必然律來選取素材,愛拍情節,刻畫性格,進行一系列的典型化創作。

;首先,文藝創作要精於選材。應該捨棄以下三種事情:

不僅合乎情理的虛假事件;沒有必然聯絡的孤立事件;不合內在邏輯的偶然事件;

其次,在不違背或然率或必然律的前提下,文藝創作應當允許虛構。而且這種虛構也要合乎或然率或必然率,從而具有合理性和可信性。

第三,亞里士多德要求詩人在創作時必須運用正常清醒的藝術思維。

詩人在創作是要如同身臨其境,頭腦裡始終要有真切生動的感性形象與之相伴隨。

同時,使人在創作是要做到感同身受,在創作過程中要有真摯強烈的感情衝動。

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藝術形象須優於現實的創作原則。在不違背或然率或必然律的前提下,刻畫人的外貌可求其更美,描寫人的內心可求其更善,總之是美化現實。

文藝作品的題材。亞里士多德列舉了模仿的三種物件,即作品的三種題材,同時也是三種創作方法。

一種,「昔日或今日如何的事物」,既已經發生的事,簡單模仿現實;這是歷史,不是詩。

二種,「據說或似乎如何的事物」, 即按照所想象的樣子去模仿;值得是令人信服但不可能的事,如神話傳說。

三種,「應該如何的事物」,即按照事物應有的樣子去模仿,也就是按照事物或人物本身的性質和規律來描寫,這是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創作方法。

作品體裁。亞里士多德列舉了三種模仿方式:

一種,模仿敘述,即戲劇;一種是代人物發言,即史詩;一種是頌歌。亞里士多德認為戲劇最好,頌歌最差,與柏拉圖正好相反。

5) 文藝的功用

a.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思想,這是亞里士多德的文藝功用論的基礎。

善是一切知識和一切行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至善既是幸福。

幸福就是「生活優裕,行為良好」;幸福既是德性,「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德性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智的,理智德性如智慧、明智,是通過教育,即知識的傳授而培養起來的;一類是倫理德性,如慷慨、謙恭,是通過習慣,即心靈的淨化而達到完滿的。幸福又是快樂,既合乎德行的現實活動都伴隨著某種快樂。

文藝就是既能夠養成德性,又能帶來快樂。

b. 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具有教育的功能,通過傳授知識,培養理智德性。

藝術是對第一實體的認識,是真知識。

人的認識過程是這樣的:外界事物作用與人的感官,引起感覺;憑藉記憶,感覺積累,形成對某一個事物的個別認識,即為經驗;從眾多經驗中產生對同類事務的普遍判斷,即為藝術;由藝術升至對最初本源的科學思辨,即為智慧。

在人的認識過程中,藝術處於較高階的發展階段,它源於經驗又高於經驗。亞里士多德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論證了藝術具有傳授知識的教育作用。

c. 文藝具有淨化作用,通過形成習慣,培養倫理德性。

倫理德性即指品質,就是人們對於行為和感受所持有的態度。倫理德性是由風俗習慣沿襲而來的,是在現實活動中不斷實踐,逐漸養成習慣,逐漸達到完善。

文藝通過淨化作用是人的情緒既不過分強,也不過分弱。經過多次文藝實踐,在文藝作品反覆的激發和疏導下,這種適度的情緒就變成了良好的習慣。從而表現為善良的倫理德性。

d. 文藝能夠提供精神享受,即快樂或快感,使人在緊張勞動後得到安靜和休息。

文藝的模仿是一種求知活動,快感源於這種活動。

文藝摹仿這種求知活動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既有內容方面的原因,也有形式方面的原因。

就內容而言,它源於作品的真實性,這種惟妙惟肖的形象是人感到求知慾的滿足,產生一種審美快感。

就形式而言,它源於作品的表現力。盡善盡美的技法,能使人得到形式美的認識,獲得一種藝術享受。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簡介

亞里士多德 前384 前322年 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中文名 亞里士多德 外文名 ...

亞里士多德的簡介,亞里士多德簡介

亞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 形而上學 心理學 經濟學 神學 政治學 修辭學 自然科學 教育學 詩歌 風俗,以及雅典...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讓人們學會用一種唯物的 十分接近現代科學的理性邏輯的觀點來看待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1 論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 2 論兒童的年齡分期 3 論 與文雅教育 一 綜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 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繼承性。亞里士多德以柏拉圖的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