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以】(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文言虛詞以字用法及意思
2樓:白羊一夢為馬
一、作介詞。「以」作介詞是其最常見的用法,情況也比較複雜,主要有以下幾種:
1.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憑藉。可譯為「用」、「拿「、「根據」等。
例如: 今以蔣氏現之,猶信。((捕蛇者說))2.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作「因為」、「由於」解釋。
例如: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3 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可譯為「把」。
例如: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二、作連詞,連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或動詞性短語,表示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
表目的時,有點像現代漢語裡意義很虛的「來」字;表結果時,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三、作副詞,同「己」。
例如: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四、助詞。
和「上」、「下」、「東」、「西」、「往」、「來」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方位、範圍等,為現代漢語沿用,可以不譯。
例如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出師表〉)
文言虛詞"之"的用法及其舉例
3樓:匿名使用者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呀!
2、指示代詞:這;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君子厭惡那些不肯直說自己想要怎樣而偏要給它另找藉口的人。
3、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裡出來傷人,龜玉在匣子裡被毀壞,是誰的過錯呢?
擴充套件資料
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
白話版《說文解字》:之,長出。像植物過了發芽的階段,枝莖日益茁壯,有所擴張。字形底部的指事符號「一」,代表地面。所有與之相關的字,都採用 「之」作邊旁。
三、相關詞彙解釋
1、之後[zhī hòu]
單獨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在上文所說的事情以後:~,他們又提出了具體的計劃。
2、總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總括性的話:政治、文化、科學、藝術,~,一切上層建築都是跟社會的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你愛唱歌,我愛下棋,他愛打乒乓球,~,都有個人的愛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加以。
4、謝之[xiè zhī]
謝之 謝謝了 感謝對方答謝對方(在對方知道的情況下對對方的感謝或在某個事情某個狀況的發生後感謝對方)。
5、之外[zhī wai]
之外:zhi(平聲)wai(去聲):1、指包含原有的基礎上,另外的東西,例如:除此之外。2、之無法接觸無法到達的距離、程度等,例如:千里之外。
4樓:天風海雨樓主
詳細解釋
:1、結構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結構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之4.音節助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5.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6.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7.動詞,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義
其他兩個"也"字,都作"之"字義。(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第414頁)
助詞1.用作書面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片語。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書面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
例子:中國~大;大道~行也。
3.音節助詞,虛用,無所指,用於時間副詞或不帶賓語的動詞之後,有湊足音節的作用,去掉對句子結構意義皆無影響。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頃之,煙炎張天。《資治通鑑 赤壁之戰》
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前赤壁賦》
代詞1.用作書面語,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書面語,人稱代詞,虛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書面語,指示代詞,這、那。
例子:~二蟲。
動詞用作書面語,往。
例子:君將何~?
古漢語釋義
常見含義
備註:加粗例句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句。
動詞到,往【現代漢語解釋】
例:①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莊子》
③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④縱一葦之所如。--《赤壁賦》
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③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孔雀東南飛》
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鴻門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狼》
⑥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2.指示代詞,這
例: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聞之,欣然規往。--《桃花源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例:①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4.可用於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用於動詞之後。
①野語有之曰。--《莊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後序》
③珍寶盡有之。--《史記·項羽本紀》
助詞 1.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③若能以吳、蜀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賈誼《過秦論》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輸》
②何陋之有? --《陋室銘》
③句讀之不知。--《師說》
④菊之愛。--《愛蓮說》
3.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2。
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②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其伊誰之賜?公(袁可立)宜祠。--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4.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例:①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②蚓無爪牙之利。--《勸學》
5.結構助詞,補語標誌,可譯為"得"。
例: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6.音節助詞,無實義。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4、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生僻含義
通"也"義
《墨子·大取》:"聖人也,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義。
《韓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賈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數也。
"最後的也字作肯定語氣助詞,其他兩個"也"字,都作"之"字義。--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
文言文用法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在
5、福王之國,派夫派騎唯唯不勝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文言虛詞 之 其 以 而 於 的意義和用法
1 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 2 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 並且 或 而且 3 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 就 接著 或不譯。4 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 但是 卻 5 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 如果 假如 6 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7 表示因果關係,8 表示目的關係,而 r 解釋 而是一個...
虛詞「而」的用法,文言虛詞「而」的意義和用法有哪些?
一 用作連詞 1 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勸學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蜀道難 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2 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 並且 或 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 屈原列傳 回視日...
求文言文中固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固 1.名詞 險要的地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秦論 2.動詞 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天時不如地利 堅守,安守.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廉頗藺相如列傳 3.形容詞 固執,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 堅固.江山險固 赤壁之戰 堅決,堅持.少年固強也 促織 4 副詞 表本然,原來.至於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