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異域靈狐
固 1.名詞:險要的地勢.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秦論》]2.動詞:①:鞏固,安定.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天時不如地利》
②:堅守,安守. 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廉頗藺相如列傳》
3.形容詞:①:固執,頑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②:堅固. 江山險固--《赤壁之戰》
③:堅決,堅持. 少年固強也--《促織》
4:副詞:①:表本然,原來.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②:表確然,確實,實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③:表讓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
固的古文意思有幾種
2樓:原來是知恩
1、堅固。
《赤壁之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荊州和國家相鄰相接,江山危險堅固。
(1)【又】〈名〉險固的地方。
《過秦論》:「秦孝公據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秦孝公佔據崤山、函谷關險固的地方,擁有雍州的土地。
(2)【又】〈形使動》使……堅固;鞏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家不是以山河的險
2、穩固;牢固。
《餚之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君主和臣子穩固來窺伺周室。
3、固執;頑固。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內心的固執,頑固的不可以移動。
《阿房宮賦》:「**之心,日益驕固。」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
4、堅決;堅持。
《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固止之。」藺相如堅持阻止他。
5、本來;原來。
《齊桓晉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我本來就知道大王的不忍心。
6、當然。
《垓下之戰》:「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我今天本當要決一死戰,希望讓大家看我痛快地打一仗
7、通「故」,所以,因此。
柳宗元《封建論》:「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我因此說:不是聖人的意願,而是大勢。
8、鄙陋。
司馬相如《上林賦》:「鄙人固陋,不知忘諱。」我十分鄙陋,不知道忘忌諱。
【固窮】甘處貧困,不失氣節。
固現代釋義:
1、結實,牢靠:堅固。穩固。鞏固。凝固。加固。
2、堅定,不變動:固執。固定。固本。
3、本,原來: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4、鄙陋(見識淺少)。
5、姓。
3樓:文以立仁
「固」在文言文中的詞義,有形容詞、動詞、副詞、連詞等用法。
1、用為動詞,表示使安定、使堅固;鞏固、堅守。如:「固圉(使邊境安靜無事)」;「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2、用為形容詞,表示堅固、穩固、頑固。如: 「秦孝公據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過秦論》「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3、用為副詞時:
表示執意、堅決地,如:「藺相如固止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必、一定,如:「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楚辭·屈原·涉江》
表示本來、原來,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晉文之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表示當然、仍然,如:「餘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
表示確實,如:「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表示已經,如:「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後序》
4、通「故」,用作連詞,表示所以,因此。
4樓:匿名使用者
1.堅固.特指地形險要和城郭堅固.
《荀子·王霸》:「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史記·陳涉世家論》:
「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 明 宋濂 《閱江樓記》:「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
」2.指物體的牢固、堅硬.《鶡冠子·能天》:「不若金石固,而能燒其勁.」如:牢固,凝固.
3.穩固;安定.《書·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國語·晉語二》:「諸侯義而撫之,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
」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取兵士心,以固其權.」
4.固執;頑固.《論語·子罕》: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列子·湯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唐 杜牧 《阿房宮賦》:「**之心,日益驕固.」
5.專固,專一.
6.鄙陋.《論語·述而》:
「奢則不孫,儉則固.」 漢 桓寬 《鹽鐵論·論鄒》:「諸生守畦畝之慮,閭巷之固,未知天下之義也.
」《清史稿·禮志八》:「毋即於華,毋隣於固.」
7.安守;堅守.「君子固窮」.
8.禁錮;閉塞.《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 高保衡 注:「固,謂禁錮也.
」《漢書·揚雄傳下》:「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 顏師古 注:
「固,閉也.」
9.凝結.參見「 固陰 」.
10.嫉妒.《逸周書·祭公》:
「汝無以嬖御固 莊後 ,汝無以小謀敗大作.」 王念孫 《讀書雜誌·逸周書四》:「固,讀為婟,音護.
《說文》:『婟,嫪也.』《廣雅》作『嫭』,雲:
『嫉、嫪、嫭,妬也.』是婟與嫉妬同義.」一說,猶戾,違反.
孔晁 注:「固,戾也.」
11.廢;破敗.《國語·魯語上》:
「夫 莒 太子殺其君而竊其寶來,不識窮固又求自邇,為我流之於夷.」 韋昭 注:「固,廢也.
」《荀子·王霸》:「彼持國者,必不可以獨也.然則強固榮辱在於取相矣!
」 樑啟雄 釋:「固,破敗也,與強義相反.」
12.痼.經久難治的疾病.「固,與『痼』同.」如:「 固疾 」.
13.副詞.一再;執意、堅決地.
《史記·齊太公世家》:「 管仲 固諫.不聽.
」《後漢書·張奮傳》:「 光武 詔 奮 嗣爵, 奮 稱 純 遺勑,固不肯受.」參見「 固辭 」.
14.副詞.必,一定.
《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 何休 注:
「固,猶必也.」《漢書·周昌傳》:「吾固欲煩公,公強為我相 趙 .
」 顏師古 注:「固,必也.」《紅樓夢》第四回:
「凶犯自然是拿不來的,原告固是不依.」
15.副詞.原來;本來.
《論語·子罕》:「固天縱之將聖.」 宋 蘇軾 《賜文彥博乞致仕不允詔》:
「固當以國為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馮木匠》:「 馮 所居村,離郡固不甚遠,女遂從去.
」16.副詞.久已;已經.《國語·晉語六》:「臣固聞之.」 韋昭 注:「固,久也.」《孟子·滕文公上》:「 滕 固行之矣.」
17.副詞.的確;確實.《孟子·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宋 曾鞏 《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
18.副詞.豈;難道.《孟子·萬章上》:「仁人固如是乎?」《史記·陳丞相世家》:「人固有好美如 陳平 而長貧賤者乎?」
19.副詞.也;就.《戰國策·秦策五》:「雖欲無為之下,固不得之矣.」 漢 桓寬 《鹽鐵論·執務》:「寒暑未變,衣服不易,固已還矣.」
20.副詞.固然.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大人所言『屍蹷』固是,但其間還有些緣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大》:
「諂者固可誅,謬者亦可恨也.」 朱自清 《短詩與長詩》:「短詩固萬不能表現它,用尋常的詩形,也難寫來如意.」
5樓:伊菲兒君臨天下
故吃固定也是古文的意思就是兼顧的意思,還有一種就是。存在的意思也是一種。古代的一件物品。
6樓:神亦勝
古文的意思,這個得要問一下你的老師,因為這個詞**釋在《新華字典》上是可以找到的。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7樓:sunny柔石
1、到……去。
《為學》:「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與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譯文: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另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2、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譯文:權衡這兩種策略,寧可答應而使秦國承擔理虧的後果。
3、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
《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之。」
譯文:姜氏偏愛她的小兒子 , 想要讓鄭武公立他為太子。
4、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
《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譯文:您想哀憐我,讓我能夠活下去嗎?
5、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
《漢書·蒯通傳》:「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譯文:我是范陽城的老百姓叫蒯通,私下知道閔公快要死了,所以趕來憑弔。
6、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係,相當於「的」。
《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譯文: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
7、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
《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文:(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8樓:曙光學者
之的用法
1、他,她,它(們)。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術者)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
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們,指齊軍)⑤我見相如,必辱之。(之:
他,指相如)
2、的。例:①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4、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後一個「之」)②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5、作賓語前置的標誌。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7、調整音節,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8、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9、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例:①雲之崔嵬。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後驅而之善。
之⑴他,她,它(們)。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
④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本義項指後一個「之」:她,指燕後。)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
⑥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訊之。(之:他們,旨獄中囚犯。)
⑧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
⑨遽撲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本義項指後一個「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諸將請所之。
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⑤又有剪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
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之」。)
⑷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②其上以構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⑥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
⑦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本義項指中間一個。)
⑸作賓語前置的標誌。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讀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⑹我。例: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之以為戮:以之為戮。之:指我們。)
⑺調整音節,無實義。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③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⑼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例:
①雲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後驅而這善。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相當於「的」)
輕伯夷之義者(定於後置的標誌)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代詞。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①:作《師說》以貽之。(代人,作賓語。)
例②: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語。)
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2.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 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例: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①:傾之,煙炎張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都有哪些?
1.原因,情由。文子 自然 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 太史公自序 春秋 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 韓愈 李花 詩之一 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 卷一 紅娘 曰 非先生所知也。生曰 願聞所以。...
諸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用法,文言文中,之有幾種用法
1眾 各2之於3之乎4第三人稱代詞。在文言文中 諸 有之於的意思,那諸位的 諸 是之於的意思嗎?諸 諸 zh 眾,許多 位。君。侯。之於 或 之乎 的合音 投 渤海之尾。猶 之 能事 乎?猶 於 宋人事資章甫適 越 語助,無實在意義 日居月 照臨下土 不是,是 眾 的意思,眾位。文言文中,之有幾種用...
在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幾種,「者」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 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 動詞用的 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 之 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