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楚渺析晶輝
用法:(1)用作代詞,又分為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做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3〉活用作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於「我」「你」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
,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6〉用在表示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
意思:1〉到······去。
2〉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
3〉指示代詞。這、此。
4〉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2樓:泰輔導
加音軌 275722 +1080「之」的用法和意思 吳雅琪
3樓:曉龍修理
一、施行、進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白話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
(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
二、出,生出,滋長。
例句:枝莖益大,有所之。
白話譯文:枝莖逐漸生長壯大,有所增高。
出處:東漢·許慎《說文》
三、去,到,前往。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話譯文:我準備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
出處: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例句: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
白話譯文:鄭國的一個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轄地做買賣,半路上遇到了他們(秦國的部隊)。
出處:春秋末年·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釋義: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假之[jiǎ zhī]
假若。2、之適[zhī shì]
前往;往來。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許久。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變之稱。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4樓:君子蘭
用法:(1)用作代詞,又分為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做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3〉活用作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於「我」「你」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 ,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6〉用在表示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
意思:1〉到······去。
2〉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
3〉指示代詞。這、此。
4〉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5樓:冰夏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種:
1、動詞,本義,出、進、發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2、動詞,往,到......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譯文: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3、助詞,表示之前後之交集,常可譯作的。
例句:馬之千里者。——唐代文學韓愈《馬說》
譯文:能夠日行千里的馬。
4、代詞,他,她,它(們)。
例句:人皆吊之。——西漢劉向《塞翁失馬》
譯文:人們都前來慰問塞翁。
5、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
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論語·子罕第九》
譯文:有什麼簡陋的呢?
6、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
例句:悵恨久之。——漢司馬遷《陳涉世家》
譯文:因失望而嘆息了許久。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
譯文:皮都沒有了,毛往**依附呢?
6樓:精骨
強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現在通用的釋義具體如下:
1.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他們」,極少數情況也作第一人稱「我(我們)」;
如: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物主代詞「它(它們)」,或「一件事,幾件事,這(那)件事」;
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③指示代詞,表近指「這,此,這些,那,那些」;
如: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2.助詞,
(1)結構助詞,
①「的」,用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人與物體或周圍環境的關係(鄰屬關係),構成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無義,用於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無義,用於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定語後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勸學》
④無義,用於倒置的謂語動詞與賓語之間,表示賓語前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⑤可譯為「得」,用於謂語動詞與補語(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之間,表示修飾關係;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2)音節助詞,
①無義,用於動詞後,表示聲音的延長,音節的補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無義,用於時間詞後,表示時間的延長,舒緩語氣;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動詞,
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希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文言文中之的含義和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7樓:將憶梅僑寶
1到……去
《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
2第三人稱代詞,她、他,它(們)
《論語》:學而時習之
3指示代詞,這、此
《莊子》:之二蟲又何知?
4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羔羊之皮
有時放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莊子》: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8樓:沐麥冬宮凱
之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9樓:日久生情
⑴[代詞]他,她,它(們)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56636。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⑵翻譯為:的。例:
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⑶[動詞]往,到......去。例:
①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
②諸將請所之。
⑷這,此。例: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⑸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我。例: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⑺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⑼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例:
①雲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①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之的基本字義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文言文中的用法為:動詞,本義,出、進、發展;動詞,往,到......去;、助詞,表示之前後之交集,常可譯作的;代詞,他,她,它(們);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求文言文中固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固 1.名詞 險要的地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秦論 2.動詞 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天時不如地利 堅守,安守.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廉頗藺相如列傳 3.形容詞 固執,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 堅固.江山險固 赤壁之戰 堅決,堅持.少年固強也 促織 4 副詞 表本然,原來.至於顛...
在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幾種,「者」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 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 動詞用的 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 之 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文言文中之的四種用法是哪些,古文中「之」的用法有哪幾種?
一 之 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