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1)需求管理政策的邊際效應在遞減。
2023年國際經濟危機爆發後,為了保增長或穩增長,我們採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
如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投資政策等。這些政策確實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長
效果,但此後需求管理政策的邊際效應在遞減,雖然連續多次採取了穩增長措施,但gdp
增速自2023年一季度達到12.1%的高度之後,一直在**下行,直至2023年三季度的6.9%,
而且尚未扭轉下行趨勢。
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
為什麼需求管理政策達不到預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沒有完全找對病根,沒有對症下藥。
中國經濟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結構問題。
其中,產業結構問題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汙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區域結構問題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佈不合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要素投入結構問題表現在資源能源、勞動力、資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術、知識、資訊等高階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結構問題表現在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問題表現在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特別是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結構問題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不同群體收入差距較大),而非週期性問題。
針對結構性問題,不能用解決週期性波動的需求管理政策去應對,而要採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和後遺症越來越大。
由於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過**投資和釋放流動性等手段,拉動「三駕馬車」來實現經濟增長,屬於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高房價或資產**泡沫、地方債務壓力加大、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企業效益下降、影子銀行、銀行不良資產率上升等***和後遺症。鋼鐵、電解鋁、水泥、建材、造船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
左右,許多城市的房價已大大超過多數居民的承受力,2023年中國債務佔gdp的比重達到了
235.7%,個別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超過2%的警戒線。這促使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3)推進供給側改革與推進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改革也正是要推進這些改革,故推進供給側改革也就是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
(4)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們要追求的發展是綜合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兼顧當代人和後代人權益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要求儘可能少地消耗資源能源、保護環境,而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資源能源、保護好環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即以較少的資源能源投入獲得較高的產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途徑是發動「三大發動機」,即推進位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而推進供給側改革正是要培育「三大發動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故推進供給側改革可以達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係。
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巨集觀調控功能。
2023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后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髮展壯大。
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2002—2008
年進入以健康化、規範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
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複雜的局面。
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
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闢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
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
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供給側改革主要內容 20
2樓:匿名使用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3樓:精神佈道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2023年1月26日**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習 總 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2023年10月18日,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4樓:天使樂園
其實就是供給改革,但為什麼要擬一個新名詞「供給側改革」呢?這就是咱們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物。源於我們國家當下的一些產業(特別是房地產、鋼鐵等大宗商品的庫存量太大)的生產與銷售量不成正比,已經導至市場失衡,如果直接提「供及改革」 **擔心可能會引起市場的恐慌,因為多數的鋼鐵企業、房地產公司的資金都是從銀行借貸來的。
所以,來一總溫柔的說法:供給側改革。這樣轉一個彎,溫和一些,讓大眾所接受。
5樓:匿名使用者
移的需求與供給側改革">移的需求與供給側改革1、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減少「殭屍」企業,讓資源要素重新流動起來。
2、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別是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上游產業,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必須及時有效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3、建立企業家激勵機制,加強產權保護,營造一個企業家能夠有創新、創業激情的激勵機制和環境。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內容
6樓:草原上之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對生產者一邊進行調整,通過這種調整來實現經濟的健康增長。這種改革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
第一,最直接、最簡單的是減稅,這是2023年代美國「供給學派」的主要觀點,也是供給側改革中見效較快的一個內容。但減稅的方法可以分兩種,一是稅收結構不變,各種稅收大致按同比例減少;二是通過稅收的結構調整來實現總體減稅。我國目前應該進行的是結構性減稅。
這是因為我國目前的稅收結構不合理,間接稅比重過大,抑制分工,嚴重影響到經濟結構的合理化。
第二,制度改革,包括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市場建設和反壟斷、要素**體系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這些改革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或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資源,從而刺激生產。
第三,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來引進更便宜的原材料、能源等,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四,鼓勵產業升級,一方面引進高階產業,一方面淘汰低端產業。
第五,鼓勵創新和創業。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不斷通過制度變遷的方式來進行供給側改革。先是農村的集體化、城鎮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國有企業改革主體地位、反右、批判「唯生產力論」、剪「資本主義尾巴」、「文化 大 革 命」等都對中國的供給側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也導致了當時經濟中產品短缺現象以及「大饑荒」。後來就是改革開放,包括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鎮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非公經濟出現和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高校擴招等,也都是在進行供給側改革和調整。
所以,說中國現在開始「轉向供給側」是不對的,因為中國一直主要依靠調整供給側來發展經濟,目前更為重視供給側只是官方正確認識了供給側的意義,從而明確其作用而已。
旅遊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端入手,通過改革讓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充分 高效地利用起來,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一般來說,短期內經濟產出水平由需求側決定,而中長期產出水平則由供給能力決定,因此,需求側管理往往著眼於平抑經濟總量的短週期調控,而供給側管理則關注中長期的系統性結構問題。需求側管理在...
供給側改革的經濟依據是什麼,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實際依據包括哪些層次
供給側改革就是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以投資拉動為基礎 創新驅動為主導 經濟效益為歸宿的增長方式 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 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就是優化產業結構 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 提升產品質量 就是優化分配...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 消費 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 土地 資本 制度創造 創新等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