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21-03-19 18:20:46 字數 5405 閱讀 8278

1樓:海外展覽貿促會

為何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

體現了從注重短期經濟增長向注重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緩解當前我國經濟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把脈當下中國經濟,從需求側看, 1—11月房地產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雙雙下滑,出口也繼續同比下降。需求不足的同時需求外溢明顯,海淘、境外**風生水起。

另一方面,需求升級趨勢明顯,電信、文化娛樂、養老等消費快速增長,綠色、時尚、品質消費空間巨大。而從供給側來看,我國既存在低層次產業的產能過剩,也存在著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不足。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供給側的滯後造成當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給不僅跟不上需求升級趨勢,而且滿足創造新消費、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過改革,來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在近期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上,***研究室工業與交通司副司長張泰說,破除生產要素和商品在全國範圍內的自由流通障礙、大量的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性問題等,都是需求側管理所無法解決的,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則可以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基礎。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面臨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與問題有需求側的,更有供給側的,核心是體制機制問題。通過改革化解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是新階段中國經濟的必然選擇。

」遲福林說。

「從強調需求側管理,到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的是經濟工作思路從注重短期經濟增長向注重可持續發展以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轉變。」潘建成說。(資訊摘自:人民**)

當前為什麼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樓:匿名使用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為什麼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樓:幸福千羽夢

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深化認識的過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不論主觀上怎麼想,都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衚衕。

「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侷限性,根本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

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深化認識的過程。2023年,**認為我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明確了我們對經濟形勢應該「怎麼看」。2023年,**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此作了系統性理論論述,既進一步深化了「怎麼看」,又為「怎麼幹」指明瞭方向。

2023年,**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深化了「怎麼看」和「怎麼幹」的認識,又進一步明確了主攻方向、總體思路和工作重點。2023年12月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思考到具體實踐,都做了全面闡述,從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直至重點任務,都做出了全鏈條部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這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複雜分工的高階形態演進,這是客觀要求。

我們不論主觀上怎麼想,都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援,國際條件也不支援,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衚衕。

這一點,一定要認識到位。要發揮我國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這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矛盾和問題。

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近期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主要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比如,如果產能過剩這個結構性矛盾得不到解決,工業品**就會持續下降,企業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經濟增長也就難以持續。

目前,我國相當多的產能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期面向外需以及國內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一些產能又有所擴大,在國際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刺激國內需求難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就相當於準備了兩桌飯,就來了一桌客人,使勁吃也吃不完。這個問題不僅我們遇到了,其他國家也遇到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就是要看到在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

致力於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侷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這是我們不得不採取的重大舉措。

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樓:綠水青山

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2023年11月10日,在**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講話,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11月11日,召開***常務會議,部署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以擴大內需。11月17日,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階。

11月18日,在apec會議上再次提及「供給側改革」。12月,**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總書記在會議上明確作出戰略部署,提出要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巨集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並提出「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經濟下行主要原因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在「十三五」時期站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為幫助廣大幹部群眾深入學習和理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握「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人民出版社邀請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撰寫了本書。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和***適應與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也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是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的根本之道。該書提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面對的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政策實現經濟**,而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經濟發展動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5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內容:

1、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2、經濟下行主要原因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面對的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政策實現經濟**,而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經濟發展動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6樓:飄零下線

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藥方,對突破我國發展的「歷史關口」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第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顯著提高巨集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執行的長效手段。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巨集觀調控,形成「巨集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巨集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二者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

傳統的巨集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可能使發展不可持續。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下,巨集觀調控可以更多采取市場和經濟手段,儘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巨集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舉措。如果說確立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十三五」規劃的最重要主線,那麼深化改革,特別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的另一條主線。「十三五」規劃建議並不是單獨講改革,而是把改革貫穿於五大發展理念中,改革是為發展服務的。

發展難題的形成和解決,最大制約因素是體制機制障礙。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理順**與市場的關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

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一些人把大量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這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其中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的問題,更有**對市場干預過多的供給體制問題。推進市場化改革,不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寬鬆公平的巨集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還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第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階轉換,從而導致長期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人均收入水平難以提高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結構轉型升級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

第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中國向法治國家轉變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要靠法治來鞏固,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

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範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治,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 消費 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 土地 資本 制度創造 創新等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

供給側改革的經濟依據是什麼,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實際依據包括哪些層次

供給側改革就是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以投資拉動為基礎 創新驅動為主導 經濟效益為歸宿的增長方式 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 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就是優化產業結構 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 提升產品質量 就是優化分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影響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農業經濟執行中有總量平衡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力氣推進種植業 畜牧業 漁業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生豬 牛羊 漁業生產佈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經飼統籌 農牧漁結合 種養加一體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漁業為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