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即從供給、生產源端入bai手,通過解放生du產力,提升競爭力zhi,促進經濟發展dao。這種改革具體而言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巨集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對消費者有什麼影響
2樓:延時祕籍愛歷久
這會從根本上影響企業的盈利模式」, 雪松資本_君華集團張勁指出,「『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中,投資和出口目前已然遇到了發展瓶頸,因此如何解放消費,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動機。通過新供給和新的價值創造去適配消費需求,這是國家樂見其成的,逼著企業摒棄『無效產能』尋找新的經濟突破口來適應消費。作為企業,如果還抱著『無效產能』盈利的想法,就是在做美夢。
舉個例子,『去日本買馬桶蓋』現象折射的就是『有效產能不足』這一問題,供給側改革風口下,國內生產『馬桶蓋』的企業就要反思:如何讓目標消費者不再去日本?
3樓:紅外雙模能透視
消費者可以看到更有吸引力的產品。選擇更多。同時還會得到更好的質量和服務。
也就是產品的優化升級。加快優勝略太。但是部分傳統材料**可能會**,也就是消費水平會有所提高,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
供給側改革給居民消費帶來的影響
4樓:慧聚財經
帶來的影響有:
居民有更多更好的消費選擇
居民消費更加放心
居民會更多選購國內產品
供給側改革給企業帶來哪些影響
5樓: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破除生產要素和商品在全國範圍內的自由流通障礙、大量的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性問題等,都是需求側管理所無法解決的,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則可以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基礎。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
6樓:勝華電纜技術官
供給側改革的「喜」:1)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對2023年經濟指標的拉動:固定投資僅0.
5個百分點;消費僅0.7個百分點;2)虧損企業的稅收貢獻本身較小,失業補貼最高共需要1618億;3)銀行面臨的潛在壞賬小於撥備+年利潤。「憂」:
但面臨的挑戰仍大:4)參考2023年去產能速度,若考慮存量在建工程,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5)資產質量問題可能約束銀行放貸能力;6)與2023年相比,本輪去產能週期缺乏新增長點。「喜」:
經濟能夠承受供給側改革衝擊在極端假設下,我們假定工業企業中虧損最為嚴重的30%都面臨出清壓力,也將所有虧損企業都倒閉的情形作為一個對比。整體而言,供給側改革對投資和消費的拖累都相對有限,且參考《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等改革指導檔案,整個供給側改革的完成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較長的時間,整體風險更加可控。虧損企業對投資的貢獻不足0.
5%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的固定資產存量約佔整個工業部門的10%,假設固定資產投資與存量成正比(事實上這很可能高估改革影響),對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拖累約為0.5個百分點。如果我們把這個範圍擴大到所有虧損企業,其佔工業部門比重約13.
5%,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拖累約0.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對消費的直接拖累也有限在就業方面,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擁有899萬的員工,根據虧損企業員工平均5.
6萬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業補助計算,職工收入下降約3146億,而目前中國人均消費傾向約62.6%,對2023年總消費的拖累約0.7%。
如果按照全部虧損企業計算,這一數字為1.3%。虧損企業對稅收的貢獻不大從行業劃分來看,房地產、批發零售、銀行和菸草業是目前國家稅收的主要貢獻,而全部產能過剩行業佔全國總稅收的佔比僅不足10%。
供給側改革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同時對稅收產生影響。一方面,虧損企業的倒閉會減少稅收的基數,但事實上虧損企業享受稅收的優惠和減免,對整體稅收的貢獻有限;另一方面,按人均1500元/月計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如果全部倒閉,最高需要1618億的失業補貼(對比2023年財政支出17.6萬億),影響也可控。
銀行撥備+利潤足以覆蓋潛在壞賬在極端假設下,30%虧損企業全部倒閉,其擁有的債務全部違約,這將會給銀行部門帶來2.9萬億的壞賬問題,給銀行部門帶來較大的壓力。但截至2023年3季度,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達到2.
3萬億,銀行年利潤預期也超過1.5萬億,壞賬損失仍然小於銀行當前的撥備和年利潤水平,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如果供給側改革是在3年以上的時間長度中逐漸完成,根據我們的測算,對銀行的利潤拖累也相對有限。
「憂」:但仍有三方面的挑戰如果算上存量在建,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在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中,中國依賴於投資的拉動,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接近50%,遠遠高於發達國家不足20%的正常水平。而自2023年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這意味著大量的投資仍在建設之中。
在1998-2023年的去產能週期中,紡織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資產交付使用率上升至超過100%,意味著投資的大量減少。而在本輪的去產能週期中,如果未來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目前66%)重新回升至2023年週期時的高位水平(79%),那麼對投資的拖累將會更大。壞賬問題可能限制銀行功能的發揮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企業的潛在壞賬風險小於目前銀行的撥備和利潤水平,系統性風險有限。
但債務的壓力上升可能會影響銀行信貸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債務問題的加速惡化和對經濟增長的拖累。近期傳出的部分銀行對19個行業貸款進行限制或正是表現之一。新需求從何而來?
在1998-2023年的去產能週期之中,雖然投資和出口帶來了較大的拖累,但最終消費(包括**支出)出現快速回升,對衝了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而且隨著2023年加入wto,外部需求的增長對衝了內部矛盾,使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期。但目前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長點,中國內部也面臨老齡化壓力,為達到「十三五」規劃中6.5%的增長目標,仍需要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供給側改革會對就業產生什麼影響
7樓:13862590347林
從就業關鍵指標來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從我國目前就業形勢來看,2023年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71萬人, 提前完成全年指標。 在經濟下行的大局勢下, 這種表現還是比較難得的。
但與此同時, 我國就業面臨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量壓力大。 雖然這些年我國勞動人口總量在減少, 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總量並沒有減少, 總量壓力仍然比較大。 其中近兩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了700萬人, 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化解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 我國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 勞動力供給需求匹配失衡。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之下, 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 企業用人需求降低, 一部分職工面臨著下崗再就業, 缺乏技能的勞動者面臨著再就業難的窘境; 另一方面,企業提質增效需要更多的創新性人才, 對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強烈。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 這兩種疊加性矛盾會讓就業更加複雜, 原來的隱性就業問題顯性化。 但根據供給學派的觀點, 供給側改革重視制度的變革與完善, 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從長遠來看, 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優化配置資源, 加快企業的調整, 讓戰略資源退出 「殭屍企業」, 進入優勢企業, 對於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是有利的。
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失業。 因此,**的政策和服務要提前到位, 爭取可以幫助員工在沒有失業的情況下再就業, 或者儘可能減短失業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 企業要避免集中減員, 做好職工的分流安置, 在職工失業之前制訂比較穩妥的分流方案。
**在下撥專項資金用於解決職工安置問題的同時, 也應建立對職工安置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督機制。 另外, 對轉崗職工進行技能培訓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 我國要繼續推進和完善職工技能培訓體系。
我們還應該看到, 有時候政策優惠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地方給予企業過多補貼, 導致一些 「殭屍企業」 「大而不倒」,這對國家經濟來說是一種拖累。 供給側改革應該避免這一點, 不能盲目擴充套件產能, 如果過多的資金和補貼流向這些落後產能企業, 將導致國內經濟結構更加不合理。
我國長期實行就業優先戰略, 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政策。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技術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的發展, 新業態、 新模式由此產生, 並提供了比較廣闊的就業空間。
隨著經濟發展、 技術進步、 需求改變, 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高。2023年, 我國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48%。 從總體上看, 我國目前市場就業的吸納能力很強, 就業形態很多; 從當前的產業結構來看, 第三產業所提供的就業渠道更多, 各種新業態的發展也拉動了就業。
新模式、 新業態容納的就業總量很大, 同時也會充分利用現有勞動力。 在新興產業, 曾經很多從業者都是兼職, 表現出就業不足, 新業態有很大的容量, 可以幫助挖掘這些勞動力的潛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23年是被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的。「雙創」 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方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一方面,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 另一方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礎, 可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
總之, 供給側改革將創造更多有效的供給, 來滿足消費需要, 改善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 從而實現就業質量優質化。 供給側改革將成為進一步擴大就業的動力。
謝謝閱讀!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供給側改革與單純的擴大消費有什麼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與消費是社會bai再生產的兩端du,生產決定消費zhi,消費是生產的目的dao與歸宿。
所謂「供專
給側改革」,就是從屬供給、生產端人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市場監管有效的**市場,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單純擴大消費,可以說是從需求側進行著力調節與控制。主要表現為,增加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分配公平,擴大內需,反揮消費對生產的作用,拉動經濟增長。
供給側改革的經濟依據是什麼,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實際依據包括哪些層次
供給側改革就是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以投資拉動為基礎 創新驅動為主導 經濟效益為歸宿的增長方式 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 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就是優化產業結構 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 提升產品質量 就是優化分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影響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農業經濟執行中有總量平衡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力氣推進種植業 畜牧業 漁業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生豬 牛羊 漁業生產佈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經飼統籌 農牧漁結合 種養加一體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漁業為例,中...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 消費 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 土地 資本 制度創造 創新等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