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嬰幼兒時期進行早期的教育啟蒙

2021-03-19 18:29:50 字數 5634 閱讀 4695

1樓:風辰平

1.鍛鍊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首先鍛鍊他們分析、歸類的能力。

讓孩子從一些玩具或積木中認出某種東西來,也可以教他們分清自己的小手小腳和五官。

然後鍛鍊孩子從一大堆積木中挑出顏色和形狀一樣的積木,逐漸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

三歲後可以讓孩子做簡單的積木拼湊遊戲了。

空間想象力的培養可以從遊戲開始,利用小玩具做模仿遊戲,如用手做成兔、雞的樣子,問孩子像不像.

2.培養和提升記憶力;

通過兒歌,古詩詞,甚至是英語哦

3.情商、智商並重。

嬰幼兒時期是天賦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關鍵培養,撒網式的教育沒有太多意義。

起點站青少年發展規劃提供了一系列啟蒙教育 天賦培養 的策略和方**,家長朋友們可以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以每天給讀書,把一天的事情簡單和他說

3樓:匿名使用者

讀聖經,。,。,。,。,。,。,。,。,。,。,。

嬰幼兒怎麼進行早期的教育,0-6歲時關鍵時期。

4樓:自由地學習

先看幾本入門的書再說:救救孩子還是救救你自己、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完整的成長、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解放孩子的潛能、傾聽孩子、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有本比較專業的,叫適合人類的教育。

不要總想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六歲前的孩子還是發展感覺能力的時候,過多的智力開發只會佔用他的生命力,當然,從一歲開始進行智力早教,培養個小神童或小電腦是很容易的,可是要當心孩子長大後會成為痛苦麻木的人,或有血肉的機器人。

5樓:巴拉墨貝

當然啦!家庭教育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可以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寶寶對爸爸媽媽充滿依賴,寶寶的模仿能力很強,爸爸媽媽的素質素質和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寶寶性格、習慣的養成,但是我和老公平常上班比較忙,我家嘉傭坊的早教師幫助我和老公督促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遊戲引導,開發寶寶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等,早教師受過專業培訓,有豐富的兒科知識和早教實踐經驗,很專業,寶寶交給她我也很放心。

6樓:匿名使用者

孩子的早教要系統的進行,可以找一個早教老師先自己系統瞭解一下,確認很重要

7樓:匿名使用者

注重感官刺激,多外出,多聽,多看.多給孩子講.

8樓:手機使用者

講講我的早教心得吧,飲食方面儘量吃母乳,這是任何奶粉都無法替代的,早教嘛,我的寶寶是從滿月起開始聽早教**,當然是在寶寶很樂意聽的前提下,每天早起後和晚上安靜時聽最好,另外媽媽要多和寶寶說話哦,還要配以肢體語言,連說帶比劃,寶寶最開心了,親子游戲也不可少呢,在網上查一下就會有針對各月齡寶寶的親子游戲,一歲以後開始看〈巧虎〉,一歲半左右開始看英文早教碟片,兩歲後接觸《雙語不用教》,這些都是他特別愛看的,我從不強制寶寶去學什麼,玩具買的都是益智動手型的,寶寶很喜歡,最怕那種電動玩具,太吵會影響寶寶聽力,而且他自己也不愛玩那些,反正我是該做的都做了,但是並沒有上外面收費的親子課堂,覺得價位無法接受,乾脆就自己給寶寶早教,效果一點也不比那樣收費的遜色哦。

9樓:開心楊鋒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啟用」,從而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10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多聽**,多給寶貝講故事,多讓寶貝看書,現在應該是看那種帶**、字數少的寶寶書。

我的寶貝今年上一年級,我就是這樣做的,呵呵,對她幫助很大!

11樓:雪絨花秋天

在生活中教孩子,看到什麼 就告訴他 ,教他認識你所看到的門牌,店名,超市的商品名稱,**。讓孩子 參與生活,比如到收銀交款,繳水電費。。。我的孩子就是這樣教的,現在五歲,能識很多字,自己會完整地讀幾百字的故事。。

當然書籍 是不可缺的

12樓:匆匆

有個早期教育的計劃,從培養孩子的動作協調,到語言訓練,都要父母有個科學的方法。

13樓:匿名使用者

去網上搜尋一下,現在各地的早教班很多,也有很多教程,可以參考。

14樓:簡靜靜默

噹噹網上輸入關鍵字「0-6歲」就可以了 很多資料的

15樓:手機使用者

我家的孩子6歲了,應該怎樣進行早期的教育?

如何注重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的人格教育

16樓:木爺

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這個詞在美國最早於19 世紀初隨著幼兒園的設立而出現,其物件包括0-8 週歲的兒童。而很多家長的「早期教育」觀念更傾向於針對0-3 週歲的嬰幼兒,更接近「啟蒙教育」。 近幾十年來,嬰幼兒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表明,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大腦的發育非常活躍,對外界的刺激相當敏感。

換言之,嬰幼兒具有巨大的學習潛能。在這個時期實施目的明確的教育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的身心成長。但在教育問題上,「可行性」並不意味著「科學性」。

教育的科學性既要考慮「可行性」,也必須考慮「妥當性」與「有效性」。就啟蒙教育而言,其實施時機與內容,方法與程度都要求嚴格的相互配合,不是盲目的「拔苗助長」,更不是置對嬰幼兒長遠發展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於不顧的「強制性開發」。 很多家長對自己兩、三歲的孩子能夠認千餘個字,或者能夠準確回答簡單的算術問題,或者可以背誦幾十首唐詩等等皆津津樂道。

然而上述的情形並非啟蒙教育成功的例子,甚至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啟蒙教育。因為雖然每個孩子發育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對於那些首先要求以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為前提的學習,比如閱讀理解,數學邏輯,只有在孩子長到5-6 週歲時,大腦皮層才能發達到足以吸收並消化這些知識的程度。嬰幼兒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將大人反覆誦唸的內容記下並複述出來,其過程的的實質不過是機械的記憶,和鸚鵡學舌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而且此類的機械訓練是需要不斷強化的,一旦這種強化停止,孩子很快就會忘記所學的內容。 耶魯大學教授,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孿生子爬樓梯的實驗。在實驗中,孿生子之一從出生後第48周起,每天作10 分鐘爬樓梯訓練。

到第52 周,他能熟練地爬上5 級樓梯。另一個孿生子從第53 周才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週以後,兩個孿生子都可以自己爬到樓梯頂端,而不需要別人幫助。

格塞爾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兒童的心理主要是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在其身心發育完成之後才會產生該年齡段學習的主動性,而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教育只能促進成長,不能改變成長的程序。在學習主動性產生之前施加的學習和訓練,基本上是無效的。

和中國人一樣,美國人也同樣重視啟蒙教育。然而他們的啟蒙教育觀念與中國人不同。他們更注重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與模仿的自由環境和寬鬆氛圍,支援、鼓勵孩子的探索,想象和創造。

單向技能的強化訓練和提前知識灌輸都非常少見。而中國的家長大多注重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密集型的強迫學習和訓練,以「乖孩子」和「有特長」為培養目標,其結果是孩子看起來似乎很聰明,也很懂事,但他們普遍心理上依賴性很強,動手能力很差,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創造性思維能力與獨立生活能力會明顯不足,且容易出現不想得到什麼,也不想成就什麼的心理傾向。

不可否認,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本身蘊涵著巨大的智力價值。然而這並不等於說任何知識用任何方法教給任何年齡段的兒童都必然會促進其智力發展。那些不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學業知識,會因孩子無法理解而失去其促進智力發展的意義。

事實上,早有對各種早期教育方案效果的追蹤研究表明,提前知識傳授如讀寫算訓練的效果其實很有限,大約只能夠持續到小學4 年級左右。不僅如此,提前知識灌輸還會給兒童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挫傷他們的求知慾,嚴重的有可能造成如美國著名幼兒教育家凱茨定義的「習得性愚蠢」──無力駕馭新知識和隨之而來的自信心喪失。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過: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可見在實施啟蒙教育的過程中,單純追求技能訓練和知識灌輸,乃是一種急功近利,盲目短視的做法。

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對人的整體素質要求超過以往任何時代。這種整體素質是包括樂觀進取、獨立自主、勇於創造、具有責任感和團隊精神等品質的總和。啟蒙教育應該在培養整體素質的前提下,幫助孩子形成由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組成的綜合學習能力。

從而使他們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體魄強壯、心智健全和環境適應能力良好的人材。那麼,怎樣才能在實施啟蒙教育的過程中達到上述的目的呢? 首先,作為主要施行者的家長們,應該檢查、調整自己實施啟蒙教育的心態。

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已經成為獨立的個體。他們年齡雖小,但已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他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於**,不能把**的想法、願望強加給孩子,應當給孩子以足夠自由和廣闊的空間去選擇、想象與創造。

如果希望通過教育下一代來消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遺憾,有意識地製造自己人生的翻版,補充,或延續,由此得到一種替代滿足,這是自私的心態;如果為了急於要讓孩子有所表現,而刻意給他們才藝方面的強化訓練,這是虛榮的心態。抱持類似心態的父母往往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求好心切,硬性給孩子規定學習任務,甚至剝奪他們玩耍遊戲的時間,結果是事與願違,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其次,要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待嬰幼兒潛能的早期開發,把這個時期的發展與教育放在孩子的終身發展過程中去考慮。

只有這樣才能夠準確把握施教的尺度,按步就班而不急於求成。就0-3歲的嬰幼兒來說,啟蒙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體能訓練:

順應孩子身體的自然發育狀態,引導孩子進行爬行、站立、走路和手的抓握等動作練習,鍛鍊其四肢相互配合,大腦與四肢配合的協調能力。 2)語言訓練:語言的聽與說部分最主要是嬰幼兒時期在家庭內奠定基礎。

家長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包括講故事,唱兒歌),要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聲音的節奏快慢,以及發音的準確度及清晰度。更要不時停下來觀察和誘導孩子的反應,鼓勵他們從被動地接受語言到主動的表達語言。 3)認知訓練:

給孩子提供色彩鮮豔的玩具和**遊戲,帶領他們到經常接觸到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去學習,給予孩子豐富的感官刺激,發展其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的靈敏度,誘導和鼓勵他們觀察和摸索的主動性。 4)情緒和操守啟蒙: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情緒控制,自我調整,自重而重人,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比如,儘早形成相對穩定的作息規律,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有助於增加他們心理的穩定,避免行為失當。 5)獨立能力訓練: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從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幾個月大時便開始教他們自己抱著奶瓶吃奶,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學會自己穿衣服,穿鞋襪,進而幫助大人作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

6)社會能力訓練:為孩子提供與同齡夥伴相處的機會,或利用角色扮演等遊戲,讓孩子通過生活經驗的直接累積來學習如何與人分享或合作等社會技巧,培養他們對自身行為和對團體的責任感。 第三是要了解嬰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尊重他們的人格、興趣、需要、發展特點出發,教育方法以啟發興趣為主,因勢利導。

既定的標準不宜過高,避免拿孩子生長髮育的狀況和周圍的同齡兒童作比較,無論孩子是否能夠達成目標,其學習過程中任何努力的嘗試都值得鼓勵和肯定。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孩子認識和欣賞自己的獨特性,建立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為人父母者對孩子不變的期許。

按照國際21世紀委員會的觀點,判斷「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標準,是看其內容是否「提供了有助於終身繼續學習的動力和基礎」。如果是,這種教育可以說是成功的;否則就是不夠成功甚至是失敗的。正如古人有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真正認識這一點,才能使啟蒙教育走上科學而有效的軌道。

如何在嬰幼兒時期進行早期教育,如何在嬰幼兒時期進行早期的教育啟蒙?

為什麼藥給嬰兒進行早期教育?大家都很熟悉,在狼群里長大的孩子不會說人話,其實孩子有很多潛在的能力,如果不利用就會退化,就像狼群裡的孩子一樣。所以,早期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的大腦神經產生更多的連線,讓孩子更聰明。在蒙氏教育裡認為,孩子有各種敏感期,在敏感期內更容易習得某種技能,過了...

嬰幼兒時期一直由老人帶對孩子的身體有影響嗎

這位知友,嬰幼兒時期一直由老人帶對孩子的身體有影響嗎 老人帶孩子有三大優點 第一,老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育兒經驗,對孫子輩尤其疼愛,關懷備至。老人退休後時間也比較充裕,照顧孩子更有耐心,更愛撫,責任心更強,會給孩子更多的愛。第二,現在年輕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問題是他們的一塊心病,有了老人的幫助...

怎樣對0 6歲的幼兒進行早期教育

0 6歲的早期教育,範圍太寬了點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正確的分法應該是0 3歲,3 6歲,6 13歲。以三歲之內最為關鍵,你可以分階段進行網上搜尋。0 6歲的幼兒階段,到底要不要提前教育?兒童到了6歲就會被家長送到學校裡學習,但是0 6歲的幼兒階段對孩子來說也是攔戚非常重要的,6年的時間,如果在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