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暴走愛教育
回孃家過年。
農曆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孃家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需要在孃家吃午飯。
尤其是新婚夫妻,大年初二回孃家,更被民間認為非常重要,一定要夫妻雙方在初二一早便回到孃家。
回娘講有很多講究,需要給孃家的長輩每人帶上乙份。給的紅包數額,一定是雙份,不能是單數,如果給到單數,便認為是不吉利的。還有很多地方,孃家收了女兒女婿的紅包後,待夫妻雙方離開孃家時,孃家必須要送回一部分給女婿。
各地習俗
陝北一帶有六月六回孃家的習俗,傳說是為了聯絡姻親間的感情,屆時孃家要請閨女、女婿回門團聚。
河南也有此俗,不過,是與收麥打場的季節相聯絡的。俗謠雲:「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要是閨女不把娘來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
2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二,多數地方結了婚的女兒一般會?這是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今日先行公佈的2月2日問題,答對即可獲得乙份180g飼料,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女兒出嫁後,每逢過年為什麼是大年初二回孃家而不是大年初一。這個習俗的由來是什麼?
3樓:惠企百科
初二又叫「女婿日」,主要為了穗顫鬧錶示女兒對父母的孝順。
回門又稱"歸寧",亦即"回孃家",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俗之一。回門禁忌也多是關於新婦的禁忌,不過是指新婦在回孃家方面的禁忌事項。
河南一帶,除了上文提猜罩到的正月十五禁忌回孃家看燈以外,還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孃家。因為女洞察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孃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
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乙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
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女兒出嫁後,每逢過年為什麼是大年初二回孃家而不是大年初一。這個習俗的由來是什麼?
4樓:網友
初二回孃家,是古代對女權的保障,讓嫁出去的女兒回家與親人團聚,又俗稱「做客」或「初二女兒回孃家」。而為什麼是初二不是初一呢?根據老一輩的說法,初一開春女兒回孃家,會把孃家吃垮,所以早期也常見外地的女兒已返鄉,卻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到才返家。
5樓:網友
這屬於地方風俗。初二,叫做「迎婿日」,就是初二是迎接女婿的日子,並且回孃家要注意,應該在大年初二中午12點前到,最好是早上9點左右到,這樣可以上灶做飯,不能踩著飯點到,如果有特殊情況,別超過12點,另外晚上6點前必須離開。
回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每年正月初。
二、初三,中國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乙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另外,孃家在姑娘和女婿走時,應該回禮,就是不能把所有的禮物收下,應該返回兩件,讓帶回去。這些習俗,用具體的做法,表現了人們的團圓、和睦、禮儀、孝道的倫理親情,反映出中華民族是乙個重視情感、親和力的民族,是文明之邦,禮儀之邦。
大年初二可以剪頭髮嗎大年初二的禁忌
漢族 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 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大年初二,傳統的習俗,今天是女婿回丈母孃家的日子 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 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大 ...
春節傳統習俗有哪些講究和忌諱,大年初一到十五
大年初一到十五,年俗都在這兒 初一到正月十五,有哪 些節日習俗?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一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春節象徵團結 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大年初一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 三朝 拜年是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兒那祝賀新春。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
離婚後大年初二可以去丈母孃家嗎,大年初二有去朋友丈母孃家拜年的嗎
如果想復婚,大年初二可以去丈母孃家啊。如果只是和岳父岳母關係好,把老人當做自己長輩親人,沒有和前妻復婚的念頭,平時走動一下看望可以了。年初二,日子太特殊了,萬一遇到前妻的現任,碰面了太尷尬了。雙方有孩子,還有感情,儘量複合了。祝大家都幸福!當然可以啊。這是有情有義的男人。年初二去表明即便是離婚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