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出嫁的女兒大年初二回孃家,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孃家

2021-04-28 19:38:58 字數 5230 閱讀 5968

1樓:智商超群

回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風俗。每年正月初二中國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說臘月28,有說29或30)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

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

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

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

以前已婚女兒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非在孃家過年不可,父母、家人即使嘴上不說什麼,心裡也是不怎麼高興的。因為老一輩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結了婚的女兒若是除夕、初一回孃家,會把孃家吃窮、吃垮,所以早期也常見嫁到外地的女兒除夕前返鄉後,不進自己的家門,而是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一早到才回孃家。

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當然,過年回孃家,全國各地也並不是都在大年初二。例如:

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孃家,晉南多在初三。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孃家的城鄉景觀相映成趣。大同一帶則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習俗。

晉南的新絳,初二是孃家去看望出嫁的閨女的日子。

還有,山西萬榮農村視初二為鬼節,**《萬榮縣志》載:「二日,新喪之家,親戚鹹來燒紙,女家特送錁串懸門首,鄰里皆送錁紙,名曰『首節』。」有的人家因不忍攪擾對新喪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

「二日午前,新喪家門前插紙幡,曰『過二節』。鄉黨俱送紙錁,己制止。是日,不拜節。

」今萬榮縣人初二仍不出門拜節而在家祭祀。晉中祁縣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習,故不能在這天回孃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單獨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2樓:爭霸天下第一關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

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

浙江等地,舊時忌新婦在冬至節回門。否則以為將剋死其夫家家長。俗諺雲:

「娘屋住個冬,夫家去個公。」江蘇也有此俗。不過,理由不同,謂如冬至在孃家過,則孃家家道將因之而衰落。

河南一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孃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

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3樓:在聖彼得教堂打麻將的桂花

新的一年初一陪新的家庭 初二回去父母看看

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孃家

4樓:爭霸天下第一關

主要是受中國傳統習俗影響,回孃家是正月初二的一種習俗,卻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探訪乃至小住。因為女兒在出嫁後,在婆家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有應付各種妯娌、姑嫂關係,甚是辛苦,所以孃家會趕在節慶時接女兒回家來住幾天,名為探親,實則休息。卻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河南一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孃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

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5樓:李亞光

回孃家,又稱「走孃家」

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習俗

在正月初二這一天

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

而且要與丈夫同行

所以這一天又稱為

「迎婿日」或者「姑爺節」

民間認為

出嫁的女兒在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回門

回門會把孃家吃窮

只有在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

6樓:香林菸酒

大年初二回孃家.相信大家對大年初二習俗都不陌生了,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其實,除此之外,大年初二習俗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習俗。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讓你左手一隻雞,右手一支牙回孃家團圓給孃家呀,增加一些溫情你自己可能平時回去也名不正言不順,正好過年了,回家團聚啊,買點禮物,孃家臉上也有光。

8樓:神靈侮仕

回孃家有一種說法叫走孃家,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和丈夫同行,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迎婿日,或者稱為「姑爺節」,傳統認為:外嫁女兒在大年初一不應該回家,如果回到孃家的話,孃家會被吃窮,所以只能大年初二回孃家

9樓:別想得那麼難

一種傳統文化習俗

民間有年初一兒子要給親生父母拜年,年初二女婿要給岳父家拜年的說法

拜年有句俗話說,「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好拜年」。意思就是:初一兒子給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給父母拜年。初三初四你就隨便到哪個親戚朋友那裡拜年都可以了

10樓:射手鮮豔

「回孃家」又稱「歸寧」。在大年初二,女兒回孃家時,必須辦一大袋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禮物頗薄,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三十過年的時候在自己家裡,然後初二回孃家,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現在人工作也都特別忙,還得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就忽略了自己的爸媽,有時間多回去看看吧!

為什麼結婚的人要在大年初二回孃家?

12樓:d噠噠噠丫

中國過新年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是得在大年初二回孃家的,此外,夫婿還得要陪同妻子回孃家,此謂「迎婿日」。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孃家給父母長輩拜年,並且要在日落前回去,這是民間的風俗。 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拜年,等候的孃家父母都會起個大早,在神前焚香禮拜,祈求吉祥順利。 等到女兒一家快到時,就會點燃爆竹,熱烈歡迎。

如果是外孫子頭一次到外婆家來,迎接的場面更熱鬧。

可是,每一年都得回孃家嗎?那倒非硬性規定。只是,小倆口結婚後的第一年,勢必得在大年初二回去孃家拜年的。

孃家見到小倆口來到,會隆重地舉行歡迎宴,此乃:「待女婿」或「待新親」。既然叫做「待女婿」,女婿當然就成了全家人的焦點了,當天他會是孃家的主賓,地位重要到甚至是超過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超越了岳父岳母的親女兒的。

13樓:黎風花

儒家文化圈的風俗習慣,一般都有很強的男權主義色彩,「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性出嫁之後,即脫離了自己的家庭,成為夫家的人了,被認為是「外人」,不能有事沒事總往孃家跑。

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

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

有的地方大年初二,女兒回孃家後,不能在孃家吃晚飯,必須在晚上前離開,到農曆二月二日在回孃家住一晚上,但是有的地方卻必須要住一晚,初三中午前離開。

這些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會人們雖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較嚴格地遵守著,而且可能還要執行很長時間的文化現象。

14樓:s時光不棄

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孃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正月初二,是回孃家的日子,也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的日子,俗稱「迎婿日」。

回孃家,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習俗,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而且要與丈夫同行。

河南一帶,除了正月十五禁忌回孃家看燈以外,還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孃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孃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

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

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15樓:爭霸天下第一關

回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其他習俗:

1、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發大財。

2、祭祀先祖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

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16樓:沐湛空

因為大年初一在男方家過。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探訪乃至小住。因為女兒在出嫁後,在婆家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有應付各種妯娌、姑嫂關係,甚是辛苦,所以孃家會趕在節慶時接女兒回家來住幾天,名為探親,實則休息。

卻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食甜卵」之俗源於一個美麗故事:昔時一李姓老婆婆,有女成年,經媒人說合,出嫁張生。幾年未育,婆婆聽知女兒夫妻意見分歧,長期分居,實非生理問題,為盼望早日抱得外孫,設法請女婿到家來,煮甜卵敬之。

告知女婿甜卵是甜蜜圓滿,家能甜蜜圓滿則興,夫妻甜蜜圓滿則能生育孩子的道理。婿悟,從此夫妻相敬如賓。翌年得子,婿歡天喜地到岳家報喜。自此,後人以煮甜卵敬新女婿,歷代便沿襲下來。

大年初二回孃家能在孃家住嗎,大年初二回孃家能住在孃家嗎

初二回孃家可以住在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每年正月初 二 初三,中國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 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探訪乃至小住。因為女兒在...

女兒出嫁後,每逢過年為什麼是大年初二回孃家而不是大年初一。這

初二回孃家,是古代對女權的保障,讓嫁出去的女兒回家與親人團聚,又俗稱 做客 或 初二女兒回孃家 而為什麼是初二不是初一呢?根據老一輩的說法,初一開春女兒回孃家,會把孃家吃垮,所以早期也常見外地的女兒已返鄉,卻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到才返家。初二又叫 女婿日 主要為了表示女兒對父母的孝順。回門又稱 歸寧...

為什麼大年初二回孃家

大年初二謂之 開年 是女兒女婿回孃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俗稱 迎婿日 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孃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在臺灣有這樣的民諺 有父有母初。二 三,無父無母門擔擔。意思是說有父母的女兒,在大年初二以後,孃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只有無父無母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