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窩窩小墨
道德經》是道家的,不是儒家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缺衡巖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
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
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
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伏御、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
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樓:網友
道德經是道家。但是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的分枝。
老子是道家還是儒家?
3樓:塞可
老子是道家的。
老子、莊子都是道家的,孔子、孟子是儒家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4樓:國學閒扯之人
《道德經》又被人稱之為《老子》,認為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其實,「老子」這個人並不存在,《道德經》是儒家經典之一。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我們所熟知的「儒學」。其實,《孟子》是個人著作集,不應計入儒學之內,而《道德經》恰恰是《論語》《大學》《中庸》系列之一,是對《論語》《大學》《中庸》的前瞻性引導。
老子」的出現,可能來自於時人的猜測,在《莊子》中將此人物形象給固化了下來。其實,「老子」即「孔子」,《道德經》是儒學最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德經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5樓:未央宮中斬韓信
都不是,《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教和道家是兩個概念。
道家是由老子所開創的,而且道家屬於是哲學思想流派,並且成立時間非常的早,在春秋末年的時候便已經是有了道家。道教則不一樣了,道教的成立時間非常的晚。一直到了東漢末年才出現了道教的最早模型五斗公尺教,也就是說在道教還沒有形成的時候,道家就已經在歷史上存在了很長的時間。
道家僅僅是一種思想流派,而道教則是乙個宗教的團體。兩者在文化形態上所呈現出來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道教作為一種宗教的話,他們有著崇拜以及信仰,而且也有著各種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以及活動。
所以其主要的派別傳承是大致清楚的。而道家作為乙個思想流派,就思想流變與代表人物總是會因為其解說時最為重要的內容而不一樣。
《道德經》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6樓:國學閒扯之人
《道德經》應屬於「道教」的,因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稱「老子」為其「老祖」。
但其實《道德經》並不是「老子」所著,「老子」這個人並不存在,《道德經》的本質為「儒家」經典。「儒家」離開了《道德經》就基本是一門「死」學說,而《道德經》是其「生命力」。
道德經》是一本全中國人都應該仔細、認真學習的一本書,尤其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它才真正的發揮出力量!
老子的《道德經》是說什麼的,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
道德經 是寫給統治者的進言,關乎治國方略,其中的政治哲學很容易就形而上學或修心養性的道理。老子悟道的心法,大多數人理解成 致虛極,守靜篤 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的。老子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宇宙萬變,但是隻要抓住宇宙演變的規律,才有道可循。但這個道怎麼悟,怎麼說。老了用 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老子《道德經》中的 德 是什麼意思?
孔德之谷,唯道是從。道篇二十一章的原話 可以看出道為本體,德為器用。再馬克思一點,道是世界觀,德是方 所以有道 德二篇 用南師的話說吧,可能不一定完全一樣 德者,得也.就是道的外用嘛.得道的人一定是才全與德全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這就是老子推...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德經的道是前幾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道總是無所作為,但說又沒有東西不是出於它的作為。這是老子非常明確的立場,沒有道就沒有一切,道是先天地生,可以為萬物母。道是無為的。因為它不存在任何目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無心而為,無心就是沒有任何目的,道也是沒有任何潛能要實現。有潛要實現的話,道本身就不完美了。道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