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輕描歲月跎
蜀國與吳國之間的夷陵之戰,作為劉備生前的最後一戰,結果卻是一敗塗地,最終自己病死在白帝城,將蜀國大業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很多人為劉備感到遺憾,畢竟他的復興大業還沒有完成。那麼劉備如何才能避免夷陵之戰的失敗呢?
從章武元年(西元221年)七月開始的夷陵之戰,到了第二年的二月進入到相持階段。
陸遜依山防禦,劉備一時找不到破敵之策,便沿巫峽至夷道一線依山紮營,先後建立了五十多個營寨,聯營七百多里。期間劉備多次派兵出擊,誘使吳軍決戰,但陸遜卻不為所動,戰事很快便來到了這一年的六月份。
當時夷陵地區的氣候非常炎熱乾燥,酷暑難耐,自秭歸十餘里泛起黃氣,面積達數十丈。劉備將各營安排在密林高山險要之處,密林之間,他認為這樣既能憑險固守,又能避暑。而陸遜則抓住了劉備這一致命的失誤,採用火攻,對劉備大軍進行了致命一擊。
劉備數萬人被殲,慘敗而回。
這一仗究竟該怎麼打才對劉備大軍有利呢?從地理位置和雙方態勢分佈來看,劉備通過夷陵奪取荊州,可供選擇的主攻方向主要有三條。一是順江而下直取宜都和江陵;二是從江北的夷陵道攻佔當陽後攻佔江陵;三是從江南的夷道攻佔宜都後揮軍江陵及公安。
而劉備選擇的便是這第三條進攻路線。
從夷道發動進攻,劉備面臨的困難有二。一是將遭遇強大的東吳水軍,無法從水上與對手抗衡;二是當地山多林密、道路狹窄,大規模軍事行動難以,利於防禦。故此陸遜才能堅守四個月,令劉備無計可施。
如果劉備採用第一條路線發動進攻,結果又將如何呢?順江而下直取宜都可謂最直接、最有效的進攻路線,但由於東吳水軍的超強戰力,劉備水軍完全不是對手,這條路線只能說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無法實施。
最後說說第二條主攻路線:從江北的夷陵道攻佔當陽後攻佔江陵。
這條路線雖然同樣要經過崇山峻嶺,道路條件不佳,但吳軍在此防禦薄弱,極易突破。但一旦突破,所面臨的地形都是丘陵及平原地區,有利於進攻而不利於防禦,劉備可以發揮步兵的最大優勢,與吳郡決戰,劉備取勝的把握性遠高於實戰中的第二條路線。
2樓:提貓隊長
如果劉備不把他的大軍都分散在山林中,那麼劉備還是有可能成功的,因為當時劉備的實力在吳國之上,只要不出現意外還是會勝利的。
3樓:小自信
我個人覺得劉備在作戰的時候一定要找好良將,還有就是找一些對自己非常忠心的人去打這一場戰役才會獲得最終的成功。
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當初為啥不帶上孔明他們?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大戰,劉備就是在這場戰役之後死的。那麼,為何這麼重要的一場戰役,劉備沒有帶諸葛亮 趙雲 魏延和馬超等人去呢?原因就是乙個,他們對當時要不要打東吳是有分歧的。劉備不可能帶不贊成自己的人去打這樣的一場大戰。恰恰正好,我們所說的諸葛亮 趙雲 魏延和馬超他們都是屬於反對派。對...
夷陵之戰時,為什麼劉備不讓趙雲擔任先鋒大將呢?
當時的趙雲已經年邁,因此能上戰場的只有張苞,關興這些年輕將領。所以劉備不讓趙雲做先鋒。因為趙雲始終是劉備的護衛,乙個護衛是不可能擔任先鋒大將。所以說最終沒有讓趙雲去。因為趙雲本身就是反對這場戰爭的,自然不會傾盡全力去打拼,並且劉備此時對他已經產生了疑心,覺得趙雲為了利益已經背叛了他。夷陵之戰中,劉備...
夷陵之戰劉備御駕親征的原因是什麼?為何不帶上諸葛亮?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 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三大戰役 的最後一場。這場戰役由劉備御駕親征,但是沒有帶上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劉備這次出征東吳是 以怒興師 恃強冒進,無論諸葛亮如何勸阻都不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