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自省
寺廟是佛學的大課堂。
如何理解佛教寺廟的意義
2樓:科創
佛教寺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破敗的。佛像半立半毀,顏色斑駁,院牆雜草叢生。其實佛教寺廟在修建之處和在良好維護的時候,是法相莊嚴的。各種宗教儀式也總是可以震懾人心的。
關於佛像前的功德箱,不少人都有不同看法。信眾趨之若鶩,一擲千金者有,但也有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在收買菩薩,通過錢財的賄賂,希望換來菩薩滿足自己的心願。其實並非如此。
過往的寺廟,入寺並不需要買門票,人人可以隨意出入。那麼僧人用以維護寺廟的錢財從**來?只能從香客捐的香火錢中來,或者替人做法事、辦法會。
在現代制度的規範下,在物價局的定價下,寺廟都會收門票,其實已經起到了接收香客香火錢的目的,但佛前捐功德的老習慣還是予以保留了。
另外,再說一句佛學院之事。其實佛教的寺廟,相當於世俗的大學,入寺等同於入校學習,學習成果好壞全靠個人悟性和勤奮程度。寺廟裡的早課,相當於上課;寺廟裡的藏經閣,相當於圖書館。
過往的人們想要研究佛法,只能去寺廟。現在還可以去高校。寺廟裡也會有俗人把持大權,也是乙個小社會。
最終在乙個廟中可以熬到出頭之日、著書立說,揚名天下,現在的寺廟,已經徒有其表了,找幾個光頭,充當出家人,給大家表演佛教儀式,一切以掙錢為目的。真正的寺廟,應當是有人供養,自己則通過集體早課和個人對於佛法三寶的不斷探索探求上。如同當下的高校。
寺院與廟的區別?
3樓:琴姐侃情感
寺在古代是**辦公的地方,而廟是古人祭拜鬼神的地方,寺是有人駐守的,而廟是無人看守的,在我國,信奉佛教的人有很多,但是知道「寺」和「廟」不同的人很少,因為在當今社會我們都習慣把它們混為一談,因此也就有了寺廟這種叫法,更為關鍵的是寺廟這個詞現在也被大眾所認可,說起寺廟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燒香拜佛之地,但事實上廟的出現比寺還早,廟出現的時間段大概是西周,而寺出現的時期是秦漢。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而廟一般都是信徒去祭拜各路神仙,各路鬼怪的地方,比如像城隍廟、關帝廟等,不過廟也分三六九等,根據《禮記》裡的記載:
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不過將廟分等級也是周朝開始的,而漢朝略有不同,漢朝雖然不分等級,但是普通人是不能建立廟的,因為廟在漢朝是用來祭奠特殊人物的,比如岳飛廟,所以廟是不能隨便建立。
但是寺和廟在最初其實都有乙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與佛無關,因為乙個是官吏行政之地,乙個是世人供奉鬼神之地。只不過到了後來寺裡面有了佛,而廟裡面其實至始至終都沒有佛,如果有,也都是那些鄉下的人籌資而建的,因為很多人把寺和廟混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就都忽略了它們本身的區別,所在鄉下有的廟裡還是會有佛像。
4樓:網友
佛堂抄佛堂 名詞 字面意思有兩個 一是佛所住的堂殿 一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寺廟寺: 創字會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寺通「侍」(侍候)與「是」,原為皇帝(聖賢位)下的最高—級辦事機構(三卿九寺,如大理寺)。
寺位,寺處,做事,只需敬順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與改變,差之毫歷,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國教化世人的辦事管理機構,系皇帝直接接引並侍服於宮廷,故亦稱佛寺。所以宮延、寺院建築與園林之相,系出—脈。
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順理即化。
廟: 世間達賢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廟,如孔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真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故稱廟,廟通「妙」也。
寺廟: 所以寺廟,包括祠堂皆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當頂禮。寺廟莊嚴,神聖不可侵犯,寸土之間,可隨順而不可隨意更改,敬順即得妙法。
5樓:網友
旅遊中,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又比如俗話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也是錯的,和尚並不住在廟裡。
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寺 《說文》雲「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
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
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
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
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觀 《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
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
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庵 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寺、廟、祠、觀、庵各有區別,不能混淆。
6樓:曉秋槓槓
【寺bai】是佛教道場,下du設院、庵、堂。
zhi【廟】多是道教的道場,中dao國本土一版直對供奉祖先神權鬼聖人的專門建築稱廟。如太廟家廟土地廟山神廟孔廟藥王廟等。道教也就沿用了這一稱謂。有的道教道場也稱觀。
寺廟】是對寺和廟的泛稱。
中國第乙個佛寺是洛陽的白馬寺。在此前,寺是**機關名稱,如大理寺、鴻盧寺、太常寺等,寺的意思相當於現在的廳、所之類。**的高階賓館也稱寺。
漢明帝派使從印度請回法師經卷後,這些法師都是天子賓客,就建寺安置。這時寺還是賓館的意思。由於僧侶是住寺的,後來僧侶住的固定道場就都被稱為寺了。
7樓:網友
「寺」和「廟」到底有何區別,真的並非一回事,看完漲知識了。
8樓:笑笑科普
寺和廟的性質是大不相同的 而且在中國古代 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 「寺」的最早的意思是官署 是**辦公的地方。
9樓:一向專念生極樂
淨空法師---歷史上抄記載的,乾bai隆、嘉慶的時候還沒du變,佛教所有的這些道zhi場,寺院庵堂都講學。
dao、都上課,所以寺院庵堂是學校,它跟寺廟不相干。所以佛家稱寺,寺不是廟,廟裡面是宗教的,那是供神的,佛不叫廟,佛叫寺。
寺是什麼?寺是**辦事的機關,直接歸皇上管的這個機構叫寺。
10樓:侯松蘭琦雲
寺院是佛家教育的地方;廟是儒教的,就是孔廟;觀是道教的;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
11樓:姚姚帶你看世界
經常說寺廟,但是你知道嗎?寺和廟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機構,只是有一些人不知道而已,
寺和廟的區別
12樓:笑笑科普
寺和廟的性質是大不相同的 而且在中國古代 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 「寺」的最早的意思是官署 是**辦公的地方。
13樓:小海說歷史
「寺」和「廟」到底有何區別,真的並非一回事,看完漲知識了。
14樓:2010美的
寺和廟本來不一樣。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
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的;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
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另設乙個新寺,叫「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乙個佛寺,後稱為寺院。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安置佛像並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的處所。
15樓:姚姚帶你看世界
經常說寺廟,但是你知道嗎?寺和廟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機構,只是有一些人不知道而已,
寺廟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16樓:乾萊資訊諮詢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慧緩畝的地方。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
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的。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哪搜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大眾甚至佛教徒對於傳統佛教都有很大的誤解。
最明顯的誤解,乙個是供奉佛像,乙個是給廟裡捐錢。再說和尚。現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詞,泛指出家人。
其實佛門裡面,和尚前森是個非常尊貴的稱呼。乙個寺院的主持,或者是一方的道場的主講人,才稱為和尚。
17樓:南琛兒
寺和廟的區別。
在中國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為廟。
廟,本是奉祀祖先的處所,即祖廟。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稱廟,如龍王廟、土地廟。
到了封建社會時代,所指螞陵謂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廟奉祀,如關帝廟、岳廟。此外,帝王。
處理政事的地方叫廟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漢代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寺也指**機構,如太常寺、大理寺。物春。
兩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此後,寺又指寺院唯戚(僧侶居住的地方)。
現在也可這麼說:」寺是外來宗教的宣講場所,廟是歷代炎黃子孫紀念國殤、忠孝等。
人士的場所,寺裡供的是佛,廟裡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18樓:潛川如斯
可以用大學來打比方,佛教=一門揭示宇宙自然人生的教育學科;寺院=傳播佛教的一所分校。
寺和廟的區別是什麼
19樓:貓貓談教育
寺和廟的區別是供奉物件不同、主要功能不同、代表文化不同。
1、供奉物件不同。
寺自從漢明帝之後,其中便供奉著莊嚴的佛,而除了佛以外,寺中幾乎很少供奉其他存在。但是廟不一樣,廟裡可以供奉祖先,也可以供奉神鬼,另外供奉那些聖賢也是完全可以的。比如說供奉皇室祖先的太廟;供奉土地公的土地廟;供奉孔子的孔廟。
2、主要功能不同。
寺在佛教傳入後,從官署逐漸變成了佛家子弟修行、研習、生活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之中,不同資歷的佛家子弟有不同的身份,當香客來寺中供奉香火時,也會得到專人的服務。
相比於寺,廟中很少會有僧侶的存在,有一部分廟中更是隻有神佛像。廟所在的地方如果有富裕的人家,為了自己生活順遂,會自己出資修廟塑金身,若是廟處於荒郊野外,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廟也會越來越破敗。
3、代表文化不同。
寺到現在,基本上成為了指代佛教場所的世亂孝專稱。而廟如今仍然有其他的含義搜稿,既可以指代佛教場所,也能夠指代供奉先祖的地方。
寺的**
佛法是漢朝時傳到中國來的。當時的「寺」是辦公機關陪悶,直屬於皇帝下面一級單位的辦事機構;屬於宰相下的一級單位稱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長官、首長叫尚書,次長稱侍郎;屬於皇帝下面辦事機構的首長叫卿。
皇帝下面辦事的一級單位有9個,共9個寺,長官稱為卿,所以「寺」不是廟,它是乙個辦事機構。佛教到中國是由皇帝來接待它,那時外交歸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內務。
專門辦外交的是乙個寺,名叫鴻臚寺,專門招待國外貴賓的,就像如今的***,該寺的卿就是***的部長,就是首長。當時鴻臚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時,覺得佛法挺好,談得很投機,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鴻臚寺,於是在9個寺之外增設乙個寺,即佛寺。
第一批出家人就長遠留在中國,不讓他們回去,該寺即白馬寺。那時首都在洛陽,該寺管佛陀教育,他們的工作是翻譯經典、講解佛經、指導修行。
於是,中國的教育部就變成了兩個:乙個是皇帝下面白馬寺辦的社會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學的;乙個是宰相底下的禮部辦的國家傳統教育。乙個歸皇帝管,乙個歸宰相管。
寺的起源是這麼來的,如今講「寺」後面來個「廟」字,就不成話了。
佛教寺廟的崗位有哪些,佛教寺廟裡的職務有那些?稱謂是什麼?負責什麼?
佛教寺廟職務性身份稱謂如下 上座 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為下座 10年以下 中座 10年至20年 上座 20年以上 後轉而為寺院職務之稱。上座為一寺之長,主要是弘講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後稱為方丈或住持。也用於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寺主 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後...
佛教寺廟設計那家公司專業,好點的寺廟規劃設計公司有哪些??
寺廟設計,屬於古建築設計 作者 老夏 對於設計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不斷需要通曉建築設計通則以及相關規範,同時需要對於古建築文化十分了解,例如尺寸吉凶,佈局規範,風格樣式,佛教文化,禪宗文化等,所以說找寺廟設計公司需要綜合考察,全面思考!作者 老夏,國家註冊建造師,古建築設計師,園林設計 經幡,寶蓋 ...
神仙為什麼出現在佛教的廟裡,佛教寺廟為什麼有道教神仙?
佛教的系統,是包羅了一切六道眾生。有些神仙是人道得了神通,有些是天人道的眾生。不論何界都可發慈悲心,成為菩薩,受人供奉景仰。佛教寺廟為什麼有道教神仙?週末偶然去某寺廟,朝拜的人不少,裡面供奉著不少菩薩,但是也有一些道教神仙,譬如土地神 財神 福祿壽。不解啊,普通老百姓沒法區分也就認了,為嘛寺廟也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