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對法的認識和意識

2025-02-07 13:30:10 字數 3996 閱讀 1269

1樓:無伈dē錯

所謂意識是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是與物質相對應的。馬克思主義早就告訴我們,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1〕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應,是人腦的機能、「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2〕意識根據它的物件和內容不同,可作不同分類,如自我意識、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可進一步細分,法律意識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3〕

據此,我們可以將大學生法律意識表述為: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這種反應和體驗是積極的,能動的。

這種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同層次和組成部分,正如劉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4〕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徵,又有自己的特徵,同時還區別於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

就其主體而言,大學生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有別於其他社會群體或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於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雖然客觀上講,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法律意識必然包括法律思想體系的理論內容,但就實際狀況而言,在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中,法律思想體系理論內容的比重還是較低的。

2樓:網友

對法的認識是通過學習等方式而產生對法的認知,而對法的意識則可通過多種渠道是潛移默化的。可能得先通過學習而產生意識,也可能僅受環境薰陶而產生意識,因人而異!

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

3樓:小蘿北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嫌友育功能主 要體現在通過提高大學歲者昌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把提高法律意識從自在的行為變為自覺的行為乎扒。

4樓:網友

可以讓自己少一點被騙的機會,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當代大學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識?

5樓:你的專屬老師

大學生也是剛剛要接觸社會的一批人,自我保護意識非常的薄弱,容易經別人的誘導,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了解一些法律,這樣的話,不但是對於自己以後的生活,還是說納羨對於當今的學業都是有一定幫助的,我們自我保護意識強,才可以更好的學習和工作,俗話說,防人之心不無,害人之心不可有,說的正是此意。

<>知法是學法後的產物,我們雖然不是學法律的,但是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法律卻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我們觸犯了法律,就會有嚴重的後果,對我們以後的工作都是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知法懂法是每個公民都需要遵守的,是學法後學到的結果。學習常見法律法規後,大學生學會法律的根本判斷就是知法,知道哪些是事情合法的,哪些事情是違法的。我們有我們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瞭解到法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著重的去看,我們也會有很多關於法律的節目,有一些案例,我們都可以從中和孫得到一些經驗,從而為自己畫一條紅線,不去觸碰這條法律紅線。

重視大學生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這個時候的大學生,他的思想還不夠成熟,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通過身邊的學習以及普法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法律,懂得法律容易受社會的不良因素和現象影響。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像暴力、荒謬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文化糟粕。我們應對時刻保持警覺,雖然我們不去傷害別人,但是也要防止別人對我們的惡意中傷,我們要端正自己的態度,這樣才能不走彎路。

營造法律意識教育的良好環境。

學校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乙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從全方位的去加強它,他不是一時就能弄好的,而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把這個東西宣傳的更好,才會讓法律真正的走進人民,它是乙個系統而複雜的社會教育工程。我們要從周圍的環境開始營造這種氛圍,大家都是群居動物,所以說周圍的環喚茄鏈境會影響到乙個人很大。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做乙個守法的好公民,乙個合格的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法律意識?

6樓:捕捉至冬狐狸

第一,法律規範的認知。一是要讓大學生認識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這種規範告訴你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必須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二是讓大學生認識法律規範是人們行為和評價的標準,這種標準告訴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該如何去做;三是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違法犯罪的事例,讓他們能夠更理解法制。臘判 第二,法治思維方式的培養。

法治思維方式就是迅判人們用法律的規範、原則、理念作為標準,來分析、判斷、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在遇到違法犯罪行為,能夠第一時間採取報警或者求助方式,而不是一味去妥協,致使萬劫不復。 第三,堅定畝局改法治信仰。

要使法治落到實處,除了法律規範的理性認知和法治思維方式的培養外,還必須要有堅定的法治信仰。要讓他們在平時接受法制教育時相信法制社會中,尊法守法的同時,法律也是能夠保護你。

7樓:我就是我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應該具備消數遊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識。

1、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拿銷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

2、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

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

3、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高校畢掘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理論和知識。

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8樓:慕文修

1) 學習法律知識。

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

只有瞭解法律法規以及其原理,原則,才能更好的領會法律精神,養碧配源成法治思維。

2) 掌握法律方法。

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

3) 參與法律實踐。

法治思維實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賣早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人們參與法律時間的方法:

一是參與立法討論;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三是旁聽司法審判;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活動。

4) 養成守法習慣。

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問題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悔態和法治思維。

5) 守住法律底線。

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法律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觸犯法律底線就要受到追究,堅持從自我做起,形成底線私我,嚴守法律底線,帶頭尊法守法。

9樓:信必鑫服務平臺

1、健全的法治意識,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精神要素。

一要增強尊崇憲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識,樹立憲法至上的法治觀念;

二要增強規則意識,明確守法守規是每乙個法治國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識,堅持依法辦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當代大學生應當做到懂規矩、守規則、依規範,堅守規則紅線、明確法律底線。

2、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知識,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重要內容。

法治知識概念比法律知識概念的內涵更深刻、外延更廣泛。因此,要培育和養成新時代大學生核心法治素養,就要者好對大學生進行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使大學生的法律知識不斷更新,還要擴充套件其法治知識儲備、豐富其法治知識結構。

如何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擔當意識, 談談當代青年大學生如何強化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勇於擔時代重任,不負青春韶華?

給予信任,創造機會,賦予責任 多去社會實踐一下就知道了,這樣就知道不容易了 談談當代青年大學生如何強化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勇於擔時代重任,不負青春韶華?50 1,當代大學生是我 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 人,要繼承前輩開創的偉大事業回,在新的歷史起 答點上推動中國熱色社會主義航船繼續破浪前進。2,在...

當代大學生自尊現狀,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現狀

當代大學生自尊的現狀,我覺得應該是非常不錯的吧,因為現在的大學生都比較自尊自愛的。目的瞭解大學生自尊現狀,為提高大學生自尊水平提供幫助。方法選取湖南多所高校494名大學生,採用自尊量表 ses又稱rosenberg量表 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在性別 生源地 家庭結構 不同年級維度上自尊水平未表現出統計學...

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是什麼,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是什麼?

使命,就是要肩負重大的任務和責任。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要走過自己的人生歷程,還要完成各種各樣的人生任務。其中,人們擔負的重大的歷史任務和重大的歷史責任就是歷史使命。歷史使命不能超越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而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又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時代的青年面對不同的歷史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