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瘋子
味精的化學名稱叫穀氨酸鈉(mono-sodium-l-glatamate,簡稱msg),是穀氨酸鹽的一種。在天然食品之中,許多都含有穀氨酸鹽,例如番茄、芝士、磨菇、黍公尺、青豆等。大多數食品含有1%-35%蛋白質,其中一般有10 - 35%是穀氨酸鹽。
人體也不斷生產穀氨酸鹽,這種物質是製造蛋白質不可少的成份,對於幫助體內新陳代謝作用非常重要。味精與人體自己製造的穀氨酸鹽完全沒有分別,消化之後進入體內正常的生物化學途徑,製造能量。 目前市面**的味精都是白色晶體粒狀物,沒有氣味。
最流行的牌子是「味之素」,但香港也有本地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產品以其他牌子**,成份大同小異。這些味精幾乎全部都是從甘蔗的糖漿及木薯澱粉經過複雜的發酵過程提煉出來的。
記得啊。
味精是什麼原料做成的
2樓:生活達人阿潔
味精可用小麥麵筋等蛋白質為原料製成,也可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穀氨酸製成,還可用化學方法合成。味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
穀氨酸發展主要原料有澱粉、糖蜜、醋酸、乙醇等。國內廠家現多以澱粉為原料生產穀氨酸,少數廠家以糖蜜為原料生產穀氨酸,然後轉化生產成味精。用脲素、錢鹽等為氮源,加入輔料,培養穀氨酸生產菌,發酵30-40小時。
我國最初的味精工業化生產是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採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這個方法耗能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裝置要求高、需耐酸鹼裝置,在1965年以前都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隨著科學的進步及微生物技術在食品行業的應用,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來,我國味精行業大都採用發酵法生產,水解蛋白質法及用石油裂解丙烯合成法較少採用。
合理使用:基於味精呈鮮效果的影響因素,在使用味精時應注意的問題:味精的最適使用濃度為,最適溶解溫度為70℃~90℃,為此應在烹調中,菜或湯即將成熟或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
這樣既不破壞味精的鮮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產生鮮味。
拌冷盤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將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則會因溫度低而不易溶解,這樣味精的鮮味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在本身含穀氨酸鈉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新增味精。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味精。
味精是什麼,味精的主要成份是什麼?
味精也叫味素,化學名稱叫穀氨酸鈉。它是一種白色晶體,常用麵筋或大豆為原料經過化學加工而製成。是一種調味品,供人們食用。味精能水解成穀氨酸 氨基酸的一種 它具有強烈的鮮味。不過,在使用時應特別注意溫度,注意烹飪方法,不要過早的放入味精,因為穀氨酸鈉在120度以上會發生化學變化變成焦穀氨酸鈉,不僅鮮味減...
自己家裡怎麼做味精,如何選擇家裡吃的味精?
主料鮮貝丁 600g輔料鹽 15g步驟 1.準備鮮貝丁。2.加少許的清水清洗乾淨。3.控幹水分。4.放入盆裡,加鹽醃製15分鐘。5.鍋內加水,蒸12分鐘左右即可。6.蒸熟的鮮貝丁控幹水分。7.用刀切碎。8.切碎的鮮貝丁放入盤子攤平,放微波爐,大火2分鐘,開啟用筷子翻一下,讓鮮貝受熱均勻,反覆至鮮貝有...
味精屬於什么型別的產品,味精屬於什麼型別的產品
都是調味品。雞精屬於複合型,味精屬於單一型。在國家食品新增劑法規中,將味精的成分即穀氨酸鈉列為增味劑的一種。我也是一樣要找你這樣的問題,食品新增劑都在哪些物質裡面的,比如說穀氨酸鈉一般是在味精裡面的,而甲苯酸鈉一般是在哪些物質裡面的?我是做麵包學徒的,看到新增了這個東西,但是不知道甲苯酸鈉是在什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