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讀了幾折書是什麼意思?

2025-01-07 21:10:15 字數 5486 閱讀 4888

1樓:帳號已登出

古人的背誦能力讓我們大吃一驚。

誦」字的原意即大聲背誦。古人的背誦能力,今天看來很讓我們大吃一驚。

宋代江陰有乙個姓葛的秀才,有一次,他去拜見地方官。在候見廳裡,他碰到另一名「意像軒驁」的士人先已等在那兒。這位葛君便很恭敬地向他作揖問候。

對方見葛君穿戴貧寒,有點看不起他,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葛君非常不滿意。坐了一會,他便問道:

你來見地方官,有沒有『銜袖之文』?」注:『銜袖之文』是指古代士人為求長官、前輩的賞識,在見面時向後者呈獻的代表作品,也叫「行卷」),那人自然沒有忘記帶著它。

葛君便向他要求看一看。那人素來自負,於是很得意地拿出自己的行卷給葛君。葛君接過來「疾讀一過」,口稱「大好」,當即交還。

剛剛他呈獻的那些篇章都是我寫的。我可以當場背一遍,以作證明。」然後他就高聲背誦起來,居然「不差一字」。

在座的人們都信以為真,紛紛責備那個真正的作者。「其人出不意,無以自解,倉皇卻退。歸而慚恙,得疾幾死。

有關葛秀才的傳聞之詞,未必完全真實。但是,當時人們的記誦能力強過現代人許多,則肯定是事實。

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更不用說在紙張取代竹帛成為最基本的書寫材料之前(此種取代之完全實現要晚至兩晉之際),也就是當人們在一生中只有很珍貴、很稀少的幾次機會能夠接觸到典籍的時候,人記誦文字的潛在能力就被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了。這種能力不但在少數人身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同時對很大一部分讀書人來說,它也是一種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2樓:夏⾬初晴

古人說讀了幾折書是幾頁書的意思。

為什麼古代人開始用功讀書都要說是「折節」讀書?

3樓:網友

折節: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尊重有知識的人。

古人讀書就學習聖賢的思想,當然要謙恭。

古人談讀書的意思是什麼?

4樓:清風白酒留故人

古人談讀書的意思如下:

1.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朱熹。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3.曾國藩。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譯文及註釋譯文。

1.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

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3.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於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註釋1.敏:聰明。

好:喜好。恥:以……為恥。

知:通「智」,聰明,智慧。

厭:滿足。誨:教導。

2.謂:說。

漫浪:隨隨便便。

急:要緊。3.蓋:在句首,發語詞。

士人:泛指知識階層。

恆:恆心。下流:下等,劣等。

斷:副詞,表示絕對、一定。

5樓:漢字是不起帶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思敏捷而又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默而置之,學而不厭,誨人不默而置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來什麼都知道的人,只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求得有知識的人。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習就像追趕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學到了還怕丟失。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其以思,無益不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其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的思考,發現這樣做也沒有什麼益處,還不如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的思考,發現這樣做也沒有什麼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6樓:折磨

茶餐廳徐小鳳地方很好找想到乙個驚喜欲狂分析方法下。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那麼這兩者之間重要性是否一樣呢?

有沒有區別?如果單純論哪個重要,我覺得「行萬里路」要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你可以這樣反駁我:

如果乙個人一點書不讀,只行萬里路,也一樣不會成才。這是我們經常在討論問題時抬槓的一種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乙個句式。但放在這裡好像沒有多大的效果。

在商業界好些有這樣的結論,在企業創業之初,文化程度較低的往往容易獲得成功。也有人做過統計,目前全國有名的企業經理人中,第一學歷專科以下學歷佔絕對優勢。我們身邊的情況也一再證明,一些非常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老闆很多高中都沒上過。

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況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乙個閉門讀死書的人很久以來就成了我們嘲笑的物件。我們是否可以說行路比讀書更重要呢?

行路」我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我們的祖先首先學會的是行走。

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通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

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巨集偉鉅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

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乙個視窗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古人讀書的三上,三下什麼意思啊

8樓:夏末的晨曦

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

三上作品出處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回。

作者歐陽修答。

原文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寮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亦篤學如此。餘因謂希深曰:

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三上之功」,在枕上、馬上和廁上讀書。

古代人把讀書稱為什麼,比如現在去讀書,別人都會說,要去讀書啦,那古代人怎麼說的

10樓:一顆山竹的夢想

讀書在古代也稱為讀書,把讀書人稱為秀才、書生、先生、少爺、兄臺、閣下等,稱沒有讀過書的人為白丁,意指目不識丁的意思,形容沒有文化。

古人的讀書經驗,對於如何才能在閱讀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去貼近文字,從文字中挖掘出儘可能多的內在含義,在今天還是具有非常值得重視的啟發意義。它們是:誦、錄、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說讀書「當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實著體驗……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頤所說:「讀書當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11樓:愛佳佳的恐龍

以前也叫讀書。

比如:《焚書坑 》這首詩,作者是唐朝人,最後一句「劉項原來不讀書」,這裡就用的「讀書」二字。

還有《古今賢文》是明朝的,但是裡面有一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這裡也用的「讀書」二字。

還有「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是蘇東坡寫的對聯,可見古人就是用的「讀書」。

12樓:生活也需要經營

古代人也是把讀書成為「讀書」的。

1、《禮記·文王世子》:「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這裡的「讀書」就是「閱讀書籍;誦讀書籍」的意思,與現在意思相同;

2、唐 韓愈 《感二鳥賦》序:「讀書著文,自七歲至今,凡二十二年。」也是與現在「讀書」相同的意思。

3、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們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進了學的。但是行二的我們三伯父,行三的我們父親,因為家業雕零,便再沒有讀書的餘裕了。

這裡的「讀書」是「上學、學習功課「的意思。

從古至今,讀書的意思是沒有改變的。

13樓:網友

古人也稱作"讀書,從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就能知曉的。

古人把讀書人分為四類:生、士、儒、隱。

十年寒窗、苦讀詩書的「布衣」為生。

讀書求取功名,一朝踏上仕途的為士。

腹有詩書而懶於功名甚至一生不仕的為儒。

遠避塵囂,或隱居山野或「大隱隱於市」者為隱。

14樓:凱哥自**

以前就叫讀書,上學或者上私塾。

古人把讀書人分為四類:生、士、儒、隱。

十年寒窗、苦讀詩書的「布衣」為生;

讀書求取功名,一朝踏上仕途的為士;

腹有詩書而懶於功名甚至一生不仕的為儒;

遠避塵囂,或隱居山野或「大隱隱於市」者為隱。

15樓:無事不登此號

「閱」指認真的閱讀,如閱盡經典猶不足。

讀」指出聲的閱讀,如讀書破萬卷。

誦」指大聲的閱讀,如言之詠之,歌之誦之。

覽」指粗略的閱讀,如日覽千卷。

古代人讀的比較多的書是什麼?

16樓:皮元

大學。中庸。

詩經。尚書。

禮記。春秋。

樂經。論語 孔子。

資治通鑑 司馬光。

周易 周文王。

道德經 老子。

莊子 莊子。

孟子 孟子。

墨子 墨子。

荀子 荀子。

韓非子 韓非。

孫子兵法 孫武。

左傳 左丘明。

呂氏春秋 呂不韋。

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論衡 王充。

世說新語 劉義慶。

文心雕龍 六祖壇經 慧能。

四書章句集註 朱熹。

17樓:網友

四書五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二十四史等。

18樓:

啟蒙的叫三百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後來是四書五經。

「低頭折節」的「折」是什麼意思

折 屈服。折節 使自己屈於別人。低頭折節 相當於低頭屈膝,指低下頭,喪失氣節,屈服於他人。讀音 d t u zh ji 出自 五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文第6課 六年級上冊鄂教版第24課 梅花魂 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例句 做...

古人說然也是是啥意思,然也是什麼意思?

古人說 然也 意思就是 是的 對呀 古代當聽到x人對一個事物的論述後表示認可 贊同時就說 然也 然 在古文中有 正確 是的 的意思。是 對 是的,對的 yes。呵呵,就這個意思。然,本意是樣子 也,語氣詞.然也然也,兩個重疊意思是 就是這樣的啊,的確是這樣的啊。有贊同的韻味。舉例 非然也 非 不是,...

丁憂是什麼意思,古人說的丁憂是啥意思?

意思 遭逢父母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讀音 d ng y u 出處 唐 房玄齡 晉書 袁悅之傳 悅之始為謝玄蔘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翻譯 袁悅之開始做謝玄的參軍,被謝玄重視,因父母喪事才辭去職位。歷史 古代 的父母死去,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