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憂是什麼意思,古人說的丁憂是啥意思?

2022-03-03 07:55:36 字數 5673 閱讀 8716

1樓:q王小年

意思:遭逢父母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

讀音:dīng yōu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袁悅之傳》:「 悅之始為謝玄蔘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

翻譯:袁悅之開始做謝玄的參軍,被謝玄重視,因父母喪事才辭去職位。

歷史:古代**的父母死去,**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的人不準為官,如無特殊原因,國家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叫做「奪情」。

古代的「丁」和「憂」,其解釋不同於現代的「丁」和「憂」。據《爾雅·釋詁》:「丁,當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

」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

「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丁憂」,體現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讀音:duó qíng

意思: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

引用:趙爾巽《清史稿·穆宗紀一》:「 李續宜母喪,詔奪情署安徽巡撫。」

翻譯:李續宜母親去世,皇帝下令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去安徽任巡撫。

歷史:中國古代規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親父母的喪事,「自聞喪日起,不計閏,守制二十七月,期滿起復」。意思是必須請假二十七個月,回鄉下守喪,事後再重返官場。

但是為了因應各種局勢,「奪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唐代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奪情起復制度,但在唐玄宗後奪情已較少見。

歷史上關於「奪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張居正。萬曆五年,張居正19年未相見的父親去世了,這時正值張居正掌握權力不久,各項改革事業剛剛鋪開,他當然不願意此時離職。恰逢小皇帝這時也對他崇拜得不得了,於是讓張居正「奪情」。

當時無數**上書譴責張首輔的不孝行為,被皇帝痛打,有人甚至被打成殘疾。

後來小皇帝長大,對張居正專權一事極為反感,於是拿奪情做文章,將死去的張居正抄家奪爵、子孫流放;而對於大明朝來說,由於萬曆記恨張居正,導致初見成效的張氏改革人亡政息。

2樓:匿名使用者

「丁憂」指遭逢父母的喪事,也稱「丁艱」。後多專指**居喪。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必須離職,稱「丁憂」。

丁憂,讀音:【dīng yōu】

相關出處:始為謝玄蔘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晉書·袁悅之傳》

袁悅剛開始為謝玄的參軍(軍職、相當於副將),被謝玄所器重,因為自己的親人去世回家守孝而離開自己的職位。

「丁憂」雖字義上是指「父母的喪事」,但是由於古代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丁憂守制」。

清代,官吏遭父母之喪時,於家服喪三年。吏期為二十七個月。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泛論·官吏分限·守制》:

「官吏若遇有父母之喪,無論去職與不去職,均不敢執務,必在家服其喪,謂之丁憂守制,其期以二十七個月為定例。」

另外與「丁憂守制」相對立的就是「奪情起復」,又稱奪情。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比較有名的「奪情」事件是明朝首輔張居正的父親死後,本該丁憂去職的他奪情起復。

3樓:匿名使用者

丁憂dīngyōu遭逢父母的喪事,也稱「丁艱」

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後多指**居喪。丁憂源於漢代,至宋代則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的父母死去,**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的人不準為官,如無特殊原因,國家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叫做「奪情」 古代的「丁」和「憂」,其解釋不同於現代的「丁」和「憂」。據《爾雅·釋詁》:「丁,當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

」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丁憂」,體現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

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始為謝玄蔘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晉書·袁悅之傳》

4樓:百

丁憂是以前的一種祖制,具體說來,是朝廷**的父母親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指遇到父母喪事。後多專指**居喪。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

源於漢代。宋代,由太常禮院掌其事,凡**有父母喪,須報請解官,承重孫如父已先亡,也須解官,服滿後起復。奪情則另有規定。

後世大體相同。清代規定,匿喪不報者,革職。《漢書.

薛宣傳》:「宣有兩弟明、修,後母常從修居官......後母病死,修去官持服。

」《宋史.禮志二八》:「鹹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並令持服。

又詔:『川陝、廣南、福建路官,丁憂不得離任,既受代而喪制未畢者,許其終制。」清吳榮光《吾學錄.

喪禮門二》:「丁憂事例。《會典》:

內外**例合地制者,在內(在朝)由該部具題關給執照,在外(在地方)由該撫照例題諮,回籍守制。京官取具同鄉官印結,外官取具原籍地方官印甘各結......開明呈報,俱以聞喪月日為始,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滿起復。

」又「督撫丁憂,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內文卷,擇司道一人代行,聽候諭旨方準離任。」

6樓:笑容好似美滿

基本解釋

丁憂 dīngyōu

遭逢父母的喪事,也稱「丁艱」

始為謝玄蔘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晉書·袁悅之傳》

詳細解釋

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後多指**居喪。丁憂源於漢代,至宋代則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的父母死去,**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的人不準為官,如無特殊原因,國家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叫做「奪情」

古代的「丁」和「憂」,其解釋不同於現代的「丁」和「憂」。據《爾雅·釋詁》:「丁,當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

」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丁憂」,體現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

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康熙大帝》中的姚啟聖是個酸文人,他當平臺總督受到阻力,不服氣,就跟康熙耍性子,藉口乳母去世,要回家丁憂,其實就是一個要挾罷了。

古人說的丁憂是啥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丁憂就是祖制,具體說來,是朝廷**的父母親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歷史介紹  遇到父母喪事。後多專指**居喪。

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源於漢代。宋代,由太常禮院掌其事,凡**有父母喪,須報請解官,承重孫如父已先亡,也須解官,服滿後起復。

西漢時規定在朝廷供職人員丁憂(離職)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度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且品官丁憂,若匿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受到懲處。但朝廷根據需要,不許在職**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

明清時期丁憂三年終制,重新出來任職為起復  奪情則另有規定。後世大體相同。清代規定,匿喪不報者,革職。

《漢書.薛宣傳》:「宣有兩弟明、修,後母常從修居官......

後母病死,修去官持服。」《宋史.禮志二八》:

「鹹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並令持服。又詔:『川陝、廣南、福建路官,丁憂不得離任,既受代而喪制未畢者,許其終制。

」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丁憂事例。

《會典》:內外**例合地制者,在內(在朝)由該部具題關給執照,在外(在地方)由該撫照例題諮,回籍守制。京官取具同鄉官印結,外官取具原籍地方官印甘各結......

開明呈報,俱以聞喪月日為始,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滿起復。」又「督撫丁憂,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內文卷,擇司道一人代行,聽候諭旨方準離任。」  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而是給假100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給假日。

  法律規定,丁憂人不能租賃私人房屋居住。

丁憂是什麼意思?

8樓:木木小科普

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

源於漢代,在漢末丁憂去官很通行,非但是父母三年之喪要丁憂,就是兄弟姊妹期功服之喪也要丁憂。陶淵明詩有說及奔妹喪的,潘安仁《悼亡詩》也有說及奔喪的,可見丁憂之風在那是很盛。唐時此風漸息。

宋代,由太常禮院掌其事,凡**有父母喪,須報請解官,承重孫如父已先亡,也須解官,服滿後起復。西漢時規定在朝廷供職人員丁憂(離職)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度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且品官丁憂,若匿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受到懲處。

但朝廷根據需要,不許在職**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喪不必去官。

9樓:

在古代父母去世須在家守孝三年,為官者要離職守孝,名為丁憂。

10樓:

丁憂是為家中老人守孝

正史中的丁憂、丁艱、丁外艱、丁內艱......如何解釋

11樓:匿名使用者

丁憂是指朝廷**的父母親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據《爾雅·釋詁》:「丁,當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

」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丁憂」,體現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

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丁艱,即丁憂。亦稱丁家艱。指遭逢父母喪事。

《晉書·周光傳》:「 陶侃 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四:「初以祕書丞 呂 公 大忠 為副使,命下, 大忠 丁家艱,詔起復未行。」

明 陳恂 《餘庵雜錄》卷下:「及臨期, 徐 丁艱不入闈,而 夏 於是科獲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 魏 黨暴橫之時,我丁艱未起,何曾傷害一人。」

丁外艱,舊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 。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少丁外艱,州黨稱其孝。」清 湯之旭《皇清太學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孫)墓誌銘》:

「己已,丁外艱,哀毀骨立,祥祭浚力,疾以營窀穸,族黨稱孝焉。」《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元月十四日》:「﹝ 張浦雲 ﹞署 開平 化州 ,去年丁外難歸。

丁內艱,即丁母憂。舊指母喪。

《陳書·司馬暠傳》:「﹝ 暠 ﹞年十二丁內艱。」《宋史·張齊賢傳》:

「﹝ 齊賢 ﹞丁內艱,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林則徐日記·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閱邸抄,知 穆相國 丁內艱。

」《宋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十六 繼隆傳「鹹平二年,丁內艱,起復。」

古人說的板臉婦人是什麼意思,古人叫挽父是什麼意思

表情古板冷淡的婦人。板臉 b n li n 解釋 繃緊面孔。表示嚴肅 不悅或冷淡。古人什麼時候說了,從沒聽過也沒見到過這樣的文字。古人叫挽父是什麼意思 挽父在古代是指趕車老人的意思。新唐書 食貨志三 輓夫系二鈲於胸,而繩多絕,輓夫輒墜死,則以逃亡報,因系其父母妻子,人以為苦 父 是一種對 夫 的尊稱...

四靈是什麼意思?古人把什麼稱為「四靈」?

指的是古人認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四種靈獸鎮守,分別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合計四種,簡稱為 四靈獸 加上中間的 勾陳 又稱為 五靈獸 四靈獸。四靈是神話傳說中四大神獸,即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古代中國人民認為四象有祛邪 避災 祈福的作用,又稱天之四靈。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這四...

「打尖」是什麼意思?古人為什麼把吃飯稱為「打尖」?

打尖 就是指在旅途或勞動中短暫停留 休息或進食 因為最初住宿和吃飯這兩方面的意思都包含在內,因為這兩個行為往往是關聯在一起 連續發生的 後來隨著語言應用的演變,往往把住宿 休息 和 打尖 並用在了一起使用。打尖是旅途中休息進食。關於 打尖 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 打尖就是 打發舌尖 人外出的時候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