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慢疑,我們如何面對人性陰暗面

2022-02-11 15:16:22 字數 2992 閱讀 8642

1樓:天真的娛樂君

1.正確認識人性的陰暗面:它的存在是正常的

2.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的品格

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完善自己的品格的困難不亞於取經。因為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所遇到的困難不同,所以能夠做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我認為,只要做到無愧於自己、無愧於他人,就已經很偉大了。

2樓:叢懶丷

每個人都是有人性的陰暗面的,不要因為自己產生了不好的想法就唾棄自己,我們要做的不是唾棄陰暗面,而是要學會剋制他們,只要剋制住陰暗面,那麼我們就還是一個溫柔的人。

3樓:蠟筆小曦

要理性客的面對他們,同樣,還要學會剋制他們,人不能憑藉自己的喜好做事,在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出現時,需要理性剋制他們。

4樓:ch陳先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把主要精力投向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隻關注外部世界,從而正視陰影自我、接受陰影自我和修正陰影自我。

5樓:**座愛與白

人性陰暗面是你避不開的東西,當遇到時你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想法以及心理狀態,千萬不要受到它的影響,要堅信自己。

6樓:淋著雨的小魔女

保證做好自己,不忘初心就可以了,我們不能控制別人的思想,但可以決定自己的行動,做任何事情對得起良心就好。

7樓:我心飄揚

我們面對人性的陰暗面的時候,我們做自己就好了,做好當下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不用去管,勇敢的去面對生活。

8樓:心靜如夜

你只要能面對好你自己就行了。

貪嗔痴慢疑中的『疑』如何處理好點?

9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佛教當中的五蓋,並不是貪嗔痴慢疑,而是貪嗔掉舉(散亂)昏沉(睡眠)疑。這五個,因為被遮覆之意所以被稱為蓋。這裡的疑和佛教當中的須陀洹所斷除的疑是不同的,也就是疑蓋和疑結是不同的。

因為五蓋主要指的是修習禪定時候的障礙,對於目標有疑,這裡的疑指的是猶豫不決。而疑結主要是指對於過去未來,有我無我等等的迷惑不解。

10樓:匿名使用者

信為功德之母 疑為眾罪之源 疑惑不信 業障所蔽 故對聖人教法不能信受故也 大疑大悟 此疑乃參究之義 莫錯解 欲除疑根 唯有信願唸佛 勤懺業障 修善斷惡 求佛加被 則業障消除而善根發露

11樓:匿名使用者

疑之有,然之無!大疑無礙,小疑則生事!平常心處之,泰然若安!

人性的貪嗔痴慢疑和七情六慾是什麼,如何才能戒除

12樓:軒轅雪擁

貪是貪心、嗔是恨心、痴是愚痴、慢是驕慢、疑是懷疑。七情六慾,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恨。六慾,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慾。

貪嗔痴慢疑中的『疑』到底怎麼做好點?

13樓:匿名使用者

先說說這名詞,五蓋中的「疑蓋」,指的是疑惑之情蓋覆心識,使人不徹見真理。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痴心(愚痴心)求理,猶豫不決,名之為疑。

蓋者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心善,不得開發,故名為蓋。」這個蓋,其實就是指煩惱,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

疑,還分「疑事」和「疑理」您說的「忘記關門」等應該屬於疑事。

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是疑問,這個並非佛法中說應該去除的。人生下來需要學習語言、文字、各種知識,沒有這些基礎也不可能學習佛法了(慧根深種的人另做別論,這種人十分罕見,比如六組慧能,屬於個案。)

佛法中的去除疑蓋,應該是讓修行人首先要信任佛法,信任佛陀的教育,不要對佛說法救度眾生的慈悲心生懷疑。因為人的業力導致愚痴,用愚痴心去想佛法或世間法,容易越想越煩惱。所以斷除對佛法的「狐疑」先生「正信」,是絕對有利於修行的。

然後通過佛法來理解世界,才能看到世界的本質。當你將妄想、執著、分別等各種障蔽都去除了,看到了自己的本源心性,自然就有所覺悟,覺悟了的人就是佛了。

以上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14樓:渡海之舟

貪嗔痴慢疑中的疑是生活中的煩惱和疑惑,是修行去除的對像。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中是疑是對修行的內容不能領悟,因而存在疑惑。當然,這個「疑惑」大,題目就大,一旦領悟,當然是大悟。這方面主要是禪宗,參話頭、立疑點,使人達到悟入佛知佛見的目的。

15樓:嶎楓

疑嘛,就是懷疑,不信,不信佛法,對人對事都有懷疑之心。其實這不只是您,很多人都有。這都是自無始來被薰染的結果。

而對於這個疑,也不能放任不管。末學懶惰愚昧,對經典看的不多,不知經典中的正確方法。暫且說說本人一直對於疑,是怎麼做的:

在五蓋中,本人疑心最重,甚至對於大乘也曾起疑,對於很多人與事亦復如是。我就是慢慢強制自己生信,對於一些大眾有共識的事,不多做思量,安分守己。慢慢的就可以使疑銷下去。

末學初學佛法,不敢獻醜,僅代表個人想法,望各位師兄斧正!

16樓:ionic豪

其實一樓師兄說的不錯,眾生往習在佛法上薰習的程度不同,導致有些眾生十信位已經圓滿了,願意開始發起大乘菩薩心求證佛道,而廣修佈施入初住位了。 然而也有許多眾生,對佛法三寶的信心還未建立,所以心中始終有疑蓋所覆。

禪宗的疑情是參究本來面目,譬如尋找遺失的鑰匙,那時候也是疑情的作意下去尋找的,本質是類似的,而五蓋的疑,是指對佛法無法升起深信,這除了智慧不夠以外,主要應該是往昔累積的善根、福德還未具足,所以聽聞到佛法,輕者心雖疑但不至於誹謗,重者就會起心起身口誹謗了。

所以,如果對於佛法有不解之處,存疑是沒關係的,畢竟還未實證。

但是別訴諸身口誹謗就是了。

因此,疑蓋,主要是對佛法實證的解脫、般若智慧、或禪定等,懷疑是否可以實證,也懷疑是否有實證之善知識,而不是單純不解想要起心去**,前者屬於疑蓋,或者乃疑情,是修行者**真相的動力、並沒有不好,因此兩者不同。

貪嗔痴慢疑意思,貪嗔痴慢疑意思

貪 貪財 貪色 色是指所有能感知到的事物都是色 貪名利 貪食 貪睡嗔 恨 嫉妒 埋怨 傷害 痴 執著 愚痴 不明白真相 慢 傲慢 自大 目中無人。不平等。疑 猜疑,不相信別人。貪心,凶惡,痴儍,傲慢,多疑。貪婪,易怒,執迷,怠慢,多疑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佛門把貪 嗔 痴 ...

佛說貪,嗔,痴怎麼解釋這貪嗔痴,佛說貪,嗔,痴 怎麼解釋這貪嗔痴佛說的 貪

無妄無我即無災無難,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即非菩薩,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 無我 而古傳般若即以 無我 悟入實相。無妄無我菩薩境界。貪嗔痴解釋 貪 染著於色 聲 香 味 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 耳 鼻 舌 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 ...

成就阿羅漢是斷了煩惱還是貪嗔痴

它斷了煩惱也斷了貪嗔痴,阿羅漢不僅僅斷了欲界的貪嗔痴還斷了se界無se界的貪嗔痴煩惱。故而不要在輪迴了。從滅煩惱的角度來說佛陀和阿羅漢是一樣的但是佛陀所悟的智慧甚為高深所以不叫佛陀為阿羅漢 這些被誤導了,其實每個人最後都會脫離輪迴 個別超自私的例外 經過無數世的靈魂進化,最後都沒煩惱,有智慧,不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