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姓什麼,商鞅原名叫什麼?

2021-09-09 09:05:05 字數 5546 閱讀 7281

1樓:鞠暄婷惠新

稱商鞅為「衛鞅」,也有稱「公孫鞅」的,其實商鞅即不姓商也不姓衛,更不姓公孫。

因為中國上古,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只有貴族才有閒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姬。

他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他是衛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呂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趙氏(生在趙國)、秦氏(秦的國君)。

諸如此類。

男子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商鞅雖然姓姬,但不能叫他姬鞅,秦始皇雖然姓嬴,但叫他贏政就大錯特錯。只是這一姓、氏分開的制度,漢以後就逐漸被大家遺忘了,姓、氏逐漸合流。

2樓:九方卿窈

商鞅,姬姓公孫氏,衛國人,後封地為商於十五邑。故商鞅又名衛鞅,公孫鞅,號商君

3樓:左伊秩

姓公孫。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4樓:訾倫

商鞅姓什麼?姓商?錯。

姓衛?錯。姓公孫?

更錯!因為中國上古,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只有貴族才有閒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

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姬。他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他是衛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正是他的氏。

商鞅的姓

5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本為姬姓,「商」、「衛」、「公孫」均為其氏。(商鞅,姬姓,公孫氏、衛氏、商氏。)

由於戰國時的稱謂習慣(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故其不稱「姬鞅」而稱「商鞅」、「衛鞅」、「公孫鞅」。

註解:因為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是分開的,姓從其所出,氏別其所分,即姓隨母,氏隨父:

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只有貴族才有閒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

(漢代以後,「姓」和「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為什麼「 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 ?: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在「同姓不婚」的制度下,男子在婚姻締結過程處於主動地位,因而考慮對方是否為同姓是男方的責任,所以要求女子稱姓,而男子的姓卻可以忽略。

由於不存在「男子稱姓」的情況,所以在史料中找不到稱商鞅為「姬鞅」這樣的稱謂。

那先秦男子名字是怎麼樣的?

雖然男子不稱「姓」,但卻可以稱「氏」。

據學者的考證,先秦男子稱氏有單稱氏、氏+名、氏+字、氏+諡、氏+爵、氏+職官等六種方式。我們經常在史料中看到的「商鞅」、「衛鞅」、「公孫鞅」都屬於「氏+名」的稱氏形式。

6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明白商鞅的姓,就需要先弄清楚中國古代姓和氏的問題。宋朝劉恕《通鑑·外紀》篇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就是說,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號,是氏族的標記,它標誌著一個人由哪個氏族生出。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誌。

商鞅,衛國人,衛國是姬姓,所以商鞅姓姬,又叫衛鞅。因他是衛國公室的後代,所以又叫公孫鞅。因封於商地,所以又叫商鞅。

7樓:不曾明瞭

商鞅的姓是「姬」,商是他的氏,源於他的封地。現代的商姓,大多出於子姓,是商王族的後裔;還有幾個**,都與上揚無關。

8樓:amy火炎焱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9樓:心友鎖

姓姬,商是他的封地氏族,現在真好像沒有姓姬的了。難道是因為太難聽了?

10樓:

姬姓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

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以國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為姓或以官職為姓)。

商鞅原名叫什麼?

11樓:暮夏淺眠

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代表人物。

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國國內頒佈求賢令後由魏入秦,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部分失地。但商鞅在變法改革過程中制定了嚴酷的刑法打擊舊貴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舊貴族勢力的報復,最終身亡。

12樓:正康三年

商鞅原名叫公孫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13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近臣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

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

「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

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

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14樓:愛紹錦

商鞅畫像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

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託不以為然,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

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讚許,併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準備。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

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衛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茅盾原名叫什麼,茅盾的原名叫什麼??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出生於浙江桐鄉。筆名茅盾是他在1927年發表版第一篇 幻滅 時 權首次使用的,還曾用過玄珠 郎損 方璧 止敬等其他一些筆名。茅盾被譽為中國現代傑出的革命文學家 無產階級文化戰士。茅盾的原名叫什麼?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茅盾 玄珠 方璧 止敬 蒲牢 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 1...

成龍姓什麼 姓房嗎 他的原名叫什麼

姓陳原名 陳港生 藝名 陳元龍 成龍 成龍原名是什麼?為什麼他兒子姓房?主持人 說到這個名字,其實我知道你為什麼姓房,很多不知道,你可能回答過很多遍了,不過可以再說一次嗎?房祖名 因為我爺爺姓房。主持人 爺爺的爺爺也姓房。房祖名 對。我的祖籍是山東人,我祖宗比較出名,傳到我爺爺那一代,因為我爺爺在內...

魯迅先生的原名叫什麼,魯迅先生原名叫什麼?他的兒子是誰?

周樹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魯迅 1881 1936 原名周樹人 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周樹人 並非魯迅原名,而是魯迅十八歲以後的名字,十八歲以前他還有一個名字,那才是他的 原名 魯迅原名周樟壽,是他祖父 名福清,字介孚 給取的。魯迅出生在舊曆八月初三日 1981年9月25日,他的祖父當時正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