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故事

2021-09-09 09:03:57 字數 3750 閱讀 6633

1樓:春風十里不如你耶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裡來的。

一、早年生平: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惠王認為公叔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

公叔轉而告訴商鞅,並要他趕快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王不採信老丞相用他之言也不會採信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刻離開魏國。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帶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擴充套件資料:

一、變法內容:

1、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第二次變法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二、結果: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2樓:陳阿銘

商鞅,本名衛鞅或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初仕魏國,受國相公叔痤的重視,魏國魏惠王卻不重視商鞅這個人,儘管公叔痤死前勸魏惠王,魏惠王懶得相信,公叔痤只好勸魏惠王殺掉商鞅,以免成為後患,魏惠王仍沒有動作。

商鞅得知秦國秦孝公頒佈求賢令,商鞅知道自己在魏國沒什麼機會出頭了,於是前去秦國投效,以帝王之道告知秦孝公,欲使國家富強的秦孝公沒有興趣,之後商鞅講述霸道,也就是如何攻打別國的方法,欲使國加強大,就得變法,以嚴格法令規範各階級的人。

商鞅之後舌戰群臣,使得秦孝公重用此人,施行變法-懇草令,效果還不錯,內容大致上就是規範人民,輕罪重罰、抵制商人、要全國各行各業的人民務農並禁止貴族的額外權益等。

之後撻伐聲不斷,因為太過於嚴格,但對於國家來說,卻效果不錯,於是正是實行第一次變法,後來秦國果真打敗了韓國,之後趙攻衛,衛是魏的盟國,魏就攻趙首都邯鄲,秦孝公一直想奪回秦國失地河西,這次魏國攻趙的機會秦孝公覺得是千載難逢,於是派商鞅攻打魏國河西,商鞅攻下河西與少樑,魏國攻趙引起諸國撻伐,齊、宋、衛、楚四國聯合起來攻打魏國,秦國更是想趁此機會攻打魏國的安邑,再攻打固陽,連奪兩地,魏國無可奈何之下,請援韓國,利用韓國使四國講和,講合後,魏惠王再與趙國和好,就專心把矛頭指向秦國,奪回安邑,秦國由於要進入第二次變法,所以決定與魏國和談,但魏惠王表面和談,心裡卻想再攻打秦國,聯合泗上十二諸侯要攻打秦國,商鞅於是獻計以尊魏惠王為天子的條件,來索取和談,魏惠王稱天子後,與秦、燕交好,並與齊、楚交惡,齊國不滿魏惠王自稱天子,於是攻打魏國,商鞅見魏國又有難,再向秦孝公建議攻打魏國,攻打河東,商鞅利用和談之名義,騙魏主帥公子卯出面,並俘虜了他,戰勝魏國,魏惠王此時才在後悔當初沒殺了商鞅。

商鞅經此一役後,秦孝公封他於商十五邑,名號商君,這就是他的姓氏的由來,但商鞅兩次變法,雖使國家富強,百姓也漸漸喜愛他的改革,但貴族的額外權益被剝噱後,一直都很憎恨他,秦孝公死後,新主秦惠文君卻怕他功高蓋主,於是聽了臣子們的建議,以商鞅造反的罪名,通緝他,商鞅逃往魏國,魏惠王恨商鞅一直欺騙他,於是驅逐商鞅出境,商鞅回到了自己的封國,被秦國攻打,戰敗後,被斬首,屍首運回咸陽,施以車裂之刑,全族被誅。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商鞅變法概括50字

3樓: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的意義,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商鞅頒佈的變法措施,加快了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推動了封建社會的程序.1 意義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

商鞅變法是哪個朝代的事件,商鞅變法發生在哪個年代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事件。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是什麼?

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1 第一,廢除官爵俸祿世襲制,制立軍功爵制。新法規定,凡沒有軍功的舊宗室貴族,一律解除貴族籍,取消官爵世襲特權。2 第二,廢除 井田制 獎勵耕織。所謂 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就是廢除井田制,授田於民,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按土地多少抽稅。在此基礎上獎勵耕織,...